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随笔

 lijin315 2017-02-18

古时候,有两种人被称为先生。除了教书先生,那就是郎中了。那时候,好多农村人家是请不起郎中的,一般感冒寒热之类的,只是熬,让他自然好,结果有的人熬不过去,就死掉了。实际上寒邪伤人最速,也最多。


记得我们家乡,我听老一辈人讲过,某某家爷爷伤寒死了、某某家的奶奶,难产死了。我好奇地问,怎么不请医生,说请不起,要一担米!而有的人家也是请了医生的,但还是死了。说某某郎中,把谁家谁家的某某某某治死了。治死了怎么办?自认倒霉!


所以,一个要普及教育,让大家都能够读书。另一方面,可以有空闲时间学点中医,在学习过程中,请教一些你身边的老中医,学习过程中肯定有疑问,有疑问就请教,并弄一些简单的方子自己先试试。


现今时代,相信买一个打粉机谁都买得起。再买一个一百元的烤箱,这样,很多经方就可以变成药粉,你自己可以边学习边试验了。真正学通了,你自己一辈子也不用去医院了,身边的人你都可以帮他们治疗,自己的亲人也不需要吃化学药品了,受用无穷的。


不过话说回来,中医要真正学通很难,拦路虎很多,大多数人还是学成了庸医,连自己的病都看不好,不要说给人治病。


粉剂之前称为散剂,丸散膏丹的散,散剂能够快速发挥作用。制作散剂之前,特殊中药也要炮制,需要规范炮制的中药,同样需要炮制后,烘干打粉。所以,学中医必须把中药学好,知道为什么需要那样炮制。毒药炮制得法,就是救命仙丹。


这世间一旦以讹传讹,就会打翻很多人,有人说附子很毒,有人怕了。有人说附子有大毒,很多人怕了。致使看见药方中有附子,就悄悄的不用了。或者另寻他医。结果正好与良医失之交臂,而投入了庸医的怀抱。


经方需要你多实验,发现疗效确切,你就会发自内心的赞叹与爱护,并有研制各类经方成药的动力。


有一老民间草医,73岁,经常来我这里喝茶,他对伤寒经方没有研究。上一次来时,因流清鼻涕感冒,给一勺麻附甘药粉,鼻涕顿止。昨天又来,说又感冒了,考其非清鼻涕,而是白色浊涕,乃给术附丸一勺,半个小时过后,问他有用吗。说相当有用,现在鼻子通了,没鼻涕了。夫感冒有久暂之分,鼻涕有清浊之殊,寒湿有浅深之别。清涕才流,麻附细辛汤随手奏效;二三日后,清中带浊,寒湿并见,麻附甘草汤缓为见功;八九日间,鼻塞而见肩背酸楚,白术附子汤祛留恋之邪。


不过,适当的辨证也需要,清涕兼气喘,麻黄汤;兼咳嗽小青龙。凡清涕一见,知太阳证未罢,此是眼目。药之多寡,大方自有大方的道理,只要是有的放矢,不在乎药多药少。少有少的精当,大有大的威力。


最近治疗一个头顶浑身红斑长疮的,一次用药量少了,反而严重起来,所以不能姑息养奸,贼兵势大,我方也要成群结队,聚而歼之。


西医也用中草药研制感冒灵、重感灵,西医想问题太机械,太死板。他们所研制出来的某某灵,实际上一点都不灵。感冒那么复杂,那么多样性,中医也不可能有通吃一切感冒的灵丹妙药。如果中医也研制一种万能药感冒灵,肯定是笑话。这是常识,但被西医整昏了头的国人,面对各种西药的这个灵那个灵,便不知所措,却并没有醒悟过来:其实这就是个笑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