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别丨梅尼埃病和前庭性偏头痛

 qxf_fred 2017-02-17

作者:余力生,司峰志,马鑫,韩琳,静媛媛


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和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是最常见的自发发作性眩晕疾病,目前两种疾病都是症状诊断,没有实验室检查作为确诊依据。虽然发病机制不同,但无论病因、诱因、临床表现二者均有相似之处,因此两者鉴别非常有挑战性,尤其在疾病的早期更加困难,而且临床上两种疾病同时存在的情况也不少见。本文对梅尼埃病、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和症状进行比较,以期找到更具特征的鉴别点。

梅尼埃病

症状诊断的疾病,因为研究者诊断标准的不同,对发病率的统计数据往往比较分散,流行病学显示梅尼埃病发病率为15/10~350/10万。发病年龄差别很大,最小4岁,最大超过90岁,高发年龄在30~60岁。男女比例约1:1.3,随着病情的发展,30%~50%的梅尼埃病患者可发展为双侧受累。

 

梅尼埃病的发病机制为膜迷路积水,但是无症状积水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梅尼埃病,动物实验虽有很好的积水模型,但和梅尼埃病的发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目前认为梅尼埃病仍是一个病因不明、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疾病,遗传及环境因素的协同影响决定了疾病的发作。外伤、急性中耳炎、迷路炎、内耳解剖-变异等可能都是梅尼埃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气压改变、噪声暴露以及月经周期等诱发因素则可能充当“扳机”的作用,引起症状发作。

 

梅尼埃病是临床综合征,典型症状包括自发发作性眩晕、波动性感音神经性聋、耳鸣及耳闷胀感四联征。但一般只有50%的患者最初同时表现为眩晕和听力下降,19%的患者仅表现为眩晕,26%的患者仅表现为耳聋。一般认为发病的3~5年应该出现典型的四联征,否则梅尼埃病的诊断值得考虑。有学者根据这些最初的不同表现将该病分为前庭型以及耳蜗型两类。Schaaf等对27例反复发生的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了5年的随访,发现只有3.7%的患者发展为梅尼埃病,随着对前庭性偏头痛的认识,这类患者的诊断可能更倾向于前庭性偏头痛,但如果低频区3个频率听力损失都超过30 dB,推测发展为梅尼埃病的机会相对比较大,这和2014版指南中对听力损失的界定完全吻合。

 

1995AAO-HNS对梅尼埃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修订,分成明确的梅尼埃病、确定的梅尼埃病、高度怀疑的梅尼埃病和怀疑的梅尼埃病四类。我国在2006年制定了梅尼埃病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的指南。随着近几年对梅尼埃病及前庭性偏头痛的认识不断深入,2014年,Bárány学会提出了梅尼埃病新的诊断标准,对发作期疾病的症状进行了更加准确的界定,将其分为确定的梅尼埃病和疑似的梅尼埃病两类。

 

不同的指南中,除了对症状进行界定,还对听力下降的程度进行了评估,但是纳入的频率有所不同,1995AAO-HNS指南中纳入0.5 kHz1 kHz2 kHz3 kHz 4个频率,平均听阈较对侧提高20 dB HL即可诊断。2014Bárány则强调低频听力损失的程度,单侧病变者定义为低于2 kHz两个连续频率较对侧提高至少30dB HL;双侧病变者则定义为低于2 kHz两个连续频率提高35dB HL甚至更多。Radtke等对75例按照2001年标准诊断为前庭性偏头痛的患者进行8年左右的随访后重新诊断,其中8例符合1995年双侧梅尼埃病的诊断标准,但按照2014年梅尼埃病双侧听力需要下降35 dB的标准,上述病例不能诊断为梅尼埃病。新版梅尼埃病标准中,对听力损失的程度做了更加严格的限制,对鉴别梅尼埃病还是前庭性偏头痛非常有意义。

 

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梅尼埃病会逐渐由低频感音神经性聋变为平坦性感音神经性聋,1995年标准中纳入3 kHz,对于疾病自然病程分期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如果只是采用低于2 kHz的平均听阈,不能完全反映梅尼埃病的自然病程。因此,笔者认为两版指南在偏重鉴别诊断或者治疗指导方面各有千秋。

前庭性偏头痛

偏头痛和眩晕在一般人群的发病率分别为14%7%,同时随机发生的比例为1.1%,事实上,两者同时发生的比例为3.2%,是偶然伴发的3倍。原因就在于头痛和前庭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其关系虽然很早就被注意到,1984Kyan才进行了系统的描述。1999年,Dieterich等提出前庭性偏头痛的概念。前庭性偏头痛是很常见的疾病,多为中年女性,女性与男性之比为51~71,头痛病史比头晕病史平均早7.3年,前庭症状通常在头痛几年后开始减弱或者消失后出现,多于女性更年期开始出现

 

2001Neuhauser首先提出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2012Bárány学会和国际头痛学会进行修订,并将这一诊断以附录的形式写在2013年国际头痛分类指南里。将这一疾病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提出,提出了确定的前庭性偏头痛和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2012年前庭性偏头痛诊断标准较2001版对头晕的类型、强度、持续时间都有了更加严格的界定。以前确诊的部分前庭性偏头痛不再符合新版诊断标准。但是指南只是对已有证据的科学规范的总结,而疾病的治疗是一门艺术,尤其面对每一个个体时,异质性更加突出。因此临床上要充分考虑偏头痛体质在一般人群中的高发病率,对患者采用更为有效的治疗。

梅尼埃病和前庭性偏头痛的鉴别

梅尼埃病和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虽不一样,但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均有相似之处。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梅尼埃病会引起内耳功能(包括听力和前庭功能)不可逆的下降,而前庭性偏头痛一般不会造成内耳永久性的功能下降,属于功能性疾病。两者的主要鉴别点见表1。  

梅尼埃病的发病机制为膜迷路积水,只有积水到一定程度发生破裂才会出现症状。积水的产生、加重到破裂需要一定时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反复发生。所以如果1周内多次眩晕发作,甚至每天都有发作,基本可以确定至少不可能是单纯的梅尼埃病发作,更应考虑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

 

前庭性偏头痛视觉刺激明显,所以不敢睁眼。单纯的前庭性偏头痛,闭眼后眩晕可完全停止;而单纯的前庭外周病变,患者闭眼后仍有强烈眩晕;混合型的病例,患者会主述闭眼后眩晕症状减轻,但仍有眩晕感。这也是“内晕”和“外晕”的区别。

梅尼埃病患者中的头痛症状

梅尼埃病患者头晕发作时很多伴发各种类型的头痛,其中不乏偏头痛样头痛,伴有偏头痛并不能排除梅尼埃病的诊断。与健康对照相比,偏头痛在梅尼埃病患者中更加常见,梅尼埃病患者中不同类型的头痛发生率可能达到70%~76%,偏头痛的发生率可以达到22%~56%,拥有梅尼埃病和前庭性偏头痛两种特征(Migraine-Menieres diseaseMMD)的患者已经被反复报道。Cha等对符合1995年诊断标准的50例梅尼埃病患者和18例同时符合偏头痛标准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发现MMD的平均发病年龄(37.2岁)较梅尼埃病(49.3岁)更年轻,这提示偏头痛的存在,可能提前使梅尼埃病发作。MMD中出现双侧听力下降的比例(56%)明显高于梅尼埃病组(4%),而单纯梅尼埃病一开始就波及双耳者非常罕见。因此伴有偏头痛的MMD可能是梅尼埃病的一种特殊类型,要警惕可能双侧发病的高风险,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尽量避免一些破坏性治疗,以免出现处理棘手的双侧前庭功能下降甚至丧失的情况。

前庭性偏头痛发作时的耳部症状

前庭性偏头痛发作时,也可能出现耳部症状,尤其耳鸣的发生率较高。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中除了畏声,听觉系统症状并不是排除标准,畏声在梅尼埃病和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probably vestibular migrain)中都比较常见,但在前庭性偏头痛中最常见。总体而言,客观性听力下降、耳鸣、耳闷在梅尼埃病中更加常见。前庭性偏头痛可以出现波动性的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但发病多年后偏头痛的感音神经性聋一般不会发展为重度聋,很少累及2kHz以上高频听力,因此从两者自然病程角度看,听力学指标纳入3kHz有明确的意义。

前庭性偏头痛和梅尼埃病的家族发病情况

前庭性偏头痛和梅尼埃病都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可以作为一个症状群被遗传。同一家族患者可能部分以梅尼埃病为主,部分以前庭性偏头痛为主。与健康对照相比,偏头痛在梅尼埃病患者中更加常见,拥有梅尼埃病和偏头痛两种特征的患者已经被反复报道,但是前庭性偏头痛及梅尼埃病之间的病理生理学关系仍不清楚。有学者认为二者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也许和离子通道功能障碍相关,也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梅尼埃病和前庭性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反复发作性头晕疾病,两者之间有密切复杂的关联,而且都是动态发病的疾病,疾病的不同时期,患者的症状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不同的时间点介入,诊断可能有所变化,这点在临床工作中非常值得注意。

来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年第30卷第1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