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上百次读过吉卜林的一些短篇小说|博尔赫斯

 卡夫卡的寒鸦 2017-02-28


《私人藏书:序言集》1988


我认为本集中的每一篇故事都堪称微型的经典之作。前几篇简单得出奇,后几篇又刻意写得模糊、复杂;虽不是其最好的作品,却各具特色。吉卜林青年时期写下的《痛苦之门》丝毫不亚于那篇有关那个不知不觉变成耶稣的罗马士兵的动人故事。在所有这些作品中,作者都是用一种巧妙的天真口吻来叙述他的故事,似乎始终不解其意,还加上一些平常的评论,让读者得出相反的结论。

吉卜林本质上的伟大受到了一些不利情况的影响,他向一个变化了的甚至是略带敌意的英国揭示大不列颠帝国。信奉社会主义的威尔斯和萧伯纳不无惊诧地注视着这个突然冒出来的青年,他来自陌生的印度斯坦,宣称帝国乃白种人的责任和重担。他们不幸地犯了一个错误:从其政治观点来评判这位天才。这个不好的先例为当今许多人效法;我们不时听到“承诺文学”这一说法。

拉迪亚德·吉卜林诞生于孟买,他的第一部优美的诗集《七海》就献给了这个城市。他先学会印地语,然后才会英语,而且始终能用两种语言思考。一个锡克人曾对我说,那篇《绅士之战》显然是用当地语写成而后译成英文的。吉卜林始终崇拜法国,对法国的眷恋胜于对自己的祖国。在学校里,他被迫学习拉丁文,起初他憎恨不得不死记硬背的贺拉斯的作品;多年之后,却靠着贺拉斯度过长长的不眠之夜。功成名就的吉卜林始终是一个孤独、寂寞的人。他的自传——《谈谈我自己》——正如署名所说,只告诉我们很少的一些事情。书中没有精神分析学所要寻找的任何隐秘,这种不爱倾诉的人所特有的言不尽意的态度恰恰让我们对他有了更好的了解。他的长子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是英国派往法国的十万志愿兵之一)。吉卜林在一篇有关罗马的文章中寄托了自己的哀思。吉卜林如此丰富的著作自然包含着许多永远不为我们所知、也是我们不应知道的幸福和痛苦。

吉卜林和雨果一样擅长绘画,他为自己所著的《原来如此的故事》所绘的多幅插图即是明证。

乔治·穆尔说,吉卜林是自莎士比亚之后惟一的一个用全部英语词汇写作的作家。他能随心所欲地驾驭如此丰富的词语而无卖弄之嫌。他的每行文字都经过长时间的仔细推敲。吉卜林早期常使用大海、动物、冒险家、士兵等题材,后期主要写疾病和复仇。

1936年,吉卜林在做第二次癌切除手术后谢世。他最后的作品中有一篇题为《肉体痛苦颂》,“因为那种痛苦能使心灵忘记它的其他苦恼”。

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总有上百次读过收进本书的这几篇故事。


原标题:拉迪亚德·吉卜林《短篇小说集》



关于博尔赫斯的一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