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民居——徽派文化

 昵称20645102 2017-02-21
古民居

    青色的砖、小片的黛瓦、马头墙、雕梁花窗、飞檐出甍、回廊挂落、雕刻精美、流檐翘角、宏伟壮观……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学倾向,其结构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则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使房屋群落达到与环境巧妙结合的意境,兼有山之静态与水之动态的交汇、山之封闭与水之开放的互补。宛如一幅凝固的中国山水画和一曲中华民间音乐。徽州民居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精美如诗。

马头墙

   “青砖小瓦马头墙, 回廊挂落花格窗”。马头墙是徽州建筑中最明显的特征,将马头墙推广于民间始于明朝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徽州山多地少,民居用地资源贫乏。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户连户,墙靠墙,民居建筑密度较大,并且由于在建筑当中采用了砖木结构,防火性能差,一旦失火,便遭遇灭顶之灾。当时的徽州府城火患频繁,损失十分严重。为了避免灾害,何歆以政令形式在全徽州强制推行“火墙”,每五户人家组成一伍,共同出资,用砖砌成“火墙”阻止火势蔓延。一个月时间,徽州城乡就建造了“火墙”数千道,有效遏制了火烧连片的问题。后人便称之为“封火墙”。随着对封火墙防火优越性认识的深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于“一伍一墙”,逐渐发展为每家每户都独立建造起封火墙。而后来的徽州建筑工匠们在建造房屋时又对封火墙进行了美化装饰,使其造型如高昂的马头。于是,“粉墙黛瓦”的“马头墙”便成为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徽派民居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马头墙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