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4 生物的分界

 雉水桥客 2017-03-02

1、分界的演化 

古希腊Aristotle首次把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界。林奈也把生物分为两界。两界系统比较简便,但不能反映生物界的复杂性和进化关系。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于1886年提出三界学说: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和原生生物界(Protista)。原生生物界包含单细胞的生物、一些简单多细胞动物和植物。1969年魏特克(Whittaker R.H.)提出了五界分系统。他首先根据核膜结构有无,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原核生物为一界。真核生物根据细胞多少进一步划分,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某些生物归入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余下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又根据它们的营养类型分为植物界(Kingdom Plantae),光合自养;真菌界(Kingdom Fungi),腐生异养;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异养。五界系统虽然能反映出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但仍不够完善。

注释需在30个字符之内
0/30

R.H. Whittaker五界系统

2、三主干学说

在分子分类学研究中,常用不同生物的同源蛋白质分子(如细胞色素c等)一级结构进行比较,然后根据这些分子中氨基酸差异状况再建立起生物进化系谱。但是由于这些蛋白质分子往往只存在于较高等生物中,而且实验操作也较麻烦,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用保守的核糖体小亚单位(small subunit rRNA)ssrRNA(原核为16S,真核为18S)的序列进行比较,并将所得到的数据再用计算机分析,由此再建立起分子系统树。然而,许多生活在极端环境中(高温、高盐、高压、极端酸或碱)的古细菌(Archaebacteria),在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方面与真细菌(如E.coli)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为此许多学者对把生物分为原核和真核两大类的合理性提出了疑问。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沃尔斯(C.R.Woese)和福克斯(G.E.Fox)在分析了古细菌ssrRNA序列之后,并注意到古细菌的一些表型特征:细胞壁不含胞壁酸(muramic acid);质膜中富含四醚酯;rRNA的TΨc环没有胸苷;RNA聚合酶亚基特殊等之后,认为古细菌应当从原核生物中独立出来。1980年他们提出了生物进化系的三主干学说。在三主干中,除了真核生物主群外,原本视为一个整体的原核生物被分为古细菌主群(Archaebacteria)和真细菌主群(Eubacetria)。1990年,Woese进一步提出将古细菌的后缀去掉,称之为Archaea(古核),拟与真核、原核相对应。这个研究结果和根据表型比较而建立的系统大部分是相符的,现在已被多数人所接受。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分类方法:

三界系统

植物(plantae)动物(animalia)原生生物(protista)

五界系统

原核生物总界

真核生物总界:植物(plantae)动物(animalia)真菌(fungi)原生生物(protista)

六界系统

无细胞生物总界、原核生物总界、真核生物总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