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暗藏中毒风险的美味

 退休工程师 2017-02-16

内容摘要

每年都有不少人在享受美食美味的同时导致中毒,有的甚至为此丢掉性命。

2010年南京的小龙虾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生物毒素的关注。“无毒不美味”,尽管很多人都知道,1克河豚毒素能使500人丧命,但人们在追求美食的道路上一直“勇往直前”。每年都有不少人在享受美食美味的同时导致中毒,有的甚至为此丢掉性命。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毒美食”,只有对其充分了解,才能避免食物中毒。但需要牢记的是,为了生存和健康而饮食,不要为了猎奇而冒险!

专家:江苏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中毒专家组组长、南京鼓楼医院门诊部主任 吴建中

1 吃石斑鱼谨防雪卡毒素

案例:

八岁的亮亮从小生活在海边,酷爱吃鱼,没想到就因吃了一条石斑鱼的鱼卵,竟导致他全身瘫痪。据广州日报2010年5月22日报道,亮亮妈妈在菜市场看到一条大石斑鱼的鱼卵又大又新鲜,便买回家做菜。可餐后大约半小时,亮亮就出现全身发软、手脚发麻,接着开始呕吐,吐完直接躺在家中地板上不省人事。父母立即将他送医,没想到刚把亮亮交给医生,亮亮爸爸也一头栽地,昏迷不醒,而吃得最少的亮亮妈妈直到夜里十点半才开始呕吐。可怜的亮亮由于吃得最多,年纪又最小,所以中毒颇深,后经ICU深度治疗,进行血清置换等方法抢救,还是出现了语言障碍、视物模糊、全身瘫痪、四肢僵硬等症状,头颅CT显示亮亮患了“缺氧缺血性脑病”。随后亮亮被转送广州,确诊为“雪卡毒素中毒”。

解析:

食用有毒鱼肉200克致死

常见的珊瑚鱼有老虎斑、金钱龙趸、蓝瓜子斑、老鼠斑、苏眉、豹星斑、鬼头斑、竹星斑、燕尾星斑、杉斑、红斑、西星斑及东星斑等深海石斑鱼和鲈鱼。

为什么进食珊瑚鱼会中毒?是因为这类鱼身上存在雪卡毒素,雪卡毒素一般产生于珊瑚周围的微生物赤藻,生活在珊瑚周围的鱼等生物,通过食物链传递雪卡毒素,主要积聚在鱼肉、内脏、尤其是生殖腺中。珊瑚鱼体越大,体内积聚的毒素量越多。每年3、4月份生殖季节,珊瑚鱼需要食物多,体态肥美,味道也最鲜美,但体内聚集的雪卡毒素也越多。

以往,发生进食珊瑚鱼中毒大多是渔船上的渔民,可如今,有近400种珊瑚鱼成了高档酒楼的海鲜美食,甚至成为家庭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因而雪卡中毒事件也随之增加。我国沿海许多城市陆续发生过雪卡中毒事件,尤其是2004年以来,发生雪卡中毒事件越来越多,如中山市小榄镇一家婚宴上有80多人食珊瑚鱼中毒。因此,广东省将雪卡中毒列为食品安全八大事件之一,每年进行监控和宣教。在南京,也曾有某宾馆食客发生因吃石斑鱼中毒被送到医院急救的事情。

由于雪卡毒素属于脂溶性多聚醚类非结晶体化合物,无色、无味、耐热,不溶于苯和水,加热、冰冻等方法都无法破坏其毒性,而且还不易被胃酸破坏。但雪卡毒素不耐碱,能溶于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雪卡毒素毒性剧烈,食入有毒鱼肉200克即能致死;一般轻度中毒可出现口腔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知觉麻痹或运动麻痹;中毒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肌肉痉挛渐至运动神经麻痹而不能起立,心率减慢,昏迷等,神经症状可持续数天甚至数星期,还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雪卡毒素潜伏期为半小时~24小时,死亡率约7%左右。

提醒:

中毒后不能吃花生果仁

值得注意的,是食用珊瑚鱼发生中毒治愈后,患者长时间不能食用花生、果仁等,因为脂溶性食物会再次诱发雪卡毒素中毒症状。

救治原则:对雪卡毒素目前尚无特异性抗毒素疗法;一般采取催吐、洗胃、导泻、活性炭吸附的方法清除毒物,对症处理;维持生命体征,进行心电监护,补充水电解质,抗休克;镇痛、解痉,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给予适当的心血管及神经营养药物;可选用扑尔敏、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镇静药及维生素类药抗过敏。

2河豚鲜美毒性强

案例:

一天夜里,鼓楼医院吴建中主任接到外地某医院的紧急会诊电话,称一单位老总宴请客人陪吃河豚鱼中毒,出现口麻、呕吐、瘫痪等神经麻痹症状,呼吸暂停半小时并迅速发展,出现昏迷、没有任何知觉和反应,就像是脑死亡了。吴主任在详细了解了发生呼吸暂停的时间地点以及救治过程后指挥抢救,直到第二天上午10:00,患者苏醒过来,并能清楚地叫出在场每个人的名字。

解析:

河豚子高压蒸煮

也不能完全解毒

河豚鱼身上的河豚毒素是目前自然界发现的最毒的非蛋白毒之一,其毒力相当于氰化钠的1250倍,是一种氨基全氢喹唑啉化合物。河豚鱼毒性的强度依次为卵巢>肝>脾>肠>血>眼>鳃>皮,生殖器官和肝脏所含毒素最多,而肌肉一般无毒,但是内脏的毒素能够渗透进肌肉。

日晒、盐腌和一般烧煮的方法均不能化解河豚毒素,即使用高压锅蒸煮也不能完全解毒。

河豚毒素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在食用30分钟至3小时后,迅速发生恶心、呕吐、口渴等胃肠道症状,紧接着感觉神经麻痹,先有口唇、舌尖、肢端麻木,迅速波及运动神经,手、臂和下肢运动不协调,很快发展为全身麻木,感觉逐渐消失,肌肉无力,甚至肢体瘫痪。并使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严重者脑干麻痹,呼吸衰竭,抑制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导致心律失常。通常在发病后4-6小时死亡,最快十多分钟后。但河豚毒素在人体内解毒和排泄较快。

每年3—4月份,是河豚鱼等暖水性海鱼产卵的季节,它们都会在长江下游海水与河水交汇的淡水域产卵,而这个时期的河豚鱼最肥最鲜美,然而毒性也最大最强,尤其是卵巢(即鱼子)。

提醒:

吃河豚不能心存侥幸

每年都有人成为河豚鱼的牺牲品。人们应当引以为戒,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明知河豚鱼剧毒,却因贪图美味,又迷信厨师的宰杀及烹调技能而进食;有人认为大家都在吃就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有的时候恰恰一桌上,会出现一个中毒者,所以为享受一时美味而丧失生命不值得。

一旦出现河豚中毒,千万不要相信什么所谓的“解毒偏方”,一定要及时到大医院进行抢救。立即进行催吐、洗胃、加用活性炭悬液、硫酸钠导泻来清除毒物。输液利尿促进毒物排泄,同时维持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采用莨菪类药进行抗毒治疗,特别是尽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组织对毒素的反应,改善机体的状况。对呼吸困难者及时给予氧疗和呼吸兴奋剂,随时准备气管插管,一旦呼吸停止,及时采用机械通气,并加强通气管理保障呼吸循环。

3 吃织纹螺后呼吸骤停

案例:

1995年,有从浙江来宁做生意的一户人家,在南京下关一农贸市场购买了织纹螺回家烹煮食用,结果一家三口全中毒,送到南京鼓楼医院急救。尤其是女户主,呼吸骤停,经过全力抢救才保住性命。几年后,徐州一家三口也是因为进食了织纹螺中毒,吴建中被请去指导抢救,全家得救。

解析:

织纹螺中含有河豚毒素

织纹螺俗称麦螺、海狮螺,其外形特征为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般生活在近海的礁石附近和泥沙底。每年夏季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这与织纹螺的习性有关,织纹螺一般在4至8月比较活跃,采捕食用者较多,发生中毒事件也多;而天气转凉之后织纹螺不易捕获,也很难见到。

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居民普遍有食用织纹螺的习惯,认为它是下酒的好菜。可近些年来,织纹螺从沿海滩涂跃上了内陆的餐桌,中毒案例时有报道。如2002年5月初,福建宁德、罗源、莆田和厦门等县市先后有50多人发生中毒,3人死亡;2004年6月-7月福建发生了5起15人中毒事件;银川市55人中毒,1人死亡。2009年6月,宁德市霞浦县一女性村民因食用织纹螺中毒死亡。

直到2005年,国家及福建省相关部门对织纹螺进行毒素的毒力测定、毒素定性等方面的研究,并与河豚毒素比对,基本认定织纹螺毒素的主要成分是河豚毒素。并推论,其它贝类、蟹类、章鱼、蝾螈等生物体内都可能存在河豚毒素。

织纹螺中毒,轻则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有轻度兴昏、头痛、疲乏等神经系统症状;重则口唇及手指麻木、四肢无力、昏迷、抽搐,甚至呼吸抑制死亡。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0.9毫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