分享

《入殓师》:生者的责任与死者的尊严

 LOVE天使的外婆 2017-02-16

《入殓师》:生者的责任与死者的尊严

辛泊平

 

看过日本电影《入殓师》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理清自己的感受。生死事大,所有的人都无法逃避。对于“生”,我们可以轻松地说出它的意义,哪怕这“生”其实也是那么沉重,那么艰难。对于“死”,我们似乎也可以用泰山与鸿毛来阐述。然而,即使有这样的说法,恐怕也不能让所有的人都能做到释然。毕竟,死亡之于生人,只是一种印象,而不是体验。当我们说到死亡的时候,死亡和我们存在距离。我们无法置身死亡的核心,虽然,死亡与我们如影随形。这是人生的一个悖论。

还记得少年时,和小伙伴们一起说起生死。当时我说,人活到二十岁就可以了,再活就是受罪。当时,觉得很超然。结果回家就被父母知道了,结结实实地挨了一顿打。时过境迁,我已无法再准确说出当时得感受因何而来。但它的确发生过。后来读书多了,故事里的死亡也是一个关键词,和爱情,苦难,救赎,信仰,家国,战争一样,体现着作家的哲学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死亡让一个故事有了终极的坐标。在那个坐标谱系里,忠诚,背叛,荣耀,耻辱,都可以找到它的根基。当然,这时的死亡,依然是一个符号,是一种极致的人生,是一个可以和虚无联系起来的青春态度。它有疼痛,却没有撕心裂肺的伤口;它有诗意,却没有铭心刻骨的坟墓。

而《入殓师》却让我看到了日常的死亡和日常的悲戚。那种死亡不再是石破天惊的英雄就义,不再是缠绵悱恻的佳人殒命。它是我们熟悉的普通人,或年轻,或苍老,都承载着现实的怀念与伤感。或许,它没有书本上的意义和追问,没有家国情怀,没有民族大义。但是,它却有一种血缘,有一种牵挂,有一种和我们的家庭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终结。所以,此时,眼泪和悔恨才有了扎实的韵脚。在艺术中,死亡可以使灵魂得到净化;而在现实中,死亡则可以让心灵柔软。过去的误解,怨恨,甚至仇视,在死亡面前,都变得无足轻重。因为,随着一个生命的结束,所有与他有关的一切都不复存在,除了深深浅浅的回忆。甚至,随着时间的消逝,回忆也将不再可靠。对于死者,我们最终将一无所有,除了对回忆的回忆。

时间就是这么残酷,它不会因为谁而停留片刻,更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死亡而逆转。它慢慢地走着,日升日落,四季轮回。而我们不得不顺应它的节拍,迎接属于我们的诞生和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和草木一样,和鸟兽一样,都是时间表达的一种方式。当然,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对待生与死的态度。草木鸟兽,生死都是自然;而我们,却加入了伦理的理解。我们欢欣于新的生命,我们悲戚于亲友的死亡。我们虔敬地对待死者,天葬也好,火葬也罢,都饱含着我们对死者的尊敬和哀思,我们不会怠慢,更不会亵渎。在《入殓师》里,当我看到主人公与他的入殓师社长一起,带着情感、融合了艺术地为死者擦净身体、换上新衣时,我的眼睛湿润了。那一刻,我看到不是简简单单的入殓,而是生与死的深情凝视和对话。

或许,有些人会从这部电影里看到对职业的思考,无论是什么样的职业,只要心存敬意,只要是严肃对待,都值得世界尊重。这样理解当然没有问题,毕竟,电影里的小林大悟作为入殓师,是因为生活所迫。他也有过迷茫和畏缩,有过厌倦,也被人误解过,甚至轻慢过。但是,随着故事的推进,随着小林大悟对死者家人深度观察和体悟,他最终明白了死亡对于所有人的意义。那就是,不论是谁,不论他的身份和地位,不论他的性别和年龄,死亡都是人生最后的仪式和告别。所以,他(她)应该走得干净,走得体面。而这,既是生者的责任,也是死者的尊严。2015-6-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