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逍遥》故事发生的时间是2001年。跟《站台》和《小武》比起来,《任逍遥》的时代审美感并不强。这并不是说《任逍遥》没有时代性,片中直接呈现的时事性事件还是三部片当中最多的。而是因为新世纪之初的时代特征,以及时间上跟今天的接近,《任逍遥》不再有《站台》整整一个十年“变迁中的诗意”和《小武》那种九十年代小镇“奇特的归属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崭新世纪刚刚开始时候的迷乱和疏离。现代性意义上的孤独感在《任逍遥》中第一次出现。 跟时间的变化对应,在空间上,《站台》和《小武》都主要在汾阳,《站台》还有巡演过程中的各种村镇。到了《任逍遥》,切换到了大同,一个更加现代,贾樟柯说早时在他们汾阳人眼里,无比性感的地方。贾樟柯开始拍摄大同,转变意义就像侯孝贤开始拍摄现代台北。 再反映到片子采用的流行文化,到了《任逍遥》,以往按照时代脉络逐步推进的流行歌曲借用,突然裂变为各种符号的混杂。一开始贾樟柯自己扮演了一个唱歌剧的人,然后有晋剧,少不了的流行歌曲,重新混音后的电音和的士高版本,老片子,港片,美国大片,贾樟柯自己的电影,庄子化蝶典故,蒙古王酒业广告中的民族远方想象……这时的流行文化已经不再是《站台》和《小武》时候的全民一个频道了,王宏伟扮演的角色都到街边买盗版碟了。 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听前两部片的关键歌曲,《站台》和《心雨》,你一听就会有时代感,会想起一个遥远的模糊的时代,会沉醉在歌里说,那个时候真是到处都在放这首歌啊,当时国家和社会状况好像是那个样子的。但到了《任逍遥》,它更多触发的是个人生活记忆,而不是时代集体记忆,这种感觉已经很不一样了。 选择的歌曲本身也很能体现这一点,《站台》和《心雨》里,再怎么迷茫和无所适从,都还有家园和归属感。《任逍遥》从歌到电影,呈现的却已经是无家可归的现代感。贾樟柯真是懂音乐的导演,不是那种专业乐手的懂,是能从流行歌曲里听出极为微妙的时代和生活精神。 因为整体的迷乱,很多也不那么重要,这一篇不再像前两篇那样一个个列了,分大类说一下。其他歌曲归到一类,最后单说《任逍遥》这首: 1,流行歌曲类:李娜《女人是老虎》;韩红《家乡》等 《女人是老虎》出现在开头蒙古王酒业的表演,《家乡》出现在后面表演的背景音乐。片子里蒙古王酒业的表演和促销活动中,放了很多乱七八糟的歌。这时歌曲已经完全没有《站台》和《小武》中那样直接参与人物和故事的塑造了,纯粹就是作为一个嘈杂、迷离的背景音。时代氛围已变。过去一首歌都投入在听在唱,这时已经不怎么关心,就响着,疏离感出来了。 2,重新混音的重节拍电音:荷东的士高(其实就是迪斯科)版的郑钧《赤裸裸》等 我好像还听到了电音版的《快乐老家》。篇幅最长的还是电音版的《赤裸裸》,那完全是一个现代式的强劲夜店氛围,不再有《站台》里面在《成吉思汗》节奏中跳舞的纯朴感。 有一阵经常看见那种印着“荷东的士高”标识的磁带和CD,什么歌都重新混音成重节拍电音,歌曲本身是什么,已经完全不重要。不过《赤裸裸》混成那样,气质倒更合拍。 3,电影:《大闹天宫》、《花样年华》、《低俗小说》、《站台》、《小武》等 都2001年了,录像带时代基本结束,那时我已经有DVD机,淘碟都好一阵了。《任逍遥》里面出现的片子,除了《花样年华》是2000年上的新片,其他都很混杂,不再是早时完全没有选择所有人看同样的片子了。 斌斌带女朋友去私人的影音室,这个是出现过一阵的新生事物,一个或两个人在小屋或格子间看一个片,可以跟老板选片。我刚上大学那会,学校里有这种影音室,好像两块钱看一个片。但不久就开始用电脑,那东西完全没存在感,跟录像厅的时代记忆根本不能比。 小济和斌斌看多了好莱坞电影,最后决定去抢银行。小济说一男一女到餐厅抢劫,说的就是《低俗小说》。后面斌斌在学校旁边卖碟,王宏伟扮演的角色上去问,有《站台》吗?有《小武》吗?也是逗。整个影像流行文化已经天翻地覆。 4,历史政治事件:某某功某某门自焚事件、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北京申奥成功、渝湘鄂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1998年开始的工人下岗潮、大同国棉三厂人为爆炸案等 基本都是2001年的事件,这时想必大家都已经出生,多数人都对这些有印象吧。《任逍遥》里面提到的历史政治事件,比《站台》还多。都新世纪了,信息时代了呀。 但是,这个时代里的人,已经跟背后的历史大事件很隔膜。他们能在电视上看到发生了什么,但看不出那些跟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也就一个遥远的背景。斌斌听到身边国棉三厂的爆炸声,第一反应是,操,美国人打来了吗,第二天跟小济就拿这个说笑,是你干的吗,别抬举我了。身边的爆炸都对他们没什么影响。 唯一就是斌斌妈妈下岗,拿到20万安置费,斌斌说你抢银行了吗,他妈说厂里买断了工龄,没工作了,斌斌说那不挺自由挺好的吗。这就是新一代迷茫青年的感受,什么都能看到,但感觉什么都跟自己无关,好像不是在历史中活着。 相反,在《站台》里,人都是切身活在历史中的。平反刘少奇、建国四十五周年阅兵这些事件,不仅实际细节上影响人的生活,人对此的感受也完全是投入在时代中。真是完全不一样。所以《任逍遥》有时事性事件,但并没有什么时代审美感,人跟时代是疏离的。 《站台》让我惊为天人、百看不厌、如醉如痴的就是那种个体生活的时代感,这个《任逍遥》中基本没有。《站台》和《小武》时期那样从切身经验里拎出来的时代审美感和哀伤俏皮并存的诗意,贾樟柯后面的片子都不再有。所以只有那两部是我最喜欢的片子阵容里面的。 5,任贤齐《任逍遥》 同名曲是全片出现次数最多,开头结尾都出现,并且唯一一首直接参与人物故事塑造的歌。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最后我不说片子了,说说另一段往事。 话说在斌斌因为莫名其妙的银行抢劫被拘留的同时,在浙江南部一个小县城,有一位少年也因为任贤齐的歌遭受了很深的挫败。这位少年在上高中,班里会在每天下午上课前让一个人上去唱歌。学校马上就要元旦汇演,少年所在的班准备上一个很多人都能参与的歌曲演唱,具体什么歌少年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了。 本来少年是被安排进去一起唱的,结果一天下午,轮到少年在班里唱歌,少年上去唱了任贤齐的《心太软》。唱完的那天下午上完课,少年就被告知,集体表演唱不用参加了。为这事,少年难过了好长时间。 这事情后来少年就忘了,但最近他重看贾樟柯的片子,整理“故乡三部曲”里面的歌,整理到《任逍遥》的时候突然就想起了那件事。奇怪的是,尽管过去了那么多年,他听着歌,还能重新想起那时的认同和失落,某一天下午心里的酸楚。少年时代的挫败和寻求,其实是贯穿一生的事。这种感觉,有点苦,却也有一些舒适的暖意。 歌曲是贝壳,一个人听,自己的生活记忆会藏在里面;大家都听,一个国家和时代的记忆都在里面。 后排的朋友,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