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级名中医徐志瑛撰文答养生与膏方八问

 江海报览 2017-02-17

中医认为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一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因此,到了冬季,人体也同样处于“封藏”时期,此时服用补药调养身体,可以使营养物质易于吸收蕴蓄,发挥更好的作用,是一年当中进补的最好时节。


冬令养生首选膏方,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接受膏方,但心中还是存在了很多疑问。为此,浙江省膏方第一人、国家级名老中医徐志瑛专门撰文整理了膏方八问八答,为大家答疑解惑。



徐志瑛:国家级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曾任浙江省中医院院长,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拥有丰富的经验。2011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徐志瑛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1.古代对养生的看法如何?


祖国医学养生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又称“摄生”,他是一部对人类养生治病的规律性的巨著,为人类的健康长寿作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为人是生活在天与地之间,天与地之间有着很多的变化。如果是正常的变化,就不会伤害人体,一旦不正常,就会伤害我们。一年有四季,温热凉寒之别,世上的任何物质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循环着,人也一样去适应这个环境。


一旦破坏的这一平衡,天地之间也就发生了狂风疾雨,灾难不断,使人体也会失去平衡,这就是中医指的“天人相应”,不能相应而产生疾病。中医提这种害人的病邪,分成为“风、寒、暑、湿、燥、火”,还有“戾气”“瘴气”,与现代医学称“病毒”“细菌”是一致的。


同时,又把人体与大自然的四季变化连接起来,这就是中医讲的“春属肝,夏属心,长夏属脾,秋属肺,冬属肾”。按这四季的不同来养生,达到人体内的气血和顺,阴阳平衡,“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把自己调节好,病就不会找上门来了。


2.你对养生如何理解?


养生的范围很大,其目的为了不生病,少生病,但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其养生也不一样。辟如,小孩子和老年人容易生病,因为小孩子发育还不健全,中医认为“肾气未充”,而老年人因五脏六腑已在慢慢的衰退,特别“肾气的衰弱”,“正气衰退”故也容易生病,这就是中医说的带病延年。所以,我认为健康与长寿不是等号,也不是数学上的平衡线。人生都是处在交叉点上,所以养生的含义是深入大海,奥妙莫测。

 

养生分为食物(称食疗)、药物(称医疗),如无病者可食疗,有病者为药疗。

 

我认为世界上的食物都是为人类服务的,《黄帝内经》上也是这样讲——“任其食”。只要定时定量的服用即可,如在生病时,过敏者要根据过敏的物品而忌口。

 

所以,养生的内容有:


1> 精神的保养(中医指的七情:喜怒忧思惊恐悲);

2> 四时环境的适应;

3> 饮食起居的调节;

4> 身体的锻炼。


3.古为今用的养生方法。


古人教导我们养生方法


1> 起居适应:春——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夏——夜卧早起,毋厌于日;秋——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毋泄皮肤。


2> 精神调摄:春天——像春天一样活泼生气,不要扼杀生机;夏天——精神焕发的形状,把心灵深处,直接表达于外;秋天——安使神气内敛含蓄,不让自己的意志懈驰;冬天——精神含蓄,如同得了一种意外的收获一样。所以,成为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道理。

 

古人还强调了“阳气”的保养:人体的“阳气”随着一日的时间在不断的变化,一旦到了薄暮(下午4-5点)阳气已趋向内移,有的人就感到后背部怕冷,说明了一切白天的活动,到了晚上该休息了,不能再过分的发泄阳气,若反之就易受雾霾的侵袭而影响健康,过度疲困容易生病。这就是现代称“劳逸结合”。


4.现代人如何养生?


现代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又加上自己对饮食不重视,暴饮、暴食、酗酒、抽烟、熬夜等等,造成很多人处在亚健康状态。甚至产生代谢综合症、高血压、高血糖等。我认为应该改了这种生活的坏习惯。在我接待的病人中,往往会讲,这是工作不能不喝酒……但我警告一句,当你发生并发症时,如心律失常,中风,肾功能衰竭,肝功能损伤,心肌梗赛,呼吸衰竭时,不要后悔了。总的一句话,在饮食上定量、定时、节制,特别上了50岁以上的人,肝气开始衰退,对正常代谢功能减退,也就是现代医学上对糖、蛋白、脂肪的分解、转化无力,不能产生人体需要物品,变成脂肪,容易沉积于肝发生脂肪肝的理论是一致的。

 

对于睡眠,有的人是一种习惯,我就是因为年轻时,为了夜班抢救病人,了解病情养成了半夜入睡,到现在还是一样到半夜睡,每天能达到5-6小时。必要时下午休息10~30分钟,但这必须根据个人的工作性质,一定要劳逸结合,才能保证明天的精神充沛来完成工作任务,不会产生困乏、时间颠倒的局面。


5.如何看待中医养生


中药的养生都采用比较名贵药材,现代人都在跟在时代补药也形成新潮流。不论什么人只要能补都会去买,我认为也应该向医生咨询一下。

 

如有一位病人来咨询,他说已经一年内吃了铁皮石斛已达10万元,仍然乏力,打不起精神,我看了他的舌苔,又厚又腻,这是湿浊之体,不适应用此药,所以我说你浪费了钱,又治不了您的病,因为您是湿重,不是阴亏,应当化祛体内的湿气,才能解除您的神倦乏力之感,后经辩证施治,改善了他的体质。

 

人参是补气的要药,有提高免疫功能,补气生血,但不能乱吃,若不当也会中毒昏阙,心律失常也不少见。

 

又如何首乌、白果、银杏叶,曾因白果后用酒浸,而出现中毒抢救也是累累报道,这种药不能生用必须经过蒸晒,所以我们在开方时会写上制法,九蒸九晒的何首乌,四制附子,姜半夏等等,我劝大家养生也要听听医生的讲法。

 

现在到处讲养生,养生的方法很多,如果你上了70岁以上,还可讲讲自己养生的体会,因为各国都在研究长寿,但都不能统一。长寿的人有吃荤的、素的,有吃肉、喝酒、抽烟的,有少睡、多睡的,有生孩子多的,所以我说目前养生要靠自己。如何来调节,劳逸结合,饮食合理,心情愉快。


6.膏方应用于什么人群?


膏方从83年的开始的,当时在研究呼吸疾病,发现病人在春天和气温差在10度以上时容易发,呼吸道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扩张,肺脓疡,急性肺炎等。反而到了夏天或者冬天,气温虽然很高或者很低,温差小的时候,而不发病。想到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问我的老师,孙继杨教授,与葛琳仪,李学铭医生四人一起办了两期学习班,共一百多个人,讲授膏方对呼吸系统的疾病的优越性后当年开出了40余人的膏方。


膏方是古代就有的,但不是普遍使用的,以前大户人家使用的。经过一年的使用、观察,发现服用膏方后的病人,第二年春天得到了缓解。于是第二年我们就开始进行“冬病夏治”,把中药打粉给病人服用,经夏天的治疗,有效率达到85%以上。第二年冬天再吃膏方,发现病人的病情都明显好转。第三年我们医院里就在针灸科,儿科,进行冬病夏治和冬令调治的方法。浙江中医药管理局重视后向全省普及。


膏方分为荤膏和素膏二类,荤膏里放胶,胶是动物的皮制成,它是血肉之精,可以补血补肾;素膏是用枣泥、莲子收膏。每当病人的病情缓解后,就用膏方来巩固疗效,减少住院率和复发率,甚至达到临床痊愈,但因为膏方不能离开辩证论治,不是越贵越好,其目的是为了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7.如何看待药食同源?


药:是指药石祛病而言,包括膏、丹、丸、散、汤剂等等。其使用的范围,限于“辨证施药”,“中病即已”,而“不可以为常”的。其意义等于说某种药石治疗某种病,病好了就该适可而止,不该再服那种药石了。


饵:是指服食物营养品而言,其作法大概包括糕点、酥酪、膏露、清蒸、红烩、粉蒸、烤炸、溜炒、腌熏、焖炖,十大项目。其材料大概分为血肉品,草木品,菜蔬品,灵芝品,香料品,金玉品六大类。又从植物油和动物油的作法性质来分类,则分做荤腥门和素净门。


这是祖国医学属于“食医”,现代称“营养师”,其内容丰富多彩。价值顶高的一套完整的营养学和烹饪学,由于时代的变迁,中医的营养学、散在民间和烹饪师中。


现在国家把一类药与食物放在一起,增加了菜肴的美味、色泽和补养的作用,称为药食同源。可以放在食物上同用。因为中医在药中也按五脏配色,五脏配五味的理论,在饮食中也参与了五色五味,所以出现各地区域帮菜。但古人很注重调和五味,人若有偏嗜,就会引起内脏的偏而致病,所以调和五味也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使人体骨骼坚固,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肉理固密,享有天赋的寿命。


8.呼吸道疾病的预防


呼吸病分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多见鼻炎,鼻后腔炎,咽炎,扁桃体炎,咽喉炎,声带息肉等等。下呼吸道有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机化性肺炎等等。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矣。”我们辩证是“审症求因”,根据取得的症状,找出病因,把病因解除就好了。这就是中医讲的“治病必求其本”。

治未病,就是预防。中医同时也主张治未病,有两个含义:


1> 未病先防;

2> 已病切断病的发展。


如哮喘,小儿多见病,先进行治疗直到缓解,再以膏方巩固,也有的小儿可随着发育而自然缓解,也有的经过10-20年缓解,随着机体衰退时而再发,所以要及时治疗上呼吸道的病,不使其向气管和肺发展,避免哮喘再发,切断病的发展也是预防的一种方法。


其他的呼吸道疾病也一样:平时要预防感冒,鼻炎,咽炎等。建议可参加健康锻炼:游泳,太极拳等。只要适合自己的体力,慢慢的增强,不要为了锻炼而锻炼。


看完徐老撰文写的八问八答,是不是对用膏方养生了解的更多了。俗话说,冬令进补,来年打虎,这里补的就是膏方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