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谯城区着眼于抓基层、打基础,在村干部规范化建设上狠下功夫,探索实施了以“五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新机制,使得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基层基础有效夯实。主要做法是: 一是村干部管理使用编制化。推广以“五定”为主要内容的村干部编制化管理机制,即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定人员。实行村编镇控,规定5000人以上村职数原则上为5-7人;5000人以下村原则上为3-5人。建立村干部电子信息台账,详细掌握每名村干部的任职履历、过往奖惩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基本情况,实行动态式管理,确保村干部情况及时准确掌握到村、到人。推行因事设岗、依岗用人的工作机制,比如十九里镇马寨村结合村民广泛种植中药村作物的情况,在村委会班子职务中设置中药材种植服务委员岗,有针对性地选拔村里的中药材种植能人担任,更好促进村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对于需要进行村干部调整的,建立并完善报审制度,要求拟调整的村班子正职人选报区委组织部审核,副职人选向区委组织部报备,以便区委及时掌握村干部相关任免动态。 二是村干部来源渠道多样化。为进一步拓宽村“两委”干部来源渠道,积极鼓励从优秀在任村干部、农村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青年创业典型、农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复原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大中专毕业生等9类人员选任村“两委”干部,特别是注重从全区目前在岗的101名大学生村官、150名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和1152名村级后备干部中选任。对于没有合适村书记人选的,鼓励从机关党员干部、乡镇包村干部中选派和动员区直、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提前离岗到村任职,来产生村党组织书记,区委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工作和生活补贴。 三是村干部成长培养有序化。按照“一人一档、一村一册、一乡一库”的总体布局,采用“四荐两评一考”的工作方法,即个人自荐、党员和群众联名举荐、党组织推荐和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公开评议,乡镇党委考察,全区统一建立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档案信息库,充分做好村干部培养使用提前量。坚持分级负责、分类培训,建立村干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更好促进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对村级后备干部,让其担任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等,有目的地的给其压担子,通过参与村中集体事务,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对在职“两委”干部,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体集中轮训;认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确保村干部文化层次、创业技能和服务本领同步提升;开展村党组织带头人跨村交流活动,进一步落实村党组织带头人“523”工程。今年以来,谯城区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送学下乡”活动,范围涵盖全区25个乡镇(街道)、289个行政村和居委会、3127名乡村(社区)干部。不仅有乡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机关全体干部,更有村(社区)“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选派干部等。该做法被《共产党员手机报》(2014年4月17日)报道。 四是村干部监督考核规范化。深入开展“双述双定”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实绩活动。每年年初由乡镇党委根据各村实际,确定村干部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并通过党务、村务公开栏公示;年底村“两委”班子及其成员依据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公开承诺内容,向乡镇党委述职,向党员群众述职,接受乡镇党委和党员群众评议,确定考核等次,确定绩效工资,充分发挥群众民主监督作用。开展“村官走读”治理工作。采取村级自查、乡镇核查、区级督查的方式对全区1729名村干部进行集中核查,并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村干部相关规章制度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培训,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工作力度。 五是村干部关心关爱经常化。经济上,建立村干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可用财力情况,每年按照不低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逐年提高村干部的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落实离职村干部生活补贴,建立补贴标准稳步增长机制、享受补贴人员动态调整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全区建国以来正常离任且年满60岁的5488名村干部全部纳入补贴享受范围,初步解决了村干部离职后生活保障问题。政治上,开展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享受乡科级副职待遇工作,自去年以来,有11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享受副科级经济待遇,同时推选了1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挂任乡镇党委委员。生活上,建立联系走访谈心制度,乡镇党委班子成员与村干部结成对子,定期走访慰问、谈心谈话,切实做到村干部“病时有人看、难时有人帮、终时有人送”,真心实意地帮助村干部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加强了解、沟通思想、增进团结、拉进距离的目的。 (安徽谯城农村基层党建云平台供稿 朱义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