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上最棒的辅导,就是父母成为孩子的朗读者

 送花小丑 2017-03-03
2017-03-02 

文:泽惠

资深媒体人。后跨界进入心理圈,致力于大众心理学的传播与普及。

现关注孩子教育以及女性自我的身心成长。愿以心理学视角、传媒人的敏锐观察并记录时下混乱而蓬勃的亲子教育世界。

转自爱心树童书,转载请注明相关信息

综艺节目《朗读者》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才女董卿、柳传志的父爱、许渊冲老先生对生活的感悟……点评家们从各个方向对节目进行了拆解和诠释,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是——朗读,倘若再加上一个定语的话,那就是有温度、有故事的人在朗读。

董卿在节目的片花里说得很动情:朗读属于每一个人。传播文字,传播生命,总有一段文字影响你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你生命中抹不去痕迹。正如濮存昕说之所以感谢父亲,“那是因为他让我成为有阅读习惯的人,是最早点燃我心中善的灯火的人。”

图片来源见水印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无论是幼儿,还是其他年龄段,就像一块海绵,不断吸收着周围其他人的行为。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榜样作用。身经百战的柳传志至今仍念念不忘的还是青春年少时,父亲对自己说过的那番话,尽管时至今日听起来甚为普通,但在当时,那个有些失落的少年听到的却是父亲的信任和鼓励,而这份鼓励早已转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伴随他一生的成长。

如果说《朗读者》是普世版,那么,今天我所要推荐的《朗读手册》系列书就是朗读的启蒙版。二者的理念有着天衣无缝的衔接。综艺节目的播出为的是宣扬一种态度,呼吁人们从电子屏幕时代回归纸质阅读,遇见每一个生命。那么,《朗读手册》一书干脆明了地开明宗义——父母,请将视线从手机屏幕和成绩单上移开,为孩子朗读吧!

这份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很可能直接导致你的孩子长大后会动情地说:“你也许拥有无限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导读一

这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教孩子“渴望”阅读的书。

 Like to do永远比how to do要高级、持久得多。教孩子去热爱与渴望的,远比我们要求孩子去学会的有价值。道理都懂,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常常就不知不觉地走偏了。

原本,我和女儿有个睡前20分钟的朗读时间,坚持了三四年,从绘本到儿童文学,着实读了不少书。特别让我难忘的是朗读《红色羊齿草的故乡》这本书(也是《朗读手册》中推荐阅读的经典书目)的过程,我们大约用了一个星期才读完。读到动情处我几度哽咽,女儿竟然也潸然落泪。关灯后,我俩还会讨论一会儿书中的内容。

可是,随着女儿进入小学后,我不自觉地就套上公立教育的紧箍咒,经常为了让她把字写工整,追求口算题速度增加练习,而牺牲了这20分钟的时间。尽管睡前阅读的形式还有,但时常是草草了事,读两三分钟就关灯。老师每天也会留阅读作业,让孩子自主阅读拼音读物。女儿却总是一推再推,老让我给她读,“你要学会自己去读”,我时常以此为由,拒绝为她朗读。原本轻松美妙的阅读之旅,不知不觉就变成了硬性要求和老师的作业。

导读二

我们培养的不是学校阅读者,而是终身阅读者。 

说的正是我这种行为。我想,尽管行为上家长们表现出的是应试教育的同盟,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明白,培养孩子热爱阅读,博览群书的重要性。只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自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时常拿着手机,边刷屏边陪伴孩子学习,阅读的重要性只是对应孩子,那么,孩子理所当然会把这项举措等同于完成作业的一部分。

书中作者讲述了阅读的两个不变定律一、人类是追求快乐的;二、阅读是积累渐进的技能。

我们给孩子朗读,会发送一个愉悦信息到孩子的脑中,因为朗读让孩子把书本、印刷读物与愉悦关联起来。然而,很多时候,学习的经历可能是乏味、无趣、威胁性和毫无意义的——没完没了的习题、密集的发音指导,以及一考再考的小测验。如果一个孩子很少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只遭遇到无趣,那他的自然反应就会是回避。而阅读像骑自行车、驾驶汽车一样,为了做好,你必须去实践。读得越多,就读得越好。

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的监督者、催促者,更应该与孩子互为同学。正如《朗读手册》中所说的:“教育的核心是激发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它创造的不是被动而是自主学习的人。真正的人类社会应该是学习型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祖父母、父母,以及孩子同为学生。”

为此,作者吉姆·崔利斯倡导家长们每天晚上,为孩子朗读30分钟,年复一年。

导读三

即便孩子长大了,可以自主阅读,我们还要坚持为孩子朗读。

孩子几岁时就可以听大人读书了?孩子多大时就不用再给他们朗读了?这是作者被问到的最多问题。

给孩子阅读,最好从他们出生前开始。随着胎教知识的普及,这个理念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妈妈们,会很好地去执行。但是在孩子多大时终止朗读呢?答案着实让我一惊——作者主张孩子长大后,即便可以自主阅读了还要为他们读。读书给孩子听,就像跟孩子谈话。

特别是书中讲了一位美国妈妈的实例,她为女儿朗读一直到她考上大学,甚至还有个为女儿读最后一本书的“小仪式”。那么这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她给女儿传播了无数有温度的故事,女儿因此拥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对阅读的热爱。

这让我想起新近出版的村上春树的自传《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的一句话,非常贴合这种行为。“做一项长期工作,规律性有极大的意义。凭时间赢来的东西,时间肯定会为之作证。”

同时研究也表明,当孩子开始上小学时,反复为他们朗读同一本绘本(至少3次),孩子的词汇量将提高15%-40%,而且学习效果相对持久。

导读四

作为家长我们很忙,也很“茫”,这取决于你认为什么是有价值的。 

很多家长会很无奈:我们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孩子作业这么多、课外班也多,我们工作很忙,压力也很大,光是应付这些就疲于奔命了,哪里还来得空闲和奢侈,每天为孩子朗读半小时!

没错,这正是我们生活的现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作者展现出40年前的美国社会现状,与我们时下的教育现状如出一辙——孩子们将课余时间用于练习芭蕾舞,参加童子军或者踢足球,对考试有着偏执热情的家长们,让教育培训产业迅速膨胀为一个价值40亿美元的产业。在孩子要上幼儿园时,甚至有家庭聘请顾问,帮助孩子学会与幼儿园主管进行良好的眼神交流,并展现出“领导者的特质”。现在的学生“就像是终身训练营里茫然的幸存者”,如果不转变,我们的教育在追求越来越高的分数,也让家庭生活的根基都遭到了破坏。

我们不自觉地都在培养“终身训练营里茫然的幸存者”,忙碌而茫然。但是作者告诉我们,没关系,但是请你明白,即使最忙的人也会为他们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挤出时间,这完全取决于你认为什么是有价值的。

书中有个小事例让我很感触。一位母亲坚持利用孩子早餐及午餐时间阅读故事书。“早餐后9本书,午餐后10本书、4首诗,晚餐后7本书,这样的阅读量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因此,这位母亲和孩子之间从未出现过吃饭大战,母亲忙着朗读,就不会过于在意孩子吃了多少食物。

反观我们很多时候,是过于在意孩子吃进多少有营养的食物。当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变得很重要时,我们的时间势必有限,势必会牺牲掉那些家长认为眼下并非那么重要的事情。阅读并非立竿见影之事,需要时间的验证,而身处快消时代,这也恰恰是最容易让人忽略和牺牲掉的。

导读五

儿童阅读的概念外延很广,绝不仅仅只是大声朗读那么简单。 

《朗读手册》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研究报告,其中有不少论述很是震撼人心。随手举几个例子:

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唯一且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为孩子大声朗读。朗读应该在各年级都进行。证据显示,朗读不只在家庭中有效,在课堂里也成果非凡。朗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

读得越多,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越聪明,学习的时间就延长,获得的文凭就越多,工作的时间就越长,一辈子赚的钱也就越多。因此,大声朗读并不是考前辅导,更像是一种“保险”——保证无论在求学路上遇到什么事情,孩子们都可以做好准备。

要知道,造就孩子不同人生的并不是房间里的玩具,而是他们头脑中的词汇量。除了拥抱以外,我们给孩子的最不昂贵的礼物就是——词汇,这将变成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与此同时,你用了一种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方式,让他们熟悉印刷读物。

因为我们举手便可操作,所以这些理念深得人心。但是,倘若你把培养孩子阅读的理念,仅仅理解为大声朗读,又过于片面了。作者在书中讨论得很细致,比如朗读的不同阶段;孩子几岁时,可以为他们朗读章节故事书;选择长篇小说时,需要注意什么;当你朗读时,孩子是否应该看着书里的内容……特别是朗读的要领(P124),朗读禁忌(P129),父亲必读(P231)都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和借鉴。

时下,人们常说,阅读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而通往热爱阅读的道路上,少不了父母早期并持续的朗读和培养。“我们小时候学会的东西都刻在石头上,而长大后学会的东西却刻在冰上。”拿起手边书,开始为孩子持续地朗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