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个非常简单常用的字,很早就会学到。很明显,他们的字头相同。 截自汉典(zdic.net) 如图所示,它们在汉典网上显示的规范笔顺也是一样的,先写横,再写撇,这似乎也是天经地义。 不过,一旦真的学起写字,书法老师肯定会告诉你:“左”要先写横,“右”要先写撇。是不是这些老学究太矫情呢?非也。 我记得田蕴章先生说过,笔顺的要义在于三个字:准、美、快。三者之间亦互有交集。那么,就先从我们当前对这两个楷体字的认知说起吧。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 这两个字抠自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同是一横一撇,两个字的处理颇有不同。左是“横短、撇长直”;右是“横长、撇短弯”。 电脑字体:楷体_GB2312 在工业化的“楷体_GB2312”中,虽然这种区别已经大幅缩水,但痕迹犹存。 尤其是,当你非要把它们俩的脑袋换一下的时候,尴尬将跃然纸上。 反串左右 说实话,我写这对反例的时候,脑残而情不自禁地写错了好几次。好不容易完成之后也颇有一种不太认识的感觉,既不准、也不美。 进而,带着这样的特点,当你追求速度开始写行书的时候就会发现,写“左”时,从横到撇离得比较近,写“右”的时候,却是从撇到横离得比较近。快,也就是书写速度对于笔顺的要求在这个时候得以呈现。 左:[元] 赵孟頫;右:[明] 文征明 那么这种审美趣味是不是只是矫情的老学究们毫无缘由地一代代传下来的呢?非也。 追溯到篆字,已然真相大白。 篆书左右 楷书里面相同的字头,竟然分别是相反的两只手。左是一只左手,下面一个工;右是一只右手,下面一个口。 从笔顺来看,写篆字的时候理应先写红色那一笔。而在隶变楷化的过程中,左的红笔变成了短横,右的红笔变成了弯撇。 [当代] 田英章 注意历代书家在写“右”的撇时,很多都会有一个大大的拐头。这是一种继承,它提供了一个线索,篆字第一笔的形态隐约可见。 再往前推,更简洁了,只剩下左手和右手。 殷商甲骨文的左和右 也就是说,左和右当初的典型特征恰恰是在如今越写越一样的字头上。 后来在下面加的“工”和“口”,是一种提示。有人推测说,由于大部分人都是“右撇子”,所以右边是领导,动动嘴就行了,左边是助理,闷声干活儿。 右手是主力,所以很多拿着东西的画面都是右手持物,左手拍照。最典型的就是“有”和“布”,一个是拿着一块肉,一个是拿着一条丝织品。 [晋] 王羲之的有和布 所以,写成楷书、行书的时候,它们和写右的习惯是一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