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寒邪客胃: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1良附丸(【处方】 酒高良姜9克 醋香附9克 【辨证加减】 1.若偏于气滞,起病于忧恚,胸胁胀闷较甚者,可重用香附 ,或酌加川楝子、郁金和木香等,以助行气止痛; 2.若偏于寒凝,起病于受寒或饮食生冷,胃脘痛甚,形寒喜温者,可重用高良姜,或酌加干姜、吴茱萸和桂枝 3.气滞寒凝之痛经,可酌加当归、川芎和白芍等和血调经止痛。 4.胃痛证:常加吴茱萸、荜拨、陈皮等,以加强散寒理气之力。 5.痛而脘闷不食,喛气或呕吐,兼挟积滞宜加枳实、神曲、鸡内金等以消食导滞。 6.本方可酌加厚朴、干姜、紫苏梗、陈皮,以加强温中散寒,和中止痛之力。 7.如兼见形寒、身热等风寒表证者,可加香苏饮或桂枝人参汤,以疏散风寒。或内服生姜、胡椒汤以散寒止痛。 8.若呕吐清水痰涎量多,为寒兼痰湿,可酌加苍术、厚朴、茯苓、半夏、陈皮,或加服厚朴温中汤,温中燥湿, 9.兼泛酸者,可酌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海螵蛸,象贝母,以抑酸和胃降逆止呕。 10.若兼见胸脘痞闷,厌食,嗳气,呕吐酸馊,是为寒夹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 11.本方可加吴茱萸、陈皮、乌药、砂仁、紫苏梗、沉香等,以加强散寒理气之力;若阴寒内盛,胃脘冷痛剧烈, 形寒肢冷,大便稀溏者,可酌加附子、干姜、肉桂。 2香苏饮, 处方:香附子9克 紫苏叶9克 炙甘草3克 陈皮6克 。(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 1.风寒较重的,加葱白、生姜、荆芥等。 2.气郁较甚,胸胁胀痛,脘腹胀满者,加柴胡、厚朴、大腹皮等。 3.湿浊较重,胸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者,加藿香、厚朴、半夏等。 4.兼见咳嗽有痰者,加苏子、桔梗、半夏等。 3藿香正气散,(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紫苏9克 茯苓9克 陈皮6克 白术6克 厚朴6克 半夏曲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生姜15片 红枣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 4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5克) 黄芩(9克) 干姜(9克)人参(9克) 炙甘草(9克) 黄连(3克) 大枣(4枚) 2 饮食停滞:消食导滞 1保和丸 处方: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3克 连翘3克 莱菔子3克 加减: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5.胃脘胀痛不减,气机未得宣通,宜加枳实、香附、玄胡等理气止痛; 6.大便不爽,加枳实、大黄使积滞从大便而出; 7.苔黄,便秘,食积化热,宜加大黄,芒硝以涤结通府。 8.胃脘胀痛不减,加枳实以理气止痛; 9.若不效,并见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 10.若见苔黄燥便秘者,可用大承气汤; 11.兼表证者,加紫苏、荆芥; 12.食积化热者,加黄连、黄芩; 13.脾胃素弱食滞者,用香砂枳术丸(木香、砂仁、枳实、白术)加神曲、麦芽; 14.若属膏粱厚味或辛辣酗酒损伤脾胃,脾不运化,湿热内生,胃气不除者,症见胃脘灼痛,胸膈满闷,肢体困重,纳呆, 嘈杂吞酸,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治宜理脾和胃,清化湿热,方用清脾饮 如服上药不效,胃脘痛胀而便闭者-- 2小承气汤(【组成】大黄12克 炙厚朴6克 枳实3克 或改用 3枳实导滞汤;【组成】大黄12克 炒枳实6克 炒神曲6克 茯苓3.6克 黄芩3.6克 白术3.6克 泽泻2.4克 1.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 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或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苔黄燥便秘者+ 4大承气汤【组成】 大黄12克(包) 厚朴24克 枳实5克 芒硝8克(包)。 3 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1 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6克 醋陈皮6克 川芎4.5克 白芍4.5克 枳壳4.5克(麸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4.5克 【辨证加减】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3.若疼痛难止,气机郁甚,加川楝子、玄胡、木香以增强疏肝理气止痛之力。 4.若喛气,呕恶较甚,胃气上逆,宜加半夏、苏梗降逆和胃。 5.若痛而纳呆,兼挟食滞,可加神曲、麦牙、莱菔子消食顺气。 6.本方可选加郁金、青皮、木香、紫苏梗等,以加强理气解郁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