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一年,我在英国伦敦留学

 凡乐仙人居 2017-02-24

想想离开校园也近十年了。从北京大学参加全国公务员招考,考入中国工程院,从事科技外事工作,然后去年获得英国外交部志奋领奖学金,远渡重洋,赴万里之外的伦敦求学,这是一段很特别的人生经历。走进英国的大学校园,获得如此难得的充电、沉淀、思考和提升的机会,确实有不少的感悟。在此我要感谢院里各级领导和党委及同事们给予我的支持,让我能够申请并获得英国志奋奖学金赴英国学习。回忆这一年的留学时光就像一场迤逦又孤单的旅行,一路上品尝着学习带来的酸甜甘苦,感受着善良和爱带给自己的欣喜与感动,它将是每个参与其中的人一段无法磨灭的记忆。

 

 申请并获得奖学金

 

我于2015年经英国外交部和英国驻华大使馆遴选,获得志奋领奖学金 (Chevening Scholarship), 得以于2015年-2016年,就读于UCL巴特莱特建筑环境学院。在数万留学英伦学生中,我们不到百人的志奋领团队既是独特存在,也是一道独特风景。某种程度上,志奋领赋予我们的身份认同,让我们区别于其他留英学子。志奋领奖学金的申请过程历时较长,比较艰辛, 竞争也相当激烈,大概的遴选过程包括网申-收到面试通知-电子版奖学金有条件录取-电子版奖学金无条件录取(同时符合雅思和健康要求)-英国驻华大使馆(北京)发来纸质版无条件奖学金通知书 final award letter(同时已经拿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办理签证-预定赴英国机票。

 

 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学习

 

我就读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称“G5超级精英大学”和“金三角名校”。UCL在2016-2017 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7名。我们学校知名的校友包括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卢嘉锡院士,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和圣雄甘地等。而我所在的巴特莱特建筑环境学院为UCL 11个组成学院之一。它成立于1841年,最初以赞助人Herbert Bartlett爵士命名,是英国最早的建筑学院。它也是迄今英国最大最先进的多学科研究型建筑学院,研究领域包括建筑学、规划学、建筑项目管理、城市发展规划、环境设计及其他空间研究领域。在2015-2016年QS世界大学建筑专业排名中,巴特莱特建筑环境学院位列全球第二。

 

“哈佛不是产生优秀,而是把最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而已”。这句话也适用于我的母校UCL, 在这里你会觉得光阴不可虚度。在世界名校学习,我发现周边的同学都很努力,尤其到了考试、论文前夕,图书馆里的灯彻夜不息,每天只睡3-4个小时,只为啃书背题。这里,我才感受到,英国虽然是一个国土面积不大、人口和资源并不十分富足的弹丸岛国,在世界竞技舞台上的竞争,从来都是名列前茅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日不落帝国”。它拼的就是优秀的人力资源和创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老师对我们的要求特别高,尤其是科研创新方面。每学期有做不完的展示,写不完的论文,考不完的试。48小时限时论文,24小时小组课题讨论等等,老师都默认我们不用吃喝也不用休息。

 

我所学的专业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属于UCL巴特莱特建筑学院的城市发展规划系。我们班一共45个同学,来自英国的有20人,其余的大多来自欧洲其他国家、还有美国、南美、印度、巴基斯坦等。他们大多有海外留学背景或自己的母语就是英语,因此语言对于他们来说甚至是一个优势。而对于我这个来自中国大陆城市的人来说,虽然也是英语8级、雅思7分,但是要写出比英国人用母语还要好的论文,本身也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到了4-6月考试季,学习压力异常之大,睡眠不足、视力下降、想家,每天的日程就是从图书馆到餐厅到宿舍,再从宿舍到图书馆的三点一线。除了学习基本上就是睡觉了。

 

说起在UCL有趣的事,还包括选课。在UCL,我读的是巴特莱特建筑环境学院(Development Planning Unit, UCL)一年期的授课型理学硕士(MSc)课程。巴特莱学院的学生通常有各种各样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比如,在我们这一届同学中就有政府高官、新闻记者、外交官、央行官员,还有NGO组织成员等。总之各类人都有,年龄也都不等,最小的20多岁,最大的50多岁,大多数人都有了一个硕士学位,有的甚至有博士学位。巴特莱学院的性质以及学生的来源决定了其课程设置的多样性,每学年仅在巴院就有近300多门课程可以选择,此外作为巴特莱特学院的学生还可以到别的院系去选课,比如说法学院、教育学院、经济学院等;也可以到UCL以外的帝国理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去选课。正是这种选课的自由,使选课成为一门艺术,不仅要看上课、考核形式、考试的时间是否冲突,还要结合学生自己的背景、基础和今后的长远目标去选。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背景和设定的目标来选课。另外,UCL也实行个人导师(Personal Tutor)制,每个学生在一开学时就被指派一个指导老师。指导老师通常都是教授,他们会根据学生的能力、背景和目标等,指导学生选课。在选课以前,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去找指导老师谈话。同时也去听各门课的老师介绍课程的要求、安排等等,当然也是去看自己是否喜欢那个老师的讲课风格、是否能适应老师的口音什么的。简而言之,选课绝对是门艺术,不仅要确立目标,还要懂得“运筹学”,因为并不是想上的课就一定能上成的,还要保证所选的课在上课时间、答疑时间和考试时间上不冲突;还要保证两门相连的课在地点上不能离得太远,否则就会迟到。

 

还有一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学习,老师们喜欢引导学生实践头脑风暴。而欧美同学们则喜欢参与讨论和辩论。一年的留学生涯让我不断成长、收获颇丰。首先是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语音语调更加偏向纯正的伦敦腔,从一开始在课堂上的害羞胆怯,到勇于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也积极参与辩论。从撰写500字的随堂心得到3000字的文献综述再到10000字的全英文毕业论文,越来越驾轻就熟。

 

当然,这一年,我在英国学习,感触颇深,还在于专业学习方面。我们知道,城市是经济活动、政策实施与科技创新的载体,也必然会成为大多数人的终身栖身之所。复杂的城市,不仅是城市规划、地理学最主要的关注对象,也和很多专业联系紧密,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全球来看,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过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现代工商业、金融服务业都是因为城镇化而发展。

 

另外,城市也是促进技术进步和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地方。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电气化和上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都发生在城市。150年以前伦敦出现的地铁,100年以前芝加哥的高层建筑,这些都只有在城市中才能发展。我国90%以上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都集中在城市,大量的创新和科学研究活动都发生在城市。在伦敦学习城市规划专业有助于我们体验这个城市的发展,并考虑如何将伦敦看到的有趣的细节引进到中国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围绕社会、经济、政策、环境等不同角度探讨城市问题和解决良策。同时也包括从大数据的角度研究讨论大数据是如何改变和重新定义城市?通过课程的学习,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构建智慧城市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移动互联网、数据可视化、分享经济的技术或理念将为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契机和挑战?我们也通过城市规划专业的学习对比研究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和中国的经济转型。

 

 放大你的人生格局,看到新的好风景

 

留学期间,来自100多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学习、生活在一起,千差万别的成长背景使每个人的价值理念、处世方式、学习模式、生活习惯都大相径庭。记得我们城市发展规划系第一周开学Induction上大课, 刚开课,我发现我们有来自50个国家的新生,感觉就像在联合国里上课。英语好比是“普通话”,其他语种就是 “方言”了,也是“醉了!”我当时就想着,“50个国籍的人在一个教室里上大课,感觉空气都起了化学反应。或许在我们中会诞生下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就像目前还未使出洪荒之力,但是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奥斯卡、格莱美、普利策奖”的Bob Dylan一样。2016年4月23日开始,我们系组织大家飞赴南美秘鲁首都利马开展为期三周的项目调研和国际援助,主题为城市规划、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转型策划等。我们一共被按照调研地区分成了6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是来自世界各地,在一起田调(Fieldtrip) 三周并完成Policy Brief 等调研报告的撰写,有合作也有分歧,但是大家求同存异,活生生的一个小联合国的工作状态。

 

我们小组的调研项目名称是涉及其城市靠海地区的Costa VerdeMalocon Project,主要是通过该项目的开展唤起人们对城市海洋地区的风险意识和生态系统保护意识。经努力,我们小组的报告成绩为A+, 摘得魁首。感兴趣的话,大家也可以看看我们发布在Youtube上的报告Costa Verde: Governing the Coast,链接为:https://www./watch?v=9cqvK6gYm6A

 

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一起也会遇到很有意思的事。比如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同学,日常穿着,不论多热,她们会常常戴着面纱,有的只露出两只眼睛。比如,正在和你好好聊天或参与小组讨论,突然就消失,原来已俯身在地,面朝麦加方向进行一天五次的定时礼拜;而来自拉美及非洲的热情奔放有时会让你频频咋舌……正是这些丰富的差异让我对之前不曾接触到的事物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去尊重、包容与欣赏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和事。这让我收获了来自世界很多国家的珍贵友谊,毕业后我们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英国留学时,走在英国大街上,时常遇到满面春风的陌生人打招呼说:“Hey, 你好吗?” “Honey,你今天看上去真好!”起先觉得非常尴尬,没想到这种病会传染,久而久之我也会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甚至觉得这是美好一天开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有,在英国,你需要把“Thanks, Sorry, Excuse me, Heya”等等挂在嘴上,体现绅士风度和优雅礼貌,例如,在英国买个东西付个钱也要Thanks 来Thanks去,否则会被认为很粗鲁,不讲礼貌。在英国,如陌生人不小心进入了你的安全距离,他会对你说Sorry, 被人踩到了你也要主动说Sorry。英国是人均说Sorry 最多的国家,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大概一天每人每天说10次左右。直到我回国后都还好一阵改不过来,把“Sorry, 对不起”挂在嘴边,有了“留英后遗症”。

 

随着视野的不断拓宽,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对新鲜的事物、广阔的世界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每次阅读、每段旅行,就像是一扇扇新打开的门,心里的天地,生命的格局又被无条件地扩容。

 

 伟大的祖国,为你骄傲!

 

留学期间,令我感受最深还是中国-这头“东方雄狮”正在被唤醒,其影响力辐射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刮起了一股汉语的劲风。另外,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老师都会提到中国,他们也非常愿意倾听来自中国的学生的观点。国际环境政策课堂上,老师会强调中国在G20国家中所发挥的领导力作用;政府开发援助课堂上,老师会指出中国在非洲援助的不足之处。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都说明世界正在高度关注中国。

 

中国的崛起,也为所有海外游子构筑了牢固坚实的安全堡垒。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了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研究学习的榜样,学校各国老师与同学们都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肯定中国在当下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我爱我的祖国。

 

(CAE国际合作局 朱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