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民间的俗语,比如:一人不入庙,二人不窥井,三人不抱树?(平怀1的回答,4赞)

 发哥07domrg8zi 2017-03-01

针对广大读者对前日笔者帖子的热议,以及提出的其他看法,现在做统一的回复:

【1,要先有文化常识,再来讨论本话题。】包括三方面: 首先必须懂得,凡是流传很久的俗语、谚语、成语等,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教育后人的经验语,表面含义虽有历史性,但背后的思想性永不过时,故解释三句话,必须把丰富的内涵,立体的表达出来。若只以平面式、简单化、直白理解表层句义,都不准确、不完整。其次,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与今人不同,故解释古语,必须还原到古人的判断状态,推敲原义,才最贴切。若脱离古代实际,都是读不懂的。再次,要懂得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心学”,无论什么学派和观点,源流的总根源都是同一个,即讲人心,三句话也是如此,都在谈人的处事态度,与吉凶祸福的关系。古人把这三件事放在一起,是要表达同一个意思,如看不到逻辑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再怎么解释,都是错误的。

【2,对三句话的关键字,要领悟透彻,才能贯通三句的统一性。】这需要阅读功力和缜密态度,才做得到,若粗心大意,都看不透。包括三方面: 一是对“入、窥、抱”三字本义和关联性的精确定位。“入”字在古语里,常有贬义,暗指人心不正,为何?注意看“入”字的结构是反着的“人”,反“人”为邪,这就是此处不用“进、登、开”的原因!“入”是表现人有不良动机的动作,这是古人的思想着力点。同理,“窥”是不为人察觉的偷看,此处不用“看、视、观”,也是要突出人的不良动机。“抱”在古语里,是表现“私心”的动作,当人抱东西,在别人眼里,会认为东西属于那个人所有。古人认为,公为正,私为邪,此处不用“搬、运、挪、拉”等字,就因“抱”有动机不良的味道在里面。二是“庙、井、树”都是与古人鬼神信仰有直接关系的场所和对象,三句话背后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必须看到。脱离这个,对三句话的任何解释,都不是古人本意。三是句中“一、二、三”是虚指,不是实数,含有“泛指”的普遍性意思,即此处顺序暗示三句话的一致性和同义性,否则没法解释其他数字的人做此事的非理性。难道古人认可“二人入庙、三人窥井、四人抱树”是对的吗?当然不是!如在古语里,“一”不仅指个体,也指“整体”,此处与“一窍不通”的“一”同意。“二”不仅是数量,还表示相对、对立、对峙、对头的斗争,此处的“二”含有“争”的意思。“三”也不仅是数量,是“多”的意思。《道德经》里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句子,就是要强调统一性、一致性、同理性、同源性,句子的“一人”也是此义。

【3,割裂理解三句的看法,都不妥当。】如用儒家“一人不入他人屋”,解释“不入庙”,是为了避嫌,初看似乎也对,其实这是不懂入庙与生死的关系;不懂古礼规定,给庙宇的贡品不能用金钱;且脱离了古人的鬼神信仰。如还是用儒家的这个理解,解释“二人不窥井”,是为了避嫌,就错在不懂两个陌生人应该相互提防,不懂“阱”在古语里有“凶”意,忽视此事与生死的关系。如不理解“抱树”,是特指歪倒的树,古语里,“立”为正,“歪”为邪。看不到以私心抱“不正的树”,与生死的关系。

【4,三句话的“五同意”是内在含义的逻辑关系】如前所述,“一二三”的数同义,“入窥抱”的私心同义,“庙井树”的鬼神背景同义,三句的生死警示同义,三句的教育思想同义,就是原设计者的构思原理。反之,离开“五同义”的特有逻辑,都没法圆满解释三句。

【5,古为今用,是今人看待三句话的收获。】小编发起话题并邀请,笔者做出负责回应,与三句话的古代作者一样,都不是为讲故事,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把背后的多层意思呈现出来,对现实才有价值。笔者上帖就是由浅入深的把三句话的韵味都揭示出来,把教育性和思想性点明,才是小编和原作者所希望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无人强求什么,但以笔者见解为参照,会有新收获,是肯定的。分享古人智慧,是一种高雅的快乐,不是留言攻击笔者之类的庸辈能有的境界!

【6,以因果思想贯穿人的生存哲学,是古人三句话的落脚点。】此地是公开场合,有特殊规定,不能在鬼神问题上多说,故笔者都是浅指即到。即使这样,有些读者还是起了其他联想,这不怪笔者的解释,而是读者自己的心态不妥,有点抱歉!显然,三句话以相同的信仰标准为根,在宣扬人心正邪与命运的吉凶的对应因果关系,提醒后人以“正心、敬心、公心”对待天地人生,是根本用意,这个倾向是藏在句义背后的,必须入木三分的看待。古书里记载的与三句话相关的报应故事非常多,有心者可以搜索,来佐证笔者的观点。

最后,古语是古人的心声,故理解古语必须与古人心相通,以他们的习惯推理句义,而不能脱离古人现实,是个简单的文化常识。有些留言者缺乏这样的入门理念,又没能力看出三句话的多重内涵,才会误解笔者,都是不应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