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口记忆的深井

 hcmhmy 2017-03-04

那口记忆的深井

三胜传媒 历史 阅读(5) 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故乡:那的深井

——《乡土往事》阅读笔记

文 / 陈春生

一直想为小萧的《乡土往事》写点什么。理由很充分,尽管从未谋面,且在不同的城市工作,但我们都是从罗田走出去的异乡漂泊者,她的文字里,有我熟悉并经历过的生活,我被她的叙述深深地感动了。

  

  “

  陈春生,罗田石源河人,博士

  ”

《乡土往事》有两万六千多字。小萧以他者视角审视着故乡滕家堡:雄峻、苍凉的关隘,如母亲般温柔的河流和池塘,还有一代代勤劳善良却不乏血性的父老乡亲。在沉稳内敛的叙述中,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政治话语巧妙地穿插其中,宏大的历史事件和小桥流水般的乡村生活勾连在一起,时代的政治喧嚣以霸道的方式嵌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滕家堡的政治史和社会变迁史,是20世纪风云激荡的中国历史缩影,它的激情和梦想、挫折和苦难无一不是整个中国的一部分,因此《乡土往事》写的是中国乡村一隅,却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也许作者没有意识到,她采用的是双重叙事模式,一方面传达了主流话语对历史的定论,但另一方面,琐碎的私人生活及私人话语又解构了一些被凝固的历史观念。这种叙述方式,让阅读者倾听到多重声音,进而在不同的声音中,依据自己经验和价值观做出判断,读者阅读的过程,也是审视一段复杂历史的过程。萧氏家族不同时期的人物,其生活和话语方式总是与不同时期的主流话语相对应,无论是1949年前血与火的斗争,还是1949年后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甚至到改革开放社会秩序恢复正常时,政治总是以或隐或显的方式给这个家族不同时期的人物以影响,但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生活再艰难,也没有丧失做人的尊严,而且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萧家文化血脉在抗争苦难中得到了延续和升华。读者从中看到了一个严酷的现实:无论是逆来顺受还是奋起抗争,作为平凡的个人,曾经的我们被时代裹挟着前行,成为无法掌控命运的人。叔父因为饥饿扯了一把豌豆苗,最后被逼疯,这个悲哀的故事里,让我们看到一个时代物质的匮乏和对人权利的漠视。在政治高压的氛围中,即便是对政治不感兴趣且只想过平常日子的普通人,威权管控者也会将政治的触角伸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于是,我们不能不变得世故、怯弱、机巧并放弃思考,这种生活状态当下虽有所改观,但扭曲的人和事,还存在着。因此意识到一切的人都是社会的人或者政治的人这一常识,即便是普通人,也应该关注我们的政治生态,努力学习着做这个时代清醒和善良的人。

我佩服小萧对细节的选择以及赋予其意义的能力。文中描写了三场婚礼,分别是三个时代,不仅具有情感的穿透力,还折射出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原生形态。婚礼是女人一生中最为亮丽的出场,光彩照人的婚礼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经济力量的展示,更是一种生活品质的呈现。奶奶是坐着大花桥,二十多个壮汉抬着嫁妆,轰轰烈烈地从夏家嫁到萧家塆,那时候,革命已经席卷整个滕家堡,但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因为革命受到太大的影响。给我心灵冲击最大的是姑姑的婚礼,一个小篮子里,放着几块布料,当奶奶为女儿寒酸的嫁妆哭天抢地时,我们也会跟着抹眼泪,但很快就会产生疑惑:这是怎么了,不是说革命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么?为什么革命后的生活变得如此困窘?由个体的遭际出发,我们还会发出更尖锐的追问,革命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当一种高尚的理论被时间和实践证明是错误时,我们是选择性的忘却还是理性反思?反思错误是为了规避错误,希望社会生活不再重蹈覆辙。

我们这代人从文革的动荡中蹒跚而来,并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小萧家族的故事无疑是丰富多姿的,她隐蔽地记录了一个经历丰富的年轻人的精神成长史。在叙述中,她完成了对20世纪历史的自我认知和思考,这种思考既来自自身的经历经验,也来自家族漫长岁月里的种种遭际,这是一个遭受动荡和贫困磨砺并获得了崭新知识和视野的人觉醒。一旦个人意识觉醒,首先做的就是将曾经接受的不正确的甚至歪曲了的知识清零,然后重构自我的价值体系,重构的过程,也是精神上收获自由的过程,对一些高大上的理论,我们会经常发出怀疑的声音,是的,我们不再轻信。主体意识的觉醒,恰恰是人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当然,凤凰涅槃后的自己,不管怎么变化,都会带着故乡泥土的芬芳:

“像我们这样老滕家堡后人,即便身居现代化前沿大都市,浑身上下依然是一股泥土的气息,只能贴近大地,做些细细小小的事情,收获细细小小的幸福和苦痛,说着细细小小的人话……”

是的,一切都是平凡而琐碎的,也许我们的思考对这个世界毫无意义,但毕竟这些属于我们自己的真实表达。

小萧的语言精准而且有乡土气息。我以为,在故乡的文学爱好群里,过去很少有人如此准确地传达出故乡生活的神韵,小萧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与她善于使用鲜活的方言土话有关,它不仅复活了那曾经熟悉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了属于自己乡土上的特质,更何况它和人物性格浑然一体恰到好处。

乡土往事,不仅仅是老滕家堡人的故事,也是我们这些异乡漂泊者记忆中的往事,更是中国农村的往事,当现代化的脚步开始踏入乡村的土地时,那消逝的时光与曾经的生活已经日渐成为遥远的记忆,怀念它,不是为了重回过去,而是记住我们的出发地,从故乡这口深井里,不断汲取精神养分,在现代化的都市里,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诱惑,不迷失自己。

记住吧,故乡罗田,秀丽的山水养育了我们,它将永远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乡土往事》后记

  文 / 肖红英

因为一个老乡群,大家相约写写家乡罗田。提笔,乡风扑面,往事历历在目,无需虚构,不用刻意追求手法,只是静下心来挖古,唠叨家常……我的中篇纪实散文《乡土往事》就是这么写出来的。

发成微信公众号,家乡人相互转发,阅读量猛增。半年来,我收到众多反馈。家乡的老人有到我家与我年迈的父母一起回顾补充往事细节的,有一阵家里很是热闹和畅。我们村长去县城某部门办公事,领导听说是从肖家坳来的,就在办公室与村长聊起《乡土往事》,领导说他在手机上看了6遍。暑假我回到罗田,县委宣传部童部长亲切地召见我,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创作过程中曾得到儿时伙伴现为罗田“一支笔”的徐笑冰女士的大力支持,她收集的多方中肯的评点又给了我莫大启发。回到老家,在大塘边拍照,有人喊我,是邻村的八婶,她一个月前在南京帮女儿带孩子时,她女儿拿着手机读给她听了,两万多字啊。

各种阅读反馈,不一一而论,现在同为罗田籍的大师兄陈春生博士,在百忙中写下了这篇评论《故乡:那口记忆的深井》,他以文学研究专业者的眼光,从乡土题材叙述者的角度给了《乡土往事》这么高的评价,着实让我非常感动。其实我当初的写作仅仅是出于本心诉说,现在各种阅读反馈,又提升了我的认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意义,更重要的是,夯实了我们共同的情感家园:乡土摇篮!

  

  “

  肖红英,罗田胜利人,教师。

  ”

回想写作过程,最艰难的不是遣词造句,而是如何对待大量的材料,不同话语体系的材料,时代的、地域的、官方的、民间的、家族的、个人的,显性的,隐性的……如何取舍?为何说话?又为谁说话?

好在,依然是山乡土地帮助了我,赐给我们最本色的东西:求真!根植于土地,进行大量的考证,真诚地敞开内心世界,去真实地记载有名有姓的家族亲人如何在土地上摸爬滚打的真实经历,记下一个实实在在的“我”是如何在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唯有如此,才能奉献给众乡亲读者!

再次对所有读者表示真诚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