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暮年宜清闲

 yygltj 2017-02-28
    人到老年,生理和心理开始老化、弱化,性格也逐渐向以自我为中心、多愁、孤独、顽固等方面发展,且易产生疑心病。因此,老年人只要稍有情绪方面的刺激,便会使自己的生理受损、心理失衡,出现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于己纠结,于世忧郁。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养生有术,他著有《养生论》一书,专门讲述养生之道。他认为,老年人养生有“三戒”,其一便是“戒急躁”:“急躁则心烦,心烦则意乱,意乱则神散,躁则多怒,怒则伤肝。急躁者,坐不宁,立不安,难以养性。”既然“难以养性”,遑论延年益寿?
  英国学者兰姆写过一篇题为《退休者》的散文,说的是一个退休老职员偶尔回到原先供职的公司,看到他用过的写字台已被他人占用,虽然明知这是必然的事,却一时不能释怀,最后他还是有所醒悟:“人生劳役,斯已尽矣。我活在世上应做之事已经做完。昨日之我,是为他人作嫁衣;从今往后,我的余年属于我自己了”。是啊,告老之后,老年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爱好和习性去生活,或读书,或创作,或锻炼,或旅游,或娱乐,或休憩,活得悠闲自得,无拘无束。我认为,老年人最大的幸福,不是别的,就是清闲自在,愉悦地度过余生。
  要做到清闲,也得有一个自我节制、自我调适的过程。正如《尚书》所言:“虽收放心,闲之惟艰”。意为老年人收敛放纵的心,做到清闲自在是很艰难的。难在何处?因为老年人也生活在物化社会,仍有七情六欲,面对大千世界,时有所惑。北宋哲学家邵雍曾作小诗《三惑》,精彩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老而不歇是一惑,安而不乐是二惑,闲而 不清是三惑,三者之惑自戕贼。”那么,老年人如何做到“清闲”呢?忽而想起了面瘦鬓白的江州司马白居易。白居易71岁那年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类似现今的离退休)。“风雨萧条秋少客,门庭冷静昼多关”,他做到了清闲自在,难能可贵。“五欲已销诸念息,世间无境可勾牵”。“五欲”即财、色、名、食、睡。全都偃旗息鼓,顺其自然,这并非易事,足见这位江州司马清闲得可以!当然,我们提倡老年人“老而要歇”,并非足不出户;“安而有乐”并非毫无欲望;“闲而为清”并非无所作为。最重要的是在力所能及、心所相适的前提下,做点有益于社会的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紧张,而是老而有活力,退而有进取。人生暮年宜清闲,清闲度日与苟安混时是两码事,前者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后者是消极卑微的处世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