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声与音的区别

 桂心静 2017-02-20
声与音的区别 在现代汉语中,声和音看上去密不可分,声即音,音即声。但在古汉语中它们是有区别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声指的是因外物作用于物体而发出的声响,一类是敲击或演奏乐器所传递到人耳朵里的旋律,如钟磬,大鼓、 笛子、琵琶、古筝等乐器发出的声响;另一类是因风或水等外力作用于物体所发出的声响,如树叶在风的肆虐下传来的飒飒声,海浪拍打礁石 时的涛涛声。一般情况下,这种旋律是比较高亢和激昂的,能够振奋人心和鼓舞士气,战国楚墓出土的成套的编钟或石磬大鼓和其他各种先秦时期的乐器都是宴飨有赫赫战功的功臣时或军队出征为其壮行时所奏的。同时也有不乏悠扬、婉转的,譬如笛声。
而音指的是物体本身依靠发音器官所发出来的音,它既包括动物鸣叫时发出的音,也包括人类说话唱歌时发出的音。前者如鸟儿的鸣叫、虫儿的窃窃私语、家畜的嚎叫。后者如小孩的伊伊呀呀,成年人的谈吐以及歌唱。一般来说,音是比较细腻和软和的,但有时也不失豪放。如高音演唱家发出的音便是豪迈、粗犷的。
为什么声与音有着这样明显的区别呢?这可以从它们的字形上分析出来。众所周知,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它蕴含有着深沉的文化内涵。声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左上部分用一根绳子吊这一块穿有孔的略像一弯月牙的玉石,右上部分是一只手正拿着棍棒之类的物体敲击着玉石。下面是一只耳朵,显然它是一个会意字。即耳朵正听着敲打石磬所发出的声。我曾经在介绍先秦民俗的书中看到过有关古墓出土的石磬的图片,石块晶莹剔透,色泽鲜艳,形状各异。可能是古代对于月亮的崇拜,因此在磨制石磬时有专门把它打成月牙形状,以此表示对神灵的崇拜及尊敬!可见我们古人造的字是多么的准确和生动,蕴含了着无穷的智慧。《说文》云:声,音也。从耳,殸( qìng)声 ,形声字。其实结合它的甲骨文形体来看,声是一个会意兼声的字。在古代文献中就有关于声方面的记载,例如《礼记·乐记》有“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的说法,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代表作《琵琶行》中写道:“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永州八记》里写道:“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这些与我上面所总结的因外物的作用而发出声响的观点不谋而和。
关于“音”字,在金文和小篆中它的字体是在“言中加一横,,这一横表示的是所发出的音。很明显,它是一个指示字,与刃、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