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才是真实的杨振宁,翁帆当然“不耐烦”!

 夏果洛 2017-02-25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现年94岁,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看看他获得的头衔:清华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委内瑞拉科学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杨振宁1942年西南联大本科毕业,1944年西南联大硕士毕业,当时的西南联大,因为抗日战争,是由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搬到昆明后联合办学的。杨振宁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坚持读书的年轻人。当时的西南联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核心圈,李政道也是出自该校,杨振宁的优秀不容置疑。

西南联大硕士毕业后,并没有因战争而费多大周折,1945年,23岁的杨振宁获庚子赔款奖学金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1948年如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为什么是哲学?大概和爱因斯坦一样,西方的博士学位把物理学归在哲学一类。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研究,提出了宇称不守衡定律,奇迹般在一年后(1957年)即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至于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关系,以及他在诺奖论文中所起的作用的问题,我只想说的是:诺奖评选委员会颁奖时,杨振宁排名李政道之前。如果大家有比诺奖评选委员会的那些大佬更权威的说法,请提出来。

其实,诺奖的成就在杨振宁的成就里排第二,排第一的是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理论。

获诺奖时是1957年,他们二人加入美国国籍的时间,杨振宁是1964年,李政道是1962年。所以,他们获诺奖时,是如假包换的中国人。

大概,因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当时并未与中国建交,杨、李在1957年的中国国籍,应该也只能是西方国家当时认同的中华民国国籍。杨、李都是地道的大陆人。

杨振宁、李政道是非常爱国的中国人。1971年,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还没有访华之前,杨振宁就作为美国著名科学家率先访华;同样的,1972年,李政道回国访问,二人都得到了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杨、李之所以加入美国国籍,用杨振宁的话来说,仅仅是为了科学研究方便,因为美国的许多高端科研场所,当时不对中国人开放。

我们可以认真地想像一下,当时,美国还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中国大陆人,办签证,干什么事的,我不好说得太明白,但肯定是非常麻烦的。

所以,杨振宁在去美国19年后,拿到诺奖7年后,才加入美国国籍,充分说明他眷念着自己的祖国。而在那种情况下,他加入美籍的理由是非常可信和可以理解的。

而且,杨振宁和父母关系很好,从来没有与其父亲杨武之断交之事。从杨振宁与其父联系的所有信件中完全可以证明:他们关系良好。随便谁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你会与一个拿了诺奖的远在美国的亲生儿子断交?

如果有谁真能找到杨振宁与其父断交的蛛丝马迹,大概在非常时期,其父受到迫害时不得已这么说的。否则,就是彻头彻尾的谣言。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落叶归根,回到清华大学清华园定居,回国创建了清华高等研究院,并任名誉院长。

至于杨振宁为祖国作过什么贡献?呵呵,一句话可以概括:他拔根汗毛,比我们腿粗。

比如,他1997年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设立了“杨振宁讲座”,“杨振宁奖学金”,“杨振宁基金会”,并亲自担任名誉院长,基金会主席。保守估计,筹集的经费在1000万美元以上,20年来,为祖国培养的人才,你算算。

如果您说他的贡献仍然不大,甚至比您还大,我对您表达崇高的敬意。

如果您说他的贡献没有钱学森、邓稼先大,我弱弱地问一句:“比钱、邓二老贡献小的科技工作者都应当被骂吗?”

杨振宁的原配杜致礼是他在西南联大附中的学生(1944年,杨振宁出国前抽空教书),在2003年10月因病去世。2004年年底,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翁帆在嫁给杨翁之前,也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

结婚时,杨振宁丧偶、翁帆离异,双方自愿结为合法夫妻。至今十有二年。大家瞧瞧下图这眼神:

还有:

你敢说这不是“真爱”,你胆子大!

近日,网上爆出照片,说翁帆开始对杨振宁“不耐烦”了。

哈哈哈,作为杨振宁12年的合法妻子,翁帆完全有理由、有权利、有自由对杨振宁表达任何“不耐烦”。她还“不耐烦”一点,把杨振宁骂个狗血喷头,也叫打是亲,骂是爱。

如果你的老婆,在和你结婚12年之后,才表现出“不耐烦”,兄弟,你中彩了!去祖坟上烧烧高香吧。

作为一个礼仪之邦,作为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欢迎世界各国科技人才来我国工作、生活的国家,作为一名具有良好素质的网民,没有任何理由不尊重杨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