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多活几年?先赶紧学会降低车内致癌物含量!

 鹿文康金 2017-03-03

新车内饰气味大小如同新装修的房子一样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消费者已经明白车内气味大小不仅影响乘坐舒适性,更重要是会引起健康和安全问题,而车内的气味是哪来的呢?


(图片来自网友)


VOC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VOC。VOC是英文全称是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中文翻译是可挥发性的有机物。在有VOC物质的建筑物内工作和生活,有些人就会头痛或眼花,即所谓的“新居综合症”,对健康很不利。不仅是家装材料的VOC问题已得到重视,近几年人们对汽车内饰的VOC问题也开始关注起来。



哪些材料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气体?


车内空气异味往往来自皮革、纺织品、塑料配件、胶合剂等内饰材料中挥发出来有机化合物,在高温暴晒后有些塑料会直接散发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可以说,只要在市场销售的汽车都是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但有些车型内饰味大,有些车就没有味道,这就是有些车企制定了高于国标的检测标准,使车内空气质量得到很大改善。



零件工艺的改进


汽车内饰是由多个零部件构成,在零部件本身上下功夫,就能从源头控制VOC的散发。传统工艺使用的塑料喷漆,溶剂胶水、转印工艺都会产生一定的VOC挥发,使用改进的工艺制造的零件,VOC挥发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既然零部件异味得到控制,那由这些零件拼装起来的汽车就能保证有一个良好的乘坐环境。在汽车使用过程中,有些车型车内异味有可能几年都散发不掉,同一车型在夏季海南和冬季黑龙江内饰件VOC散发速率差别很大,为了保证检测环境能真实模拟实际用车情况,对实验室设备的要求也就更高。


零件VOC采样


事实上,整车VOC的释放与每个内饰部件有直接的关系,个体零件的积累构成整车特性。VOC也是一样,分析每个零件的VOC特性,就能很好的控制整车的内饰空气质量。将待测零件置于标准采样袋中密封,最后抽取采样袋中空气样品,用于零部件VOC测试。该采样袋由特殊材料制成,价格昂贵,具有低吸附表面空气分子的特性,所以能保证测试结果准确。



怎么能把控结果


除了客观的数据层面的检测,人的主观评价同样重要,有些时候,在检测数据合格的情况下,人的感官还是会觉得车内有异常的味道,或者有闻起来不舒服的味道。前几年有新闻报道造纸厂老板喝污水证明排放合格的事件。这本身是一种过激的行为,但要是能有效的制定评价体系和方式方法,这种主观检测车内气味在实际应用中也是可取的,在主观检测车内气味方面就是用“人肉”闻的方式。


闻之前要做什么


整车气味检测要进行常温气味测试和高温气味测试,模拟不同环境下车内VOC的释放。常温气味测试是将待测车辆在23℃左右的环境下恒温放置16小时,模拟长时间停车状态下车内有害气体积累对于车内人员的影响,然后以人工嗅闻的方式进行整车常温气味测试。



与前面的测试类似,整车高温气味测试还是要通过对整车的“加热”,给内饰释放VOC创造条件。整车高温测试是通过红外加热设备对整车进行加热,使车内温度达到65℃左右并保温2小时,因为甲醛等有害气体在高温环境下释放的速度和量都更大,此检测项目就是模拟夏季车辆被暴晒后车内零部件散发有害气体对人员的影响,然后以人工嗅闻的方式进行整车高温气味测试。


零部件“人肉”检测


主观的气味评价同样涉及到零部件范畴,将待测样件剪裁后置于标准气味瓶中,在一定温度下存放一定时间,通过人工嗅闻的方式评估样品的气味等级和气味类型,为改进零件VOC提供主观意见。


看上去这个工作即单调又“高危”,但这项试验对工作人员的身体条件有很高的要求,没有不良嗜好,无鼻炎、咽炎症状,要是得了感冒就完全不能工作,全靠自己鼻子的灵敏度工作。



仪器分析室 


整车和零件的VOC采样都会送到这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能对采样空气进行色谱分析、质朴分析、光谱分析等多种分析,从而得到样品VOC中含有的成分及含量,为发现车内有害气体来源提供依据。



雾翳试验



总结: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也更加全面,汽车内饰空气质量逐渐成为消费者选车时的侧重点。车企建立日巡检和定期抽检相结合的机制,制定比国家标准还严格的车内空气质量标准,将供应商的投机取巧遏制在萌芽中,应该为此拍手称赞。反观国内某些合资品牌,同一车型内饰异味国产版就是比进口版大,有的甚至几年都散不掉,不是这些车企没有能力做到车内无异味,而是根本不重视这部分,实属不智。


另外,消费者一旦购买的新车内饰味比较大,夏天暴晒后,甲醛等有害物质会加速析出,应先打开四门通风再上车,一方面降低温度,一方面散出有害气体。冬天开车尽量使用外循环,也可以购买活性炭等吸附性较强的物品放置在车内,吸收空气中有害物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