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煤的历史:黑石头的爱与恨

 齐幻景文 2017-02-20

文 | [美]巴巴拉·弗里兹

节选自《文明的进程》系列之⑤

感谢:中信出版社授权发布

它有着黝黑丑陋的外表,它是那些曾经统治地球的生物高度浓缩后的遗迹,它用燃烧所得的一切构建着我们的居住地,使之充满了光明和动力。


煤就是这样,提供了足以改变地球的能量,却也有着不可预知的危险,让使用它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无数矿工地狱般的悲惨生活,全球范围内严重的环境污染……一度让人把它与疾病、死亡和魔鬼串联在一起。

 

可以移动的气候

 

煤是一种极其缺乏魅力的日用品。它脏、过时、老土,而且廉价。尤其是与石油相比,煤更加相形见绌。在煤实实在在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仍然认为煤是不值一提的。

 

但我们不妨设想,在一种更尊重历史,尤其是古代历史的文化里,煤的名声也许会大大不同。在那样的文化里,不起眼的煤块会像化石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事实上,煤确实是一种化石。早在哺乳动物出现、恐龙进化、大陆漂移碰撞并形成现在的样子之前,煤就已经存在了。那时,遍地都是沼泽、森林,生长着怪异的树和庞大的蕨类(这种蕨类被一位19 世纪的作家称为“植物界的怪物”),而煤就是那森林中的一分子。


如今这些森林几乎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仅存的一部分也远非当初的规模。当第一批植物离开海洋、进军陆地的时候,大部分煤床就随之形成了。它为动物铺就了从海洋到陆地的进化道路,并庇护它们完成了这一重要进化。


▲  19世纪宣传画:忙碌的 U 形铸铁厂


煤的贡献却比它的形成更令人着迷——它提供的能量足以深刻地改变世界。19 世纪中叶,拉尔夫· 沃尔多·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这样写道:


“每一个煤筐里都装着动力和文明。因为煤是一种可以移动的气候。它把热带的炎热带到了拉布拉多地区和极地。并且,煤靠自身的力量把自己输送到了需要它的地方。瓦特和斯蒂芬孙(Stephenson)悄悄告诉人类一个秘密:14 克左右的煤可以运载两吨煤行驶一英里。煤就这样自己运输着自己,驰过铁轨,漂过海洋,把加尔各答的温暖带给加拿大,并雪中送炭般地给工业提供了动力。”

 

这段话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因为爱默生采用了独特的隐喻手法,而且因为它准确地道出了煤在世界上流转的实质。此外,这段话还表现了19 世纪的人们对煤的感激之情:有了煤,原本寒冷、残酷的世界才得以变得越来越舒适、文明。


煤不仅仅是一种燃料,也不仅仅是一件商品。它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正是在这种胜利的基础上,文明才得以发展。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道:“有了煤,我们才有了光明、力量、动力、健康和文明,否则,我们便只有黑暗、贫穷和野蛮。”


简而言之,煤不仅支撑着我们的文明,而且甚至塑造着我们的灵魂。它使我们不仅能够抵御外在的自然力,而且可以控制人类野蛮的天性。煤是我们人类的救世主,这样的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煤为现代社会改变其自身与大自然的基本关系提供了动力,这种关系是多方面的,其中也包括与太阳的关系。但是,煤在提供这种动力的同时,也索取了一定的补偿。触发了当今时代意义最为深远的一个话题:全球变暖。

 

17世纪煤矿的极端恶劣环境

 

石油是煤的表兄,但比煤耀眼、老练得多,它为冒险家、旅行家以及国际阴谋家构筑了奇妙的梦想。石油被视为幸运的象征,而煤却被看作一种令人扫兴的东西。煤让我们联想起的却不是富裕,而是贫穷。


▲  19世纪老照片:从地下巷道往外运煤


它让我们想到这样一幅凄凉的图景:浑身裹着煤灰的采煤工人在矿井里拖着沉重的脚步,从苛刻的雇主那里领来微薄的薪水,维持着穷困无望的一家人的生活。


不断扩大的煤矿靠一些从农村迁来的工人运转,他们如潮水般涌进开采地,挤在矿井经营者们为他们临时搭建的小屋里。附近的当地人并不欢迎他们。


在17 世纪早期法院的一宗案件记录中,一位居民指责矿工都是“下流人,是各郡县的渣滓、糟粕,像藤蔓一样从各郡县蔓延开来”,还说有些矿工是贼,有些是“可恶的诅咒者”,有些“整天醉醺醺的,有的还同时与两三个老婆相安无事,还有的是……遭人唾弃的皮条客”。


这样说也许过于偏激或夸张了,但也确实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矿工的普遍态度。一面是小地主阶级,资格较老且生活稳定,一面是来自各郡县的劳工阶级,贫困而动荡,挤在临时棚屋里,在这二者之间已经很自然地滋生出一种对抗的情绪。


矿工及其家人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排斥,通常被视为异类。这是前所未有的。一位历史学家认为,“煤成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一条鸿沟。中世纪的农民和工匠,无论多么贫困、多么令人讨厌,也从未像17 世纪大多数矿区的煤矿工那样遭到邻居们的疏远”。


久而久之,这些被孤立的矿工形成了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的习惯和口音。当这些被社会放逐的人们因无法得到某种日益重要的日用品而生存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像战争时期的战士那样,萌发出团结的强烈愿望。


最终,他们会逐渐认识到,如果把力量凝聚起来进行反抗,他们就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也正是这种认识,激发了后来一些声势浩大的英国和美国的劳工运动,给社会带来了强烈的震动。

 

17世纪英国的煤烟污染

 

在17 世纪,随着伦敦居民燃煤量的增长以及城市的扩展,伦敦的空气质量变得越来越糟糕。1661 年,一本名叫“防烟”(Fumifugium,该词从拉丁文fumo“烟”和fugo“驱走”而来)的书,生动详细地描述了这一问题:


“伦敦这座城市号称理性动物的聚居地、至高无上的君主宝座,其实更像埃特纳火山、火神的庭院、斯特龙博利火山岛,或者地狱的边缘。”

                            ——约翰· 伊夫林(John Evelyn)


▲  1828 年漫画一滴泰晤士河水中的杂质


当然,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伦敦的空气究竟受到了怎样的污染,但许多逸闻趣事却让我们略知一二。伊夫林在书中描述了阳光是如何艰难地穿透煤烟,还写道,旅行者往往在几公里之外,还没有看到伦敦,就已经先闻到了煤烟的味道。煤烟对物质的破坏并不仅限于户外,伊夫林提醒人们,煤灰可以渗入每一个房间,因此,改用壁板装饰墙壁成为一种时尚。


布料也深受煤烟和煤灰的危害,需要经常清洗。这不仅恶化了伦敦原本就已经相当严重的卫生问题,而且使得伦敦富人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更加悬殊。


然后,按照伊夫林的描述,这些煤灰都一股脑儿流进了泰晤士河,它们给那些游泳的人们穿上了一件看得见的黑色外套,即使他们离伦敦城还有几公里的距离。


《文明的进程》系列丛书

一套贴近生活的趣味历史

一套史料丰富的生活美学

      人类历史总是在奇迹般地重复着,像某种宿命的轮回。身在循环圈中的我们,怎样从数个世纪前的人们那里,了解这个世界曾经的过往,并且看到自己未来的方向?六个瓶子、可卡因、盐、鳕鱼、煤,作为人类生活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也许可以给我们意料之外的精彩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