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卷:移动的画面——巫鸿《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許學仁 2017-02-24


手卷:移动的画面

作者:巫鸿


 


在中国绘画史中、甚至在整个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成功地运用相互衔接的空间单元构成长幅画卷的杰作当推《韩熙载夜宴图》莫属。大家对这张画的内容大概都很了解了:根据《宣和画谱》的记载,韩熙载是南唐大臣,“以贵游世胄多好声伎,专为夜饮。虽宾客糅杂,欢呼狂逸,不复拘制。”南唐后主李煜想知道这些夜宴的情状,“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窥窃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故世有《韩熙载夜宴图》”(《宣和画谱》,杨家骆编《艺术丛书》系列一,台北,1962年,第9册,卷7,页193)。不论这个记载在多大程度上可信,画家顾闳中给自己定下的任务并非是简单地记录实景,而是构造出一个复杂的空间体系和连续不断的画面。我们从幸存下来的宋代摹本中看到的是由一系列屏风划分并连接起来的四个场面,构成的一个完整视觉旅程。


在开头一段里,戴着黑色高帽的主人韩熙载正和一位身着红袍的贵宾一起坐在床榻上。屋里人很多,相当拥挤,矮几上放着美酒佳肴,四周摆满了家具,进而环绕着饰有图画的墙面和屏风。人物或坐或立,姿态相当拘谨,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弹琵琶的女子身上。


 

一扇阔大的独扇屏风将这一段场景与第二段划分开来。第二段场景中有两个片段——一个是舞蹈场面、另一个是卧室中的场景。两个女子行走于其间,其中一个肩托琵琶,另一个托着盛有酒杯的盘子,似乎已经离开了客厅,正在退入后室。



她们的作用因此是把第一、二段连接起来。我们感到“夜宴”中的气氛开始松弛:韩熙载先是以鼓手的形象出现在舞蹈的场景中,然后又由四名侍姬陪伴坐于榻上,旁边的床上半露着散乱的被子。不拘礼节的气氛在下一段画中继续深化。两扇屏风从左右围住这个场景,其中韩熙载袒胸露腹,坐在一把高椅上欣赏着美人和音乐演奏。



这里五个乐伎组成一支小型的室内乐队,与客厅里拘谨的琵琶演奏者相比,她们明显地更为随意自在,不仅姿势轻松协调,而且衣服的变幻颜色似乎暗指着流动的音乐旋律。这种情绪的变化进而将我们引入画卷的第四段也是最后一段。在这里,韩熙载的宾客和姬妾之间的接触变得更为亲密。歌舞停止了。男女或互拉双手或勾肩搭背,而韩熙载则是站在中间观看。



这间屋子现在完全“空”了:从画卷的第一段到最后一段,画面中的家具渐次减少,而人物之间的关系则愈加亲密。绘画表现的目的从“描绘”逐渐转为“暗示”,所传达的信息亦变得愈来愈含糊暧昧。伴随这些变化的是画的情色意味逐渐加深,留给观者想象空间越来越大。画家似乎把观者引入韩府的深宅大院,穿越层层屏风,渐渐地揭开它们所隐藏的秘密。


有如图中的线图所示,在《韩熙载夜宴图》的四段场景中,每段场景都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单元,画屏被有规律地安排在四段场景的连接线上。


 

每个屏风图像至少起着三种结构作用:(一)它协助界定一个单独的绘画空间;(二)它结束前一个场景;(三)它同时开启了后一个场景。画家顾闳中把屏风图像在一幅手卷画中的结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大胆地使用这些硕大的立面来切割手卷的水平构图,同时也利用一些细节来暗示被切割画面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起首一段中,我们看到一位女子从屏风后探出头来,窥视着前面的宴会。我们也看到,用以划分四段场景的每一扇屏风都和下段场景中的人物微妙地交迭。尤为明显的是最后两段场景之间一位女子,正隔着一扇屏风和一个男士说话。她指着后边,好像在示意请他到屏风后面的空间中去。



这些细节给画卷带来活力,把孤立的场面接成连续的画面,恰似乐谱中小结之间的连接符,把孤立的音符连接为连贯的旋律。


虽然《韩熙载夜宴图》是手卷构图的杰作,但就像我在上文中所举的一些例子所说明的,这种运用空间单元或“内部界框” (internal frames)给一长幅手卷进行构图方法是相当古老的,从东周时期就已经存在。

 

▲彩绘漆奁(432 号)及其漆奁画《迎宾出行图》,战国时期,一九八七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

 

顾闳中所成就的是把这个传统的方法进行革新和丰富,以获得前所未见的视觉效果。从这个角度看,他所作的努力和手卷构图的另一条发展线索既平行又对立。这另一条线索同样是基于手卷的时间性和移动性的“媒材特质”,但是力求取消或隐蔽画面上的空间单元或“内部界框”,以达到首尾衔接、流畅不止的观画经验。在观看这种手卷的时候,观者可以在任何点停下来,仔细欣赏画中的某个场景或细节。但是这种停顿不是由画中的“切断性”的文字或特殊形象造成的,而是由更为复杂、常常是主观的因素决定的。


以上内容节选自2017年最新出版《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本书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丛书”之一 。作者巫鸿教授为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目录


  • 自序

  • 开题: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 第一讲 礼器:微型纪念碑

  • 第二讲 墓葬:视线不及的空间

  • 第三讲 手卷:移动的画面

  • 第四讲 山水:人文的风景

  • 附录一:全球景观下如何重写中国美术史: 专访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巫鸿

  • 附录二:以“全球景观中的美术史”视野兼看中国古代与当代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全球美术史”的视点,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这个反思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把全球美术看做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着许多即独立又互动的地区性美术传统,这些传统都对人类美术的整体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二是这些地区性的不同贡献造成了人类美术的无比丰富。本书分为 “礼器:微型纪念碑”“墓葬:视线不及的空间”“手卷:移动的画面”“山水:人文的风景”四部分,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的人类美术史做出了什么最独特的,因而也是最有价值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中具有的既是鲜明文化特性,同时又是源远流长、深具影响一些基本线索。


如何订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