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御膳传人王希富与逐渐失传的老味道

 昵称38882097 2017-02-16



我们家有一个传家宝,

是一本泛黄的册子,

上面留有几代名厨的从业记录:

各类宴会菜单、大量的菜谱和配料、制作方

法、餐具样式等。

这是由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

我就凭借着这本旧折子和儿时的记忆,

开始了宫廷菜的复原及传授。


王希富  

古建专家 / 御厨世家传人




泛黄的旧折子和复原的宫廷菜

我的外祖父是御膳房的厨师,父亲是民国致美楼的名厨,两位哥哥和九位舅舅也都是民国时期八大楼的名厨。我从小就听他们讲宫廷菜的制作,讲御膳房的故事,儿时也吃到了许多传统的美味。我的老本行其实是古建筑设计,十几年前开始涵珍园的设计建造,并变成了那里的餐饮顾问。


我们家有一个传家宝,是一本泛黄的册子,上面留有几代名厨的从业记录:各类宴会菜单、大量的菜谱和配料、制作方法、餐具样式等。这是由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我就凭借着这本旧折子和儿时的记忆,开始了宫廷菜的复原及传授。


老北京点心是他一直不忘的味道



无比讲究的勤行技艺

御膳到了清朝时,已经把中华料理发挥到极致,这里头讲究太多,我最后拾起的,不过是中华御膳当中的零星碎片。


御膳房的燕窝八珍汤:用飞龙(花尾榛鸡)身上最细嫩的胸脯肉打成肉泥,再和金鸡汤混合在一起,同时摆上提前用八珍切成的细丝,包括鲍鱼丝、鱼脯丝、小母鲸丝、鱼翅丝等,最后做成四罐,汤汁尽管浓稠,但仍然像丝绸一样顺滑;八珍丝足够纤细,可以顺着汤汁流入口中。


后来时代变迁,现代的餐饮业把许多传统的做法和吃法淘汰掉了,有的是因为原料没有了,有的是因为技艺失传了,有的是因为社会需求没有了,非常可惜。



炸虎皮饼

首先在选料上就不能“偷懒”,必须是长白山的鹿肉,用刀先切片然后切碎,耐心剁成肉泥,绝对不能用绞肉机去绞,否则会影响质感。然后加上点水、面粉,均匀上劲,再以这鹿肉泥做皮、鹿肉冻为馅制成饼状,下锅炸,注意,一定是热锅凉油,这样炸鹿肉泥皮才不会散。


即便了解了详细的制作方法,也不是每个厨师都做得好这道面点,能不能找到上好的鹿肉、肉泥要达到什么程度、油炸的时间等都会影响出品,甚至炸制时一个小小的走神都会导致鹿肉过硬而口感差之远矣。



最传统的老北京炸酱面

最喜欢的还是老北京的炸酱面,但我依然按照老方法吃:面条和面汤一起上,先用勺舀三勺热面汤倒入面条里让面条解开,再放炸酱进去拌匀就可以了,最后剩下三分之一面在碗底,再加菜码,并将剩下的面汤全部倒进来,就是一碗有滋有味的热汤面了。


现在有几个人还按这样的老方法吃?但这却是完整的老北京炸酱面的吃法。


王老爷子本行是古建设计,除了参与历史建筑的复原,也会设计餐厅



技艺流传,笔耕不辍地记录

我80多岁了,年纪虽然大了,但是每天的时间却安排得满满当当。之前每周一、周二都会去餐厅给学生讲课,周四、周五专心做古建筑设计,周末还要准备下周的课程内容,忙忙叨叨的。


现在,在家里开始整理前几年写的文字,把旧时的味道都细细地记录下来。


大概分成了三大类:京城小吃谈往,专写一些老北京时期的小吃,比如炸货、豌豆糕、熏鱼儿;勤行旧事,“勤行”为旧时厨行的代称,因为厨师极其辛苦,且是“伺候人”之行业,故称“勤行”;第三部分是“原汁原味”,写一些至今仍存在但滋味却大不如前的菜品,从刀功、火候、食材这些地方去写为什么如今的菜不如以前好吃。


这些故事一共写了三年,每月一篇,都是好几千字的稿子,我想最近一两年把过去写的这些文字整理出来,出一本书,让旧时的味道能够保存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