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光轴】外泌体发展之路

 闵卫平mwp59 2017-02-20

外泌体,英文 Exosome,是活细胞经过 '内吞 - 融合 - 外排' 等一系列调控过程而形成的膜性囊泡,来源于晚期核内体 (也称为多囊泡体),直径约为 30-150nm,密度在 1.13-1.21g/m1,天然存在于体液中,包括血液、唾液、尿液和母乳。 近年来,外泌体悄然成为生物医学的热门研究领域。


1986

外泌体的发现

Eberhard G. Trams和R.M.Johnstone在体外培养的绵羊红细胞培养液上清中发现了一种有膜结构的小囊泡,并将其命名为Exosome(外泌体)。

1996

B Cell 外泌体

G.Raposo发现类似于B淋巴细胞能分泌抗原提呈外泌体,这种外泌体携带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因子和粘附因子。研究表明这种B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直接刺激效应CD4 细胞的抗肿瘤反应。

1998

DC Cell外泌体

L.Zitvogel等发现树突细胞(DC cell)也能产生有抗原提呈能力的外泌体,而且外泌体含有功能性的MHC-Ⅰ类和Ⅱ类分子,还有共刺激因子。这种外泌体启动了特异性的CTL杀伤作用,促进了T细胞依赖的抗肿瘤效应。

2007

外泌体影响细胞间通讯

H.Valadi等发现,细胞之间可以通过外泌体中的RNA来交换遗传物质。这意味着细胞可以通过外泌体影响另外一个细胞,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基因强加给另外一个细胞。研究人员逐渐对小小的外泌体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他们发现,肿瘤细胞的外泌体与正常细胞的外泌体之间存在差异,肿瘤的外泌体会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肿瘤周围组织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具备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等等。

2013

外泌体领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James E. Rothman和Randy W. Schekman,德国科学家Thomas C. Südhof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内部囊泡(外泌体等)运输调控机制。


2015

外泌体在体内传递的广泛性。

5月来自荷兰的Hubrecht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利用携带 >loxP-Dsred-loxP>-GFP的转基因鼠以及可以表达Cre的肿瘤细胞制作了报告系统。研究者们利用该系统发现,肿瘤(或正常)细胞分泌的EVs可以在全身水平上被其他肿瘤细胞或正常细胞摄取并改变靶细胞状态。从而证明了外泌体在体内传递的广泛性。该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

2015

外泌体为胰腺癌患者带来福音。

6月来自美国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研究者在Nature杂志发表了其研究结果,通过大量的胰腺癌病人血清样本分析发现,相较正常人而言,胰腺癌病人血清中GPC1(glypican-1)阳性的exosome占比显著增高。进一步研究发现,GPC1阳性exosome在早期胰腺癌病人的血清中丰度就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这一发现为胰腺癌的前期诊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为胰腺癌病人带来了福音,也可能会对胰腺癌的诊断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2015

外泌体为抑制肿瘤转移提供新思路

10月来自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David Lyden等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丰富了人们对肿瘤转移的认识。他们转移的肿瘤细胞在出发前会先行释放出外泌体,外泌体会到达预期转移的器官,被相应的细胞所摄取,改变这些靶细胞的状态,营造一个适宜转移来的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在这其中,外泌体表面的整合素种类决定着靶器官的特异性。这为抑制肿瘤的转移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6

外泌体与非洲锥虫病

1月来自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Cell杂志上的文章揭示了锥虫鞭毛膜出芽形成动态膜纳米管并形成细胞外囊泡。这项研究工作揭示了非洲锥虫病的发病重要机制,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2016

外泌体治疗产品EvOx出世

5月牛津大学开发出一种名为EvOx的外泌体治疗产品,利用人体细胞自身精准通信系统将药物递送到身体的特定部分,以治疗一些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包括大脑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癌症。

2016

5月外泌体的载体作用

Cell杂志的一篇论文介绍了外泌体的新作用,来自康涅狄格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的细胞外膜泡可作为载体递送LPS进入宿主细胞质,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触发caspase-11依赖性免疫反应。

2016

5月外泌体与炎症性肠病

加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系的Sarkis K.Mazmanian博士研究组在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揭示了外膜囊泡(OMVs)的作用机制与IBD相关基因(ATG16L1和NOD2)密切相关,在结肠炎过程中激活非经典的自噬途径发挥保护作用。

2016

巨噬细胞微囊泡影响炎症发生

11月来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巨噬细胞会通过释放可溶性生长因子(即IGF-1)和微囊泡来改变非专职吞噬细胞和颗粒的类型以及对炎症的反应。该研究揭示了IGF-1及微囊泡依赖的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的通信会影响组织炎症。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2016

外泌体与蛋白纳米笼

12月来自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文章报道了自组装蛋白质纳米笼(nanocages)的设计,它们以一种类似于一些病毒的方式从人类细胞释放到小囊泡中。该方法在药物递送方面有很重要的应用前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