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我的人生的价值观
2017-03-04 | 阅:  转:  |  分享 
  
我的人生的价值观

界定人生的价值观,并且行动起来,它是我们的基本承诺,我们的至上原则,我们在生活中认为舍得全力维护的事情。价值观可影响我们的选择,而这些选择终将决定我们所能创造的生活品质。

某些人已在深思熟虑后拥有一个定义明确的价值观,有些人则依旧被那些未经检测或随兴而至的价值观所引导。

对于自己究竟是谁及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你的价值观可作为一种明确的、持续的指引,并让你的行动和它们保持一致,这是让你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生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社会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

价值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通过社会化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群体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其他社会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这种价值冲突的结果,总的趋势是前者逐步让位于后者。价值观念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前提,又是社会改革的必然结果。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的特点

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

价值观的影响效应

价值观不仅影响个人的行为,还影响着群体行为和整个组织行为。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对于同一个事物,由于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在同一个单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钱报酬,也有人重视地位权力,这就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同一个规章制度,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相反,那么就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

价值观的类型

1、理性价值观它是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2、美的价值观它是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他们把美和协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3、政治性价值观它是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的最有价值。

4、社会性价值观它是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5、经济性价值观它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6、宗教性价值观,它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尺度,它凌驾于整个人性当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察、信念、理解等,支配着人认识世界、明白事物对自己的意义和自我了解、自我定向、自我设计等;也为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足的理由。我们这里考察的职业价值观,在于探讨人们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

价值观具有下列特性:

(l)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不同,人生经历也不尽相同,每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同。

(2)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层基础,它形成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培养而成的。人们的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持久性。

(3)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改变的。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人们的价值观有可能发生变化。

我的价值观定义是信仰第一

信仰,也就是生命的信条。一个人信仰不同,人生观念不同,就会导致一切人生方向和品质有所不同。所以,信仰把放在首位,因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信仰

始终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

始终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始终相信因果关系:昨天的因,造成今天的果。人不该生病,病都是自找的。每天盘存自己的思想,去掉多余的东西。天不容人改造。如果人能胜天,天早就乱套了。人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而且要竭全力,才能把自己改造一点;

始终相信明天会更好,让自己每一天都充满信心、期盼和热爱;

每天读书,以滋养心灵;

自己的内心对话,诉说自己的梦想、烦恼或忧伤。让自己明确问题,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对于那些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是不存在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无赖相和残忍相。只要能够不受惩罚,他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干任何恶事,欺负、迫害乃至残杀无辜的弱者。盗匪之中,多这种愚昧兼无所敬畏之徒。一种消极的表现则是对他人生命的极端冷漠,见死不救,如今这类事既频频发生在众多路人旁观歹徒行凶的现场,也频频发生在号称治病救人实则草芥人命的某些医院里。类似行为每每使善良的人们不解,因为善良的人们无法相信,世上竟然真的会有这样丧失起码人性的人。在一个正常社会里,这种人总是极少数,并且会受到法律或正义力量的制裁。可是,当一个民族普遍丧失对神圣价值的信念时,这种人便可能相当多地滋生出来,成为触目惊心的颓败征兆。

赤裸裸的凶蛮和冷漠只是不知耻的粗糙形式,不知耻还有稍微精致一些的形式。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仍然可能毫无敬畏之心。他{她}可以玩弄真心爱他{她}的女人{男人},背叛诚恳待他的朋友,然后装出一付无辜的面孔。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再神圣的东西也敢践踏,再美好的东西也敢毁坏,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不论他的头脑里有多少知识,他的心是蒙昧的,真理之光到不了那里。这样的人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交再多的哥们{姐妹},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我对此深信不疑∶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我的知足、快乐人生价值观

知足

词义:老子的伦理观点。语出《道德经》。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满足,进而追求,定招灾祸。知其足,不追求,安于所得,无为无德,反而常常满足。知足才能避免灾祸,才能全生保身。

俗语:知足者常乐

基本解释:知道满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

知足常乐

详细解释:谓自知满足,不作过分的企求。

《老子》:“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汉刘向《列女传·王章妻女》:“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流涕时耶?”

唐杨炯《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叹疏广之知足,慕祁奚之请老。”

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入虎穴焚岛巢,则主济楼船之水军也!(袁可立)功成身退,日与父老欢饮,则疏太傅之知足不辱也。”

茅盾《尚未成功》:“你从前教书的时候不是时时刻刻想望着眼前这样的生活么?现在弄到了,你倒又不知足!”

能健康地活着,是最幸福的事了!

身体的健康首先是心理的健康,“百病皆由心生”。当今人们对疾病的研究找外在原因的多,找内在心理原因的少。早在2600年前,《黄帝内经》中就阐述了心情与身体的关系:“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胆”,再加上“怒则气上、恐则气下、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惊则气乱”,说明了这种变化规律的存在。根据心理的健康的理论,人体如同一个大的化工厂,你有什么样的想法,身体就进行什么样的化学合成,如害羞时脸红,吓一跳脸白,这一简单的生理现象发生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生气、烦恼和悲伤等诸多心理情绪发生后,身体生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身上的各种病都是来自每个人的各种不平的心情,当你不知道这一规律时它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着。

国际歌里有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自己身上的病只有靠自己的心来调整。心理要健康就需要学习。学习就有了文化,就会知道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核心是:仁爱、正义、自强。因为是传统文化规范了华夏民族的道德与行为准则。我们了解了人生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就明白了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以及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者说怎么做人?怎么好好活着?怎么过好每一天?这些问题2300多年以前道家的庄子已经留给我们答案了。庄子说人生或者说人活着就是要:真实、自由、宽容。知道了人生我们也就搞清楚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我(你)(他)选择(或者希望)的生活。而不是别人的生活或者是大家说的那些生活。我们知道了人为什么活着,也懂得了什么是幸福。弄懂了人生、幸福就会有知足感,事常知足心常乐。有知足感心情就会好,有了好的心情就会快乐。

一个人的知足、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要主动的知足、快乐。因为知足、快乐你不找他不会自己来。

关于学习

1、学习是社会的需要。(例如:工作做好,要学习)

2、学习是个人的需要。(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理财、身体健康等等,处处都需要学习)

3、学习是快乐的需要。《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这也是一句历来说不清的话。时,是按时,还是时时?习,是练习,还是复习?有争议。但学习应该快乐、愉悦,则是肯定的。

看看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里关于学习与快乐的讲解:乐,是孔子学说的重要范畴之一。在孔子那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治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乐”。孔子有句名言,叫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也就是说,对于知识和学问,知道不如喜欢,喜欢不如快乐,快乐是最高境界。为什么?孔子没说,但可以从他的另一句话去猜。孔子的另一句名言,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还有一句话也可以做参考,就是“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己,就是自己;人,就是别人。为己,就是为自己;为人,就是为别人。同样,求己,就是求自己;求人,就是求别人。所以这两句话,就可以理解为“为人不如为己”和“求人不如求己”。

这就很难被某些人接受。孔夫子,大圣人,怎么会说这种“自私自利”的话?于是后世的一些儒生,便千方百计来做一些曲里拐弯的解释,比如把“求”解释为要求、责备。其实,如果我们把这话界定在学习的范围内,就完全正确。

人,为什么要学习?归根结底,在为了自己。往小里说,是为了自己能够自食其力谋生;往大里说,则是为了自己能够堂堂正正做人。甚至我们还可以说,自食其力谋生,正是堂堂正正做人。谋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别人替代不了。做人,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别人也管不着。为了自己能够问心无愧地活着而做人,这是君子;为别人活着,做给别人看,这是小人。这就叫“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自己,也就只能靠自己。所谓“求诸己”,就是靠自己。所谓“求诸人”,就是靠别人。别人和自己,谁可靠?自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国际歌》的说法,比那些酸腐文人的解释好。

读书学习做学问,既然是为了自己,也只能依靠自己,那就必须快乐。因为学习的目的,原本就是人的幸福。如果这幸福的表现形式居然是痛苦,那它还是不是幸福,就成了问题。何况在孔子看来,学习是终身的事。如果学习是痛苦的,岂非让人痛苦一辈子?实际上,孔子一直都在强调快乐。《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这也是一句历来说不清的话。时,是按时,还是时时?习,是练习,还是复习?有争议。但学习应该快乐、愉悦,则是肯定的。其实你看孔子的教学,比如他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是何等的快乐。他的课堂,简直就是“快乐大本营”。所以,我从来不赞成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更不主张“头悬梁锥刺股”。我的口号是:如果所有的学校和课堂都充满快乐,中国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学习是快乐的。

知足、快乐的人生价值观还要“无求”。无论是对任何人、任何事和任何物质都无任何要求。事常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知足、快乐的人生价值观还需要“善”。要善,就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要知道“百善孝为先”。

知足、快乐的人生价值观还要“口不论是非”。要做到口不论是非,就要远离名利。要“闻而未闻无烦恼,见而不见少是非”。

我们都知道:生命是多么的短暂。我们就让知足、快乐和美丽把它充满了吧。

这些就是我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点感悟。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