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人志》勇士从来是酒鬼:闲话军中酒精饮料

 cat1208 2017-02-18


波斯卡:罗马军队的最爱

在古代西方,波斯卡(Posca)这种混合了加水的酸葡萄酒和香草的酸酒饮料在古希腊人和罗马人中广受欢迎。它的最初目的是用于医疗,曾一度被认为是包治百病。但是从公元前2世纪起,它被罗马军队和下层阶级当做日常饮料来饮用,这一直贯穿罗马帝国的历史及后来的拜占庭时期。

波斯卡的一个重要原料是变质发酸的葡萄酒。由于储藏不善,一些葡萄酒变质变坏,但却被当成一种很好的原料来再利用,因为在添加了其他原料后,这种混合饮料被发现有很重要的食疗优势,以抵御坏血病——从今天来看,它能提供防止坏血病的维生素C。它的酸性能杀死有害细菌,而添加的香草料则能掩盖水中难闻的味道。


■ 上图是影视剧《罗马》中,在营地喝酒的罗马军人。当时波斯卡是罗马军人的基本饮用品。


■ 上图是现代的一种波斯卡酒,用2勺红葡萄酒醋、1勺蜂蜜和250毫升水调制而成。


在罗马共和国时代,波斯卡被越来越多的饮用。当它成为罗马士兵的标准饮品后,士兵中饮用优质葡萄酒的行为反而被认为是不守纪律的现象。在公元前153年的西班牙战事期间,波斯卡和葡萄酒都是罗马将军卢库勒斯(Lucullus)的军队中的补给品。到了公元1世纪,波斯卡显然已经成为军队常用口粮的一部分。在福音书中也描述,在耶稣受难时期,罗马士兵曾用海绵给耶稣提供酸葡萄酒解渴(根据《约翰福音》,这种酸葡萄酒中添加了一种名为海索草的香草料)。这种酸葡萄酒应该就是波斯卡中的一种。成书于4世纪的罗马史书《奥古斯塔史》(Historia Augusta)中有记载,在哈德良皇帝(Hadrian)时期,酸葡萄酒是军用食品的基本组成部分。

虽然波斯卡主要在士兵和下层社会中流行,但一些上流社会的罗马贵族也饮用波斯卡,以表示他们对自己军队的支持。


上图是耶稣受难时,罗马士兵给他喂波斯卡解渴。


上图是恣意狂欢的罗马贵族。水和葡萄酒是古罗马人的日常饮用品,葡萄酒通常加水勾兑应用。罗马贵族还喜欢往葡萄酒里加香料并加热饮用。而那些下层社会的罗马人则喝波斯卡——这种类似于低质葡萄酒的酸酒。在罗马的一些地区,也流行喝啤酒和蜂蜜。而来自山羊和绵羊的羊奶通常不在罗马人的饮用范围之内,而是用于做奶酪和药品。


朗姆酒:英国兵的“津贴”

18世纪时的英国士兵在酒宴上也是烂醉如泥的德行。一些军官对饮酒或醉酒行为给予了猛烈的抨击,甚至认为,军队中应该只配发水或柠檬水,而不是在食堂里配置朗姆酒(Rum)。但也有其他很多军官认为,酒精饮料是有益健康的。詹姆斯·沃尔夫将军(James Wolfe)在写给杰弗里·阿默斯特元帅(Jeffrey Amherst)的信中说道:“过量的朗姆酒无疑是不好的,但少量的酒精饮料——每人半及耳(约等于0.14升)并混加水——则是最有益的饮料。”


■ 上图是现代的各种朗姆酒。


几乎所有的军官都相信朗姆酒在某些特定环境中对健康的防护性能——不仅仅是在恶劣天气下,在热带地区增加士兵的朗姆酒配给量能保护他们免遭疾病侵害。1761年,英军上校安德鲁·罗洛(Andrew Rollo)在多明尼加报告说:“这里的高温天气使我每天要给每位士兵提供1及耳的朗姆酒……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是我的无上职责。”不知道他的这一行为究竟是有人给他提的要求,还是面对在恶劣环境下煎熬的士兵可能出现兵变的威胁而不得不做出的慷慨之举。


上图是1808年,正在军中小贩开设的军营酒馆里喝酒的英军士兵。


正如1791年英军中的一名外科医生罗伯特·杰克逊(Robert Jackson)所指出的,后一种解释才是真相:“长时间以来,我们的士兵已经习惯于得到朗姆酒这种相当于‘免费的津贴’的权利了,若它被克扣而带来的后果,没人能回答。给士兵配给朗姆酒作为津贴这种做法已经因为纪律的破坏而被伤害。如果朗姆酒被扣留一天,士兵中就会充斥着不满的气氛;如果被克扣更长时间,士兵埋怨有时会上升到可能爆发兵变的态势。”


上图是1794年,在军营里滥饮的英军军官。


鸡尾酒:英国殖民军的补药

英国殖民全球时期,东印度公司旗下(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的英军部队引进了杜松子酒(Gin)和奎宁水(Tonic Water),与其他很多军事饮料一样,这两种酒水混合而成的鸡尾酒和医学实验密切相关。

当时,在印度和其他热带地区,疟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顽症。17世纪时期,奎宁被发现可以治疗这种顽症,但奎宁水苦涩的味道不为驻印度的英军军官所喜欢,因此在19世纪早期,奎宁水中被混合添加了水、糖、酸橙和杜松子酒,以便让其更可口。当英军军官们坐在军官俱乐部里悠闲地打发时光时,这种混合了杜松子酒和奎宁水而成的鸡尾酒被笼罩上了一层温柔的光环,并得到青睐,成为大英帝国的标志性饮料。以至于大约在75年之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也不得不承认,这种酒“所拯救的英国男人的生命和思想,比帝国里的所有医生都多。”

由于已经不再用于治疗疟疾,如今的奎宁水中的奎宁成分更少,味道变甜,不再似印度时期那么苦涩难喝,它又被称为托尼克水,已经成为了调制鸡尾酒的一种基本原料。


■ 上图是在印度殖民地的酒馆里,喝杜松子酒的英国人。


■ 上图是如今用杜松子酒和奎宁水调制的鸡尾酒饮料。


威士忌:消失的止痛剂

在美国内战时期,威士忌(Whiskey)又称为酏剂,是作为伤兵的兴奋剂来使用的。当时,随着战争的发展和伤亡人数的增加,补给品数量的供给下降到危险的境地。经过最近的前线救护站的检查和救护后,伤兵将运到远离战场的医院中治疗。在那里,他们会得到具有较强疗效的兴奋剂——威士忌来止痛。但是,这些兴奋剂却神秘地消失了。一些外科医生和护士长对此进行了调查。菲比·耶茨·彭博(Phoebe Yates Pember),这名弗吉尼亚州里士满(Richmond)西郊的钦博拉索山(Chimborazo)山顶的钦博拉索2号医院中的护士长便是其中之一。


■ 上图是美国内战中,喝着威士忌打牌的两名北军士兵。


1864年春,由于不断减少的威士忌,使得彭博护士长不得不面对病房外科医生的监护。每天,每位病房主管会提供一瓶(1夸脱)威士忌,以便伤兵在晚上需要兴奋剂止痛时使用。第二天早上,发现状况不对的彭博会询问,在没有病人提出需要兴奋剂的请求的情况下,酒瓶子怎么是空的。她得到的答案是千篇一律的:老鼠打翻了瓶子。但是,当一名伤兵投诉说,他们病房的威士忌供应从来都没有达到标准时,彭博赶到那间病房去质问其他的病人,查找真相。那些病人暗示,藏在空床后的一些香槟酒瓶可能会很好地回答她的问题。果然如此,床后边的酒瓶里灌满了丢失的威士忌。愤怒的护士长责骂了这些伤兵们,后者心虚地扭过头。彭博后来对她在战争期间的这个经历进行了记录:“如果要为这个故事找个背锅的责任人,那么威士忌酒桶就得走上前来了。”——因为如果有酒桶的话,这些偷藏威士忌来喝的伤兵就不必拿香槟酒瓶子装威士忌了。


■ 上图是美国内战期间,南军医院里的伤兵。当时有效的医疗手段并不多,仅肺结核一项疾病就导致了1.6万名士兵死亡。而伤兵往往依靠止疼药和威士忌来熬过伤势,威士忌当时是定量配给的军需品和医疗用品,但常被嗜酒的士兵用来过酒瘾。


■ 上图是1862年美国内战期间的一张漫画“Too Much Whiskey”,反映士兵们对威士忌的需求。


■ 上图是2015年3月,美国纽约国民警卫队第69团第1营的军官正在庆祝传统的圣帕特里克节(St. Patrick's Day),并按习俗畅饮传统的爱尔兰威士忌。如今威士忌也是美军中的常用酒精饮料。


禁酒令:英国本土的酒水战争

20世纪10年代一战时期,当英国的汉子们正在欧洲战场的堑壕中用白兰地镇定被炮火惊吓的神经时,他们的妻子在英国本土的家中“摇滚酒桶”。当时,英国政府对女性军工消耗的酒精饮料数量深感忧虑。一项对伦敦的4家酒吧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周六晚的一个小时内,共有1483名男性和1946名女性到此买醉。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在适龄母亲中竞赛饮酒风潮的增长,虽然我们可能刚发现,这一事件会给我们的文明带来严重威胁。”


■ 上图是1916年圣诞节,前线的英军士兵正在吃圣诞大餐,其中朗姆酒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在他们的家乡,此时一场轰轰烈烈的禁酒战争正在上演。


1915年1月,英国军需大臣大卫·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宣传,英国正在与“德国人、奥地利人和酒精作战,据我所见,最强悍的敌人还属酒精。”也就在这一年,英国政府决定给社会上酒精饮料泛滥的状况刹车。一项“禁止请客”(No Treating Order)的法规得以通过,使得“为他人买酒”成为一项违法行为,违反这项法令的行为最高会判处6个月的监禁。英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禁酒风潮。


■ 上图是20世纪10年代,英国禁酒令颁行时期的一张禁酒海报,在这张海报中,酒精饮料是俘虏人的恶魔。


旁观者支持这项法律,争辩道为“萍水相逢的朋友买酒,然后大家就地来上一杯”是工薪阶层的日常习惯,他们相信这一法规能“把成千上百人从价格昂贵且粗暴、毫无意义的社会习俗中解救出来。”

英国的禁酒令被严格执行。1916年3月14日,晨报报道:“昨晚在南安普顿(Southampton)当地酒吧的一个晚会上,罗伯特·安德鲁·史密斯先生(Robert Andrew Smith)因为替他的妻子支付了一杯酒钱而被罚款。他说当时他的妻子给他6便士用于付账。史密斯太太也因此被罚款1便士。而酒吧女招待桃乐茜·布朗(Dorothy Brown)也因为违反了酒类管理局(Liquor Control Board)的禁止销售使人喝醉的饮料的相关规定而被处以5英镑的罚款。”


■ 几乎与英国同时,美国也颁布了禁酒令。上图是在禁酒令和警察的监督下,美国人倒掉酒桶里的啤酒。


伏特加:“战斗民族”生命之水

伏特加(Vodka),一种经蒸馏处理的酒精饮料,“战斗民族”的最爱。它对俄罗斯人的重要性从其词源中可见一斑:在斯拉夫语中,“伏特加”即为“水”的意思。

二战期间,一名普通的苏联红军战士是如何依赖伏特加的?2002年,俄罗斯作家维克多·埃罗菲耶夫(Victor Erofeyev)在一封信中描述了伏特加上头后俄罗斯人的千奇百状的样子及伏特加对“战斗民族”的影响:“它似乎在人们的心灵上打上了烙印,引发了奇怪的姿态和面部表情;一些人撮着他们的手;一些人面带白痴笑容或咬着手指头;还有些人陷入愠怒的沉默当中。无论酒力高低,上头后没有人是无动于衷的。超越所有的政治制度,我们俄罗斯人无一不是伏特加的俘虏。”


■ 上图是喝得醉醺醺的苏军战士。


埃罗菲耶夫继续说道,在二战时期,给予苏军战士的日常配给的伏特加“就像压倒纳粹的喀秋莎火箭炮一样重要”,红军战士如此无畏,莫不是因为伏特加而“酒壮英雄胆”?

苏芬战争期间,苏联曾有几份抨击俄国人醉酒的报告。当时,苏军战士的伏特加的日常配给是100克,这并不算多,但如果把它节省下来等到某个时刻来场大醉,那效果就出来了。到了二战中,每日口粮的增加和伏特加的配给已经囊括苏联空军飞行员,没有人再如苏芬战争时期节省伏特加来过酒瘾了。

但是,粗暴、酗酒烂醉并不是男人身上一种值得赞赏的品质。正如一名红军军官所指出的:“如果小伙子们没有喝那么多,我们两年前就已经在柏林欢庆胜利了!”

■ 上图是二战期间,一名苏军战士正在用缴获的德军饭盒品尝他的每天定额配给的伏特加,旁边的战友一副羡慕嫉妒恨的表情。


■ 上图是二战期间,为胜利举杯畅饮的两名苏军战士。在1941年8月22日,苏德战争刚爆发不久,斯大林签署了第562号法令,规定每位苏军战士每天可得到一杯伏特加供应,这对于苏军来说,不啻于另一种“燃料”加持。


■ 俄国美酒——各种伏特加,如今依旧是“战斗民族”的最爱。



关于更多军中饮食文章,可点击以下链接查看:

《军人志》兄弟,干了这杯家乡的啤:闲话英美啤酒与战争

《战舰》海上美食工厂:日本海军“间宫”号给粮舰的故事(上)

《战舰》海上美食工厂:日本海军“间宫”号给粮舰的故事(下)

《军人志》战国の阵中食:图解日本战国士兵军粮

《战舰》纳尔逊之血:朗姆酒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历史渊源

《战舰》海军咖喱物语:咖喱饭与近代日本海军的饮食传统

为了祖国,干杯!酒精与苏联红军,1941-19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