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农村:中国农民的文化自信

 昵称33542116 2017-03-01
进入近代,中国的农民也许是最没有文化自信的一群人,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一些见多识广、上过学、留过洋的人身上,但是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往往是从上向下的藐视。
但当他们放下幻想,依靠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身上会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中国农民世世代代以农为生,居住在相对闭塞的村子里,在没有电话电视没有手机电脑甚至没有广播收音机,靠着简单农具耕种的年代,耕种的地和四季变换的天,以及所在村子婚丧嫁娶的习俗就是他们的世界,逛大集看大戏过新年是他们最开心的日子。
农民遵循着简单的生活原则,有着淳朴的是非标准,将一家的生计寄托在土地上生长的粮食上。地里耕种的粮食告诉他,只有勤奋才能多打粮食,人糊弄地,地反过来就糊弄人,所以老实本分是农民的特质。
过去的他们中大部分是文盲,能够断文识字的人,对他们来讲就是能人,书是圣人写的,讲的都是道理,每一句都会记在心上仔细体会。
他们不懂法律,只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礼尚往来,用他们全部的能力维系着人情和自己的尊严。
农田是他们的教堂,老天和地里的庄稼教会了他们应该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如何站立于天地之间。他们有着自己的价值观,是最普世的价值观,最自然的价值观,是直接来源于老天爷来源于土地来源于良心。
世世代代在一个地方生活,祖训传了一代又一代,将感悟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原则刻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家和家族成为了文化传承的接力棒,绵绵不绝。
和今天相比,中国古代的农民是无知的,但他们是最实在的,不靠天不靠神仙,只要有立足之地,通过自己的劳作就把自己一家养活了。
他们的无知是他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的,他们的无知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聪明,相反他们像地上的小草一样,能抵御一切狂风暴雨,坚韧不拔,逆来顺受,勤俭刻苦,能适应一切环境,只为着生活的继续。
这就是中国农民的文化本质,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绵绵不绝的根本,它通着天连着地,更牵着每个人的良心。
中国共产党就是靠着一帮农民让中国人重新站立起来了,这就是中国农民可以有的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来到城市,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这个社会创造着财富,各行各业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都写下了他们的成就,他们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
农民是中国人的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中国农民为起点可以成就一切事业。这就是中国农民可以有的文化自信。
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中国人创造了不计其数的人间奇迹。
在中国,最没有文化自信的人,不是农民,恰恰是一帮崇拜西方文化和制度的文化人。在他们眼里,中国文化一文不值,在他们眼里,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
文化自信是一种气势,是一种挺起脊梁的勇气,是自立与天地之间的正气。
我们常常把文化和知识混肴起来,知识是可以学习的,文化是一种血脉,是骨子里的东西。
当中国社会从封闭的农村向世界开放的时候,确实会让我们的农民不知所措,这是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的正常的事。只要有一个过程让他们适应了认知了新的世界,他们就可以重新驾驭自己的生活。
在国外,在城里,失业了会去吃救济。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没有失业这个概念,他们是光脚的,可以在一切条件下生存,他们的智慧可以让他们找到明天的太阳。这一点,早已被很多孑然一身两手空空甚至语言都不通就去国外发展的中国人证明了。
用知识来蔑视文化,这是现代社会一个思想误区。这恰恰是现在一些专家公知拿手干的事。他们用复杂的理论,严密的逻辑,讲述着违背一般常理的道理,却不自知,还自鸣得意,还要笑话人家没有文化,实际丢人的是他自己。
中国农民不乏文化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他们骨髓里早已存在的,这种文化扎根于土地,受世代之传承,经日月之洗礼,历养育之艰辛,这是任何其他文明所不具备的文化熏陶。这是道法自然的历练,是心与天地的沟通。中国农民的文化自信当年共产党激发过它,改革开放激发过它,今天建设新农村,依然需要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
只要提供他们学习的机会,给他们适当的工具,一旦适应了市场经济的环境,他们驾驭生活的能力将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料。
自力更生,是中国农民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是中国农民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和城里人比起来,好像农村人不讲卫生不讲规矩没有逻辑没有情调,但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深入农村,接受农民,就可以看到农民的生活另有一番生动,这是城里人难以理解的。
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工作比带孩子重要一样,其实如果让我们真正自己带孩子,把孩子带好,其中的学问大的很,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孩子的每一天都不一样都在成长,他的需求不断地在增加。孩子舒服了会笑,饿了困了不舒服了只会哭,但不会说话不会表达。这些做过母亲带过孩子的妈妈都知道,但很多人很难理解带孩子带好孩子的学问和辛苦,和在辛苦中坚持下来的心路历程。没有一个尽心的妈妈会认为带孩子比工作容易,尽心带孩子所带来的文化(养育文化)和乐趣,是和公司的工作完全不同的体验。
农民种地就像养孩子一样,从下种子开始一直到收获,这是一个养育的过程,农民的文化是养育的文化,是和工业社会的制造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
制造文化针对的是一堆原材料,是标准,是制订好的流程,是操作循环运行的机器,是重复的劳动,是通过流程进行的集体合作,是确定的或者死的东西。
农民面对的是成长的作物,变幻莫测的天气,随时会发生的病虫害,是活的东西和活的环境,具有是需要通过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厢对比,是对付死的东西容易还是对付活的东西容易?谁还敢说我们比农民更有文化?
独立自主,随机应变,审时度势,这些中国人所具备的优秀能力,其实都源于农耕文化,都存在于农民的血液之中。
守规矩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是城市生活的特点,是工业生产的需要,是人类组织的要素,这确实是中国农民缺乏的。但他们遵循自然规律,适应环境变化,关注和感受养育对象,独立自主的素质却是现代城市人学不到的。
我们常讲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一群人是一堆沙,这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味在其中,是和中国的农耕文化的背景分不开的。
制造文化是可以通过学习通过培训培养的,养育文化却不是简单可以学到的,它需要老老实实地经历过,就像妈妈带孩子一样,只有带过孩子才能体会到这里面的乐趣和文化内涵。
农民的文化自信,实质上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是养育文化对制造文化的文化自信。
科学技术,城市社会,工业制造,确实是中国文化的短板,但这些都是可以学习的,并且我们已经赶上来了,有些已经开始超越了。
但我们千万不能妄自菲薄,忽略了我们的强项,农耕文化养育文化,这是西方文化的短板,是他们难以学习,更超越的中国文化的精华,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只有摆正养育文化和制造文化的位置,通过文化的互补,才能使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而这其中,文化自信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勇气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