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盆景的创新与发展 胡乐国 中国盆景讲究含蓄和简洁,在画面构图上要“主次分明”。故在画面上不见得越复杂越好或配件、山石越多就越好,相反地要练好基本功,提倡“一棵树就是一个世界”的理念。 对中国山水盆景的创新和发展,建议也必须在这方面下功夫,也要懂得“一石一世界”的道理。景物太真实、太具体,造成一览无余,深层次的内容就没有了。古人说“景愈藏则境界愈大,景愈露则境界愈小”。这是中国文化对景物与意境的关系处理的原则。 对当前我国盆景发展的几点看法 赵庆泉 中国盆景除了树木盆景(相当于国外所称的盆栽)以外,还包含山水盆景和水旱盆景等中国特有的类别。山水盆景和水旱盆景都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更接近立体的山水画,是中国盆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然而,近些年来,山水盆景却有衰落的趋势。究其原因,个人以为主要有三: 1、山水盆景以石头为主要材料,有些石料又经过人工雕琢,自然气息及不上树木盆景。 2、山水盆景的植物配置多为临时性,缺少因树木生长变化而带来的审美乐趣和经济升值空间。 3、不少山水盆景作品造型模式化,缺乏新意,还有些作品工艺粗糙,又不能像树木盆景那样可以再创作,因而没有收藏的价值。 针对上述原因,个人认为山水盆景的出路在于: 1、重视石料的选择,挑选形态、皴纹富有画意的材料进行配置,尽量不用人工雕凿。 2、重视植物的配置,按照微型树木盆景的要求培养小树,待成熟后再用来创作。 3、将水旱盆景的一些表现手法用于山水盆景中,如近景采用水早形式,以树木为主,远景则以山石为主。这样既增加了盆景中的植物,有可使造型产生很多变化。 当代中国山水盆景艺术发展之路探 张夷 中国盆景的艺术特色是把意境作为最高艺术追求,而山水盆景把意境作为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因而最讲求也最具备意境美,作者以树和石为载体,精心制作,把大自然锦绣风光浓缩于盆盎之中,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即所谓“情景交融”,最高层次可达到“忘我”、“无我”以至景物两忘的境界,这种崇尚自然、注重意蕴内涵、富含诗情画意的造型形式,充分体现中华人文精神、人文气息,而其借鉴画理,以含蓄细腻又富有章法来表现物象风貌的艺术手法,一样渊源于中华文化的深厚人文内涵,独具中国特色。当前,境外盆景(盆栽)艺术中,山水盆景这一块还处于初始状态,我们具有充分的实力和潜力去实现领先地位,但因东西方在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审美习惯、民族风格方面存在差异,世人对中国山水盆景尚缺乏了解和认可,如果我们将诸如水旱、水石、树石、挂壁等造型形式分列开来分别介绍推广,不单会势单力薄,而且会因形式各异、类别过多而令人一头雾水。如果把这些有着共同本质特征的盆景造型归纳集中统称中国山水盆景,并培训更多年轻懂外语的专业人才,提供机会让他们走出国门,进行制作示范,展示解读成功作品,积极对外宣传推介,就有可能在艺术形式上形成合力,基于西方比较直观的审美习惯,中国山水盆景的概念更容易得到世人了解,逐渐认可和接受,然后再不断将其分类介绍,展示中国山水盆景的多种形式和丰富内涵,就可以打造中国山水盆景品牌,这样把山水盆景与树木盆景同时作为中国盆景的两个轮子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国盆景在世界上的影响,争取领先地位。 山水盆景分类探讨 郑永泰 对山水盆景这样分类具有充分概括性,因所谓山水盆景的山水,从广义上理解,应是泛指自然景光,包括田野风光、名山大川、江海湖泊、巨柯丛林、古道荒漠等,故不论是以树木为主体,还是以石料为主体,抑或是树石共为主体,凡借鉴画理,表现自然景观,造景寄情的造型形式,都应归类山水盆景。山水盆景营造自然美景的造型形式是“立体的画”,而其核心灵魂是富含意境,抒发情感,是“无声的诗”。与中国画中的山水画一脉相通,是山水盆景的本质特征,理属山水盆景的范畴,不能只从狭义上机械地理解山水盆景就是山体和水域,这样理解不但导致艺术表现形式的局限,而且容易造成盆景第一主体概念的混淆(笔者愚见盆景第一主体永远是树木)。现时习惯上所称山水盆景实际上就是以山石为主体营造山体和水域的一种山水盆景,水旱盆景是以树木为主体既有陆地风貌又有水域的山水盆景,而树石盆景若以使用材料划分,既可以是树木盆景,如树木配石附石、以山石填补基部缺陷等,也可以是水旱盆景,还可以是水石盆景,因山石营造的山体同样要种植树木植物,只是树木的体量较小而已,只有山石没有树木有悖于盆景是活的艺术品的概念,也不顺于自然,这里所指的树石盆景,主要是针对其造型形式,即以树和石共为主体,营造自然景观,并用近石为石、远石为山,近树写实、远树就虚,动势强烈、组合多变的造型手法,是山水盆景的一种创新表现形式,他们都是山水盆景的重要内容,但都不能概括或代表山水盆景的全部,若把其中之一排除在山水盆景之外,更觉有失偏颇。 然而当前中国盆景的发展情况,不论是展览评比或报刊发表的作品,山水盆景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出现滞后甚至萎缩状况,究其原因,除了因制作要求比较复杂,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价值观的扭曲畸形之外,更重要的是缺乏理论上包括分类方面的宣传引导,加之技艺推广的欠缺,使制作山水盆景的专业人才和思想动力越来越少。如果能在理论上相对集中,把各种不同形式的山水盆景归纳成一大类,和树木盆景相提并论,突出山水盆景的份量,并在高层次的展览评比中把山水盆景单列,使之更有利于鉴赏和品评,就可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喜爱、认可和重视,辅以技艺和养护管理方面更多介绍推广,定能更好地鼓励和促进山水盆景的创作、收藏和流通,以满足社会需求,有利于中国盆景的充实、健康发展。 《盆栽艺术》 梁悦美 如何选择石材 “山水盆景”选质地坚硬、纹理美观、奇特优雅,能稳定地置于盆中,以未经切割的山石为上品。当然也可以选择质地疏松,易于切割、雕琢的石材,这种石材易吸收水分长苔,点缀种植较易养活。 山水盆景,如果要布局成远景的景观,其山形有单峰、双峰、连峰、重叠山等。因为是远景,所以其重点在于欣赏山的气势与韵味。布局时,特别注意山与山间的高低比例及山峦的气韵和流畅之美。 单峰时,可放置于水盆的4:6或3:7的位置。山选雄伟有气势,山的棱线有动感的为佳。山的四周可放水或土、砂等。 双峰时,主峰与副峰高低的比例,大约2:8或3:7最佳,一前一后略叠。 连峰时,因山峰连绵,注意前峰不可高过后峰,以免相遮。山的坡度,由低而高,缓缓上升,看起来觉得山连山,绵延不绝。 重叠山的布局,因其山座与山峰重叠,由低而高,由近而远,山的棱线要自然起伏,两端山的收尾要自然,略向前弯,有起有止。 山水盆景布局为近景时,要特别注意石的细部变化、走向,及石质、草木生长、溪流流向等。例如布局成一座平台石,上有老翁垂钓,老翁侧面一山峰,山势连绵连接平台边,远处则有一丛水草,三两只白鹤悠闲地停留其上。 山水盆景的创作 石材方面,选用石质相同、石色相近、脉络相连、纹理一致的石材。将其表面清洗干净,显出美丽的纹理,再锯平底部,将上方光滑的部分略加雕琢或胶合,以相同石质的粉末洒在胶合处,补缺。或将山石在1/3处锯成两半,以平面为底,高的当主峰,低的当配峰。锯截时要符合大小比例,选取最精华的部分创作之。 石色方面,为了要充分显出山水景石的高雅气质,通常选用较深色雅石为佳。色浅,刺激眼睛;彩度很高或色调混浊不清的景石均不适宜。现在很多人,为了加强景石亮度及色调,在景石上涂抹油或蜡类东西,使石失去自然,充满了人工味,显得俗不可耐,应避免之。 创作时,应依山石形态来构思布局。利用点、线、面和体等各部分的平衡比例,将主峰根据石材的流向,摆置在盆长偏左或偏右的1/3处,山石本身右流向,摆在左边,左流向则摆在右边。次峰、配峰以不等边三角形构图,以免呆板。将次峰或配峰高低前后分布,流向要相对,以相互辉映。 继承传统 勇于创新 —— 也谈中国山水盆景的传承与创新 许福林 一、中国山水盆景的传承 中国山水盆景要从中国绘画中得到启示与传承,应首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了解中国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二是山水盆景制作中如何向中国画学习。 山水盆景如何向中国画学习 1、“经营位置”,即山水盆景制作中的构图或布局。它不但包括山水盆景制作前的思考、分析、研究、推敲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还包括山水盆景制作中对整个盆石景物的结构、格局的布置等,可见构图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法,是山水盆景立意后制作成败的关键。构图好才能全景活,才谈得到追求神似与意境。构图,首先讲究大势,即大体的位置。大势经营好以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布局的开合、主客、偏正、虚实、空白等等。 2、“骨法用笔”,即山水盆景中表现山形体貌的线条形态。山水盆景制作中,“骨法用笔”同样是极为重要的,它用以展现山体的凹凸、向背、脉络走势,深化层次感与纵深感。不同的线条形态,可以表现不同的山形体貌,从而形成山水盆景不同的风格。 3、“散点透视”,意指画家作画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一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创作需要,使立足点移动着进行观察,把各个立足点上所观察到的均摄入作画画面的一种方法。它所表达的物象空间是在人的思维视点上,所谓“咫尺千里”,正是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法所表达的辽阔境界。 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和发展,有悠久的历史,从近大远小原理的最早论述,到提出处理透视关系“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的要诀。再到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中国山水画家在观察与表现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透视方法,它使中国山水画家在创作上获得极大自由。对于我们山水盆景制作者来说,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法基本要诀、表现方法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二、中国山水盆景的创新 (一)制作理念创新:山水盆景主景之景观,除通过创意手法,歌颂中外名山大川,江海岛屿,可否体现当今海内外重大自然景观、时代重大建设,甚至重大事件。这为我们制作理念的创新揭示了一个方向。此外,是否可以以中国历代山水画名家名作为样本,制作成山水盆景供世人品味、观赏? (二)制作技法创新:首先在布局上对传统的块石配制与结构形式进行创新;其次在植物的栽种上可以学习微型植物盆景的栽培造型技艺,以苍老多姿的微型植物对山石进行衬托渲染,再次可以学习采用水旱盆景的一些制作技法。 1、结构、布局的创新:应该学习并熟练运用中国山水盆景传统的主峰、次峰、配峰等山石配置及开合式、偏重式等结构、布局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1)以近景采用水旱形式,以树木为主,远景则以山石为主,并且以苍老多姿的微型植物对山石进行衬托渲染,以反映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2)学习山水画名家各种构图方式,如“全景式”构图,主峰雄峻陡险、挺拔凝重,这种构图具有迫人的气势:“边角式”构图,画面空灵逸致,富有情韵。值得山水盆景制作者很好的学习与借鉴,以在山水盆景的结构、布局上有所突破与创新。 2、骨笔用法的创新:山水盆景的结构、布局需通过具体块石的摆放、连接来完成,而块石的线条、形态又直接决定了山水盆景的美感及风格,应该尽量选用天然形态、皱纹均理想的块石进行配置。但在自然界中,每盆山水盆景用材均能选到确实不易,这就需要对一些块石进行雕琢加工,山水画中各种不同笔墨线条的运用方法值得我们在山水盆景制作中很好地学习与运用。在注重单体块石山形体貌的凹凸,向背表现力度同时,更应注重块石间的自然连接及整盆山水盆景块石的整体形态及山势、脉络的变化与连贯,从而使景物给人产生多变灵动的层次感和向里推深的空间感。此外,根据布局位置的不同,可尝试采用不同的线条形态予以展现。 3、制作工艺的创新:山水盆景的制作需经过一系列较为复杂的工艺流程,而整个工艺流程中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我们倾注大量的心血与时间,并在传统工艺流程的基础上予以创新。这方面李云龙大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开创的破石栽树法,成功地解决了山水盆景中山石不同位置小树的种植、养护管理需要一定数量的泥土问题。从而使山水盆景在突出表现山水雄峻、秀润、辽阔之自然景观的同时,再现树木、丛林之葱郁、苍翠。 (三)、形成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及制作风格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是我国盆景艺术的腾飞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盆景艺术家,其中几位杰出人物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及艺术风格独领风骚。如贺淦荪大师以奔腾、激越、豪放的动势盆景开创了盆景艺术的一条崭新路子,并形成了自己刚劲浑朴的盆景创作艺术风格:赵庆泉大师将树木盆景的树与山水盆景的石有机地结合起来,开拓创新了以树为主,树石结合的水旱盆景,创造了盆景艺术的一种崭新表现形式,并形成了清逸恬静的个人艺术风格;韩学年大师从个人喜好入手,苦心追求,破格创新,终树立起“韩松”这一品牌式标志,并形成了自然随意、简练狂放、道劲潇洒的个人风格。山水盆景也应如此,山水盆景制作者应在传承历史,加深个人积累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努力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山水盆景艺术表现形式及制作风格。如乔红根大师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学习中国山水画绘画理论及表现技法,并将之熟练运用到山水盆景制作中,创新发展了中国山水盆景的线条表现形态,更好地展示了山势、脉络的变化与连接,丰富了山水盆景的表现内涵与空间,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怀下,在全体山水盆景制作者的勤奋学习与不懈努力下,我国的山水盆景必将重新崛起,并走向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