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APASL 2017:成军教授谈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

 医学文摘拾遗 2017-02-17

2017 年 2 月 16 日,在第二十六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成军教授就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




1.

cccDNA的最新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从 1999 年的拉米夫定到现在的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已有十多年历史,这些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以及干扰素,包括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可以非常显著的抑制病毒的复制,控制炎症,控制疾病的进展。但是绝大多数病人使用现有药物尚不能完全根治,只有少部分可以治愈。


众所周知,目前这些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是有效的,但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各国科学家都在研发一些针对新靶点、新机制的药物。


乙肝病毒的根源在于肝细胞核内的 cccDNA,这是目前关注的一个焦点。对于 cccDNA 形成的机制和代谢规律目前尚不清楚。很多研发单位都关注乙肝病毒核心蛋白聚合过程抑制剂的开发,也有一些已经进入到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因此,HBV cccDNA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2.

乙肝长期抗病毒治疗的耐药问题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在早期阶段会有耐药的问题。但是随着阿德福韦酯、替诺福韦酯的上市,可以应用联合治疗显著减少耐药的发生。去年,美国和欧洲上市了替诺福韦酯的另外一个前体药物 TAF。这些药物的上市,特别是相关药物的联合治疗,对已经耐药的患者会带来很好的治疗效果。


随着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病人的选择和药物的选择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已经非常成熟,耐药出现的比率也大幅下降,即使出现耐药也可以采用联合治疗的方式加以解决。


3.

特殊患者抗病毒治疗注意事项


抗病毒治疗需要考虑治疗的有效性、耐药性及长期治疗的安全性。抗病毒治疗有的药物对肾脏有一定损伤,很多种核苷核酸类似物除了肾脏以外还可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乳酸酸中毒及其他一些药物不良反应,这些也需要特别注意。


2016 年 8 月,北京亚太肝病诊疗技术联盟组织了全国 50 多位顶级的专家,形成了核苷核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控制处理的专家共识,这份文件对于指导业内的医生和相关的患者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张跃奇

投稿及合作:liq@dxy.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