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集邮是一门玩出来的学问

 cxag 2017-02-28

集邮与邮票同日诞生。1840年前,在罗兰·希尔的倡议下,英国率先进行了对邮政制度的改革。这个改革的的主要目的是简化邮政收费手续,实行前所未有的均一邮资制和邮资预付。为此,在1840年5月1日英国发行了世界上第一种邮票——“黑便士”,是对这次邮政改革的具体体现。



“黑便士”的诞生 ,不仅标志着英国邮政改革的成功,也标志着世界近代邮政的开始,同时也意外的催生出了一项新的活动——集邮。在“黑便士”出售的当天,不列颠博物馆的约翰·爱德华·格雷博士就购买了“黑便士”方连邮票,作为实行均一邮资制的纪念品来收藏。他认为收藏邮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格雷博士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收藏邮票的人,也是集邮与邮票的同日出现的例证。


但是,初期的集邮活动,并不像今天这样,在当时,大多数邮票收藏者只是把它当做玩物。当时的英国,收集邮票的多为妇女和儿童。妇女用它来美化居室和一些用品(如台灯的灯伞),儿童则把它当做画片。一时竟成为风气。1841年10月29日,英国《泰晤士报》曾刊出了一则广告,内容是一位妇女为了装裱自己的居室而征集邮票。我国清代的外交官张德彝(1847-1918)在他写的《欧美环游记》(1868年)中,有这样的记述,“闻英国于二三年前,有种陋俗,凡收得信票者,张贴壁上,以多为贵,相习成风。女子有因许多信票而不得嫁者”。可见当时收集邮票已是妇女的一种时尚。


英国的邮政改革之后,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效仿。随着邮票发行国家与数量的逐渐增多,各国各阶层的人士,对邮票喜爱和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19世纪50年代,发行邮票的国家已经有20多个国家。随着邮件传送到世界各地,也使更多的人对邮票产生了兴趣。


有需求就有市场。随着集邮活动的发展,自然而然的就出现了邮票的交换、买卖以及拍卖等活动。1852年,布鲁塞尔的一些 商人兼做邮票生意,比利时商人让·巴蒂斯特·莫恩是第一位邮票商,他在自己经营的书店中兼售邮票。1856年,英国普利茅斯出现了一家叫“吉本斯”的邮票专营店,后来发展为一家在全球有重要影响的邮票公司,直至今天。《吉本斯邮票年鉴》(邮票目录),是当今世界四大权威邮票目录之一。1860年,英国伦敦出现了露天的邮票交换市场。1862年,《新知月刊》、《集邮者广告月刊》等集邮杂志先后在英国出版发行。与此同时,一家名为《一年到头》的杂志,发表了一篇以描写集邮活动为内容的短篇小说《我侄子的邮集》,标志着集邮进入了文学领域。集邮也很快的走上了舞台,1864年,巴黎上演了一部描写在露天市场做邮票投机生意的话剧《贝诺阿顿一家》,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当时欧洲社会邮票商业的活跃程度。




集邮从最初的“玩”很快便转向“研究”。而集邮组织的出现,更加聚拢人气,推进了研究的深入和发展。1865年,乔治·海尔宾在巴黎成立了集邮史上第一个集邮组织——集邮俱乐部。1869年4月1日,英国成立了“伦敦集邮学会”(后改为‘’伦敦皇家集邮学会),是迄今存在的最古老的集邮组织。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集邮开始打破国界,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活动。但是对于这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的活动,却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称呼。早在1865年,法国人海尔宾(M.G.Herpin)根据希腊文philos(爱好)和ateleia(免资凭证)这两个词,合成了一个新的法文词philatelie——用来称呼“集邮”。而此前英语国家则使用stanmp  collecting(邮票 收集)。直到1896年在柏林召开的国际集邮爱好者的第二次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了的“philatelist(集邮家)”称呼后,“philately”这个词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使用起来。


1878年,在法国集邮家雅克·阿马勃勒·勒格拉组织下,在巴黎召开了有20多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国际集邮会议,并印发了一份《国际集邮会议录》。这次会议为后来在1926年成立的国际集邮联合会奠定了基础。1926年,在德、奥、比、法、荷、瑞士、捷克斯洛伐克七国的共同发起下,于6月18日成立了国际集邮联合会(FIP)成立,注册办事机构设在瑞士的苏黎世。其成员国(地区)从当初的7个发展到了今天的91个。随后,各大洲的集邮联合会(美洲、欧洲、亚洲)也相继成立。一些重要的专业性集邮国际组织,如国际邮票商协会联合会、国际集邮出版物及邮票目录出版者联合会、国际集邮记者联合会、国际奥林匹克集邮联合会,也都先后成立。这些国际集邮组织的成立,标志着集邮已经成为了一项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并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特别是国际集邮联合会(FIP)成立后,加强了与万国邮政联盟(UPU)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对开展与推动国际集邮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邮展,是集邮界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方式。除1915-1920、1941-1946,即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举办国际邮展外,全世界每年都举办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邮展。世界上最早的邮展,是1852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美术工艺品展览会上,由地理学家温地美伦所展出的,由他收藏的88枚邮票。而1930年在阿尔及尔举办的(只有传统类)邮展,是国际集邮联合会资助的第一届国际邮展。国际集邮联合会下设有 传统集邮委员会,邮政历史集邮委员会,邮政用品集邮委员会,航空集邮委员会,专题集邮委员会,极限集邮委员会,集邮文献集邮委员会,青少年集邮委员会,收费票、税票、展品指导小组,航天集邮指导小组以及防伪及集邮专家委员会。这些专家委员会,负责修订相关门类的邮展规则及指导相关门类的集邮活动。


集邮发展到这一步,已经不是玩玩而已了,而是逐步形成了一门学问。集邮,不仅有了自己的组织和学术刊物,而且登上了学校的讲堂。据报载,美国费城的邓普尔大学有一个集邮系,创办于1942年2月,学制两年,课程设置有邮政史、邮学总论、邮票鉴估、邮政戳记、邮学新闻等几十门课程。学生毕业后可授予商学士学位。而在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集邮活动的兴盛,改革开放的春风首先在沿海吹起。1986年厦门大学率先开设集邮选修课,使集邮作为一种艺术类选修课登上了高校讲坛。在何大仁教授主持下,编出了第一本高校集邮学教材《基础集邮学教程》。之后1992年西北师范大学开设集邮选修课时也使用了该教材。紧接着,高校涌现出像华东师大的《集邮基础教程》、河南的《集邮学》、上海李曙光的《实用集邮学教程》这样的好教材。



我国高校开设集邮课的目的,主要是为给大学生们开阔视野,普及集邮知识,提高文化素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升文化品味,大都不是为了就业实用。多年的实践证明,这项举措的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现在全国已有百所大学开设了集邮选修课,一些地方的中小学也开设集邮课。这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也为集邮文化的繁荣昌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来源:博事侯的新浪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