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文导读 ◆ ◆ ◆ 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不少老师总感觉自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 我今天邀请到了汤缘老师来给大家介绍几种老师在活动导入、提问以及如何回应孩子方面的小策略。 推荐 丨1b+老师 微信号:youshikoudai007 导入时常用的材料 1.教具 李老师在引导孩子们感知昆虫主要外形特征时,把找来的几盒昆虫标本放在活动区域的最前端,指着标本盒对全班孩子们说:“今天,李老师把我们的教室布置成了昆虫博物馆,想让大家一起来发现昆虫的秘密!快看,你都认识盒子里的哪些昆虫呢?” 2.故事 王老师在引导孩子们学习利用自然物进行测量时,先把《小马过河》的故事讲了一遍,再指着主要人物说:“小马到底该听小松鼠的话,还是牛伯伯的?你们能不能帮一帮他?”
3.回忆 户外活动时,班里大部分孩子都在为一只飞蛾,到底是飞蛾还是蝴蝶而争论。回到教室后,田老师打算据此开展活动,她问:“刚才,我看到你们都在争吵,谁能告诉我,你们到底在为什么事情争吵呀?” 4.谜语 张老师在向孩子们介绍“有关鼻子的秘密”之前,先让全班孩子们猜了一个这样的谜语:“左边有个孔,右边也有个孔,是香还是臭,只有它知道”。
5.问题 开学前,何老师特意把教室做了一番调整,并想组织孩子们感知变化,她这样提问:“孩子们,变成大班哥哥姐姐后,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教室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6.游戏 洪老师想和孩子们一起探究“一分钟有多长”,她在活动一开始便指着手边的时钟对全班说:“孩子们,你们都知道,秒针转一圈就是一分钟,那么,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我们来玩一次‘木头人’的游戏吧!”
7.音乐 狄老师想让孩子们感知不同纸张在水里的变化,她在正式开始活动前,带着全班孩子一起随《洗澡澡》律动,之后,她说:“孩子们,你们刚刚都已经和狄老师洗了一个舒舒服服的澡。今天,我还请来了好多纸娃娃,他们也想洗澡呢!”
可见,只要能够与教学内容相呼应而且需时不长,最重要的是,还能够引起孩子们兴趣的素材,都可以成为导入的绝佳素材。 提问时常用的类型 导入过后,老师就需要通过不断和孩子们互动来推动活动的进行了,这时,提问就显得相当重要。 1.知识型提问 它能够帮助老师判断孩子是否已记住了某一知识。这类提问只要求孩子回忆起先前存入大脑中的知识,不需要理解这些知识,更不需要使用它们来解决问题。比如,“你能告诉我,什么是三角形吗?”
2.理解型提问 它能够帮助老师判断孩子是否已能解释某一知识。这类提问会促使孩子对已存入大脑中的知识进行重组,并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知识的理解。比如,“你能告诉我,画三角形的步骤是什么吗?”
3.应用型提问 它能够帮助老师判断孩子是否能将知识延伸至实际情境中。这类提问会鼓励孩子在比较真实的条件下灵活、巧妙地使用所学过的知识。比如,“你能为我画一个三角形吗?”
4.分析型提问 它能够帮助老师判断孩子是否能找到问题背后的内在联系。这类提问通常是问题解决的起始环节,能启发孩子发现问题背后的逻辑关系。比如,“你能告诉我,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三角形吗?”
5.评价型提问 它能够帮助老师判断孩子是否能根据特定的标准来完成任务。这类提问既能够让孩子产生多种答案,同时也保证了答案不至于过于天马行空。比如,“在教室里找一找,你还能发现哪些东西也是三角形的?” 6.创造型提问 能够帮助老师判断孩子是否能设法解决从未接触的问题。这类提问能够鼓励、引导孩子们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并引起大家的广泛讨论。比如,“你们还在哪里见过三角形呀?”
当老师把问题抛出并得到了孩子的回答后,最好不要着急马上判断正误,而是放慢节奏,在弄清楚孩子到底说了什么之后再做回应。这样能够向孩子传递出“我对你的回答很感兴趣”、“你所说的一切我都明白了”等信号。
回应时常用的类型 1.确认型回应 即老师用自己所理解的话将孩子含糊的回答简要地说出来,常用句型包括: “你的意思是,……?” “所以,你所关注的是……”
比如,莺莺说:“我用这瓶颜料水和那瓶颜料水,变出了绿色的颜料水。”对此,周老师的理答是:“你是说,左边的蓝色颜料水和右边的黄色颜料水混在一起,就是绿色?”
2.概括型回应 即老师将孩子杂乱的回答以较有组织、条理的方式简要地说出来,常用句型包括: “我从你说的话里,发现这样这件事情:……。没错吧?” “所以,你做这件事情的步骤是,第一,……;第二,……。是不是这样?”
比如,在参观完小学后,铭铭说:“哥哥姐姐们的桌子都很整齐,而且是放在教室中间的,我们的桌子都放在区域活动里的,而且桌子里面也可以放书包、书、铅笔。”乔老师的回应道:“你观察得很仔细!我明白了,你话里其实是有两个意思的,第一,小学生的桌子都是一排一排的,而且摆放得很整齐。第二,他们桌子有个‘小肚子’,它可以放好多东西。铭铭,你想说的是不是这些?” 3.凝练型回应 即老师将孩子的回答转化为逻辑水平较高的结论,常用句型包括: “我明白了,你说的其实就是……。” “所以说,你现在想要做的事情可就是……咯!”
比如,邱老师用两块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做实验:搓成小球的橡皮泥入水即沉,擀成饺子皮的橡皮泥入水漂浮。邱老师就此提问:“你们再仔细看看,沉下去的橡皮泥和浮起来的橡皮泥有什么不一样呢?”小军起立回答:“橡皮泥放到水里不一定会沉下去,邱老师把橡皮泥搓成小球,它就沉下去了,邱老师把橡皮泥压扁,就会浮起来的!”邱老师回应道:“哦!我明白了,原来啊,橡皮泥会不会沉下去,要看它的形状!”
4.全班型回应 即老师并不直接回应回答问题的孩子,而是将该孩子的回答作为与全班孩子互动的契机,常用句型包括: “注意了,她刚才说的意思是……,你们认同嘛?”
比如,吴老师问:“请问,毛毛虫是不是昆虫呢?”浩浩坚定地说:“不是!因为昆虫要有翅膀,六只脚,三段身体,毛毛虫都没有!”吴老师没有直接回应,而是问全班孩子:“你们都听到了吗?刚才浩浩说,因为毛毛虫有好多脚,没有翅膀,身体也不止三段,所以,就不是昆虫。你们同意吗?”
事实上,老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怎么说话,将会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能够顺利达成,从这一个意义上讲,老师所说的每句话都应该认真斟酌。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