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联史话

 江山携手 2017-03-05
 每年除夕前后,为庆新春的到来而作的对联,叫春联。春联发端于桃符。《燕京岁时记·春联》:“春联者,桃符也。”所谓桃符,就是悬于门上的桃木。据《淮南子》记载:“沧海之中有度阴山,上有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能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食虎,鬼怪见而畏之。”由此,每年除夕,人们便以桃木悬于门户以辟邪祟。

  这种习俗,相传从周代开始,此后就一直沿续下来,但古时悬的是桃梗或桃人。汉应劭《风俗通》卷八《典祀·桃梗》:“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仙木。”又《晋书·礼志》上:“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桃人、桃梗,都是指将桃木刻削成的木人,用以象征神荼、郁垒二神。但要刻桃人,实非易事,于是人们渐渐改用了桃木板。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这里的“桃符”,即桃木板,虽未提及在桃木板上写什么,不过绝不会是两块光木板。《说郛》卷十引马鉴《续世始》:“《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著户,谓之仙木……即今之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荼、郁垒之字。”在上面写的是神荼、郁垒,这就说得很明白了。看来,在桃木上写字,至迟不得晚于南朝。而用的是木板,每块板上又只写两个字,这就简便得多了。

  由桃符到春联的发展过程,据陈驹《春节话春联》所言,大致是这样的:由于桃符是在一年送旧迎新之际用来消灾灭祸的,就不免惹动某些文人墨客的诗兴。他们在上面随兴题两句诗,于是就产生了所谓“桃符诗句”,也就是所谓楹帖(亦叫春帖子)。再往后,楹帖又从桃符中分离出来,另立门户;桃符仍被分于两扇大门之上,也仍专司祓除不祥;楹帖则分贴于大门两旁,专任述志抒怀,祈福志庆。于是楹帖脱胎成了楹联。因为它原为春节所专用,所以又叫春联。由此可见,从桃符到春联,已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春联到底始于何时?北宋张唐英曾据《前蜀开国记》和《后蜀实录》,撮要撰成二卷本《蜀木寿杌》,记载前蜀、后蜀两朝史事。内中谓:五代蜀国未归宋前,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文辞不工,自命笔云:“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廷以吕馀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这便是对联起源的故事。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曾官江苏巡抚的梁章钜,熟于掌故,曾撰有《楹联丛话》一书,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长春'一联最古。”纪文达即纪昀,与本县姜炳璋是同科进士,是大学问家、《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氏所言当确凿不误。

  到宋代,题桃符者仍以宫廷和士大夫居多。南宋时张邦基所撰《墨庄漫录》中载云:苏东坡在黄州,岁除访王文甫,见其家方治桃符,戏题一联于其上:“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

  元代春联遭冷落,流传下来的甚少。直至明朝初年,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提倡,春联才在民间兴盛起来。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说:“春联之设,自明孝陵也。时太祖都金陵(1368-1398年),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又据《列朝诗集》记载,春联自明太祖定鼎金陵,除夕过年御笔亲书过一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的春联,赏赐近臣陶安。另据周晖所撰《金陵琐事》记载,明太祖亦曾赐与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一副御书春联,曰“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由是家家铁画银钩,处处锦笺墨宝,与爆竹桃符,互相辉映,点染新春,蔚为风尚。

  春联由写在桃木板上转而写在红纸上,也自明初始。其所以用红纸,据说是因为过去有一种叫“夕”的猛兽,每年除夕就出来虐人害物。但它畏惧红色,人们便用大红纸来吓唬它。由题桃木板改为写红纸,简便多了,所以一般都乐于接受。只是其意义,人们当初可能清楚,渐渐便不甚了然。后来人们用红纸写春联,不过取个吉祥如意,而今则多表示喜庆。

  春联所题的位置,没有一定。一般在大门,也可以在寝门、书房门乃至灶门。黄修复《茅亭客话》云:“蜀后主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宫门就是宫廷的大门。“新年纳馀庆”一副,则是题在寝门上的。《楹联丛话》讲清代“紫禁城中,各宫殿门屏槅扇,皆有春联,每年于腊月下旬悬挂,次年正月下旬撤去”的情形,不过是一个代表。民间稍有不同的是,一则没有宫廷那么大的排场和数量,二则春联贴后就不撤。

  春联,过去也并非都在除夕写。明代,杭州人于除夕就只在门的两边贴两条大红纸,直到初五才把联语补上去。有些地方,贴春联的习俗还推及其他节日。福州旧时就有一种乡俗,不但春节贴对联,端午也贴。每年五月初一,便悬蒲插艾于门庭,五日午时,再用红笺写对联,贴于楹柱,谓之“午时书”。这是由仿春联之制而来的,故梁章钜称之为“桃符之别调”。

  清代京师宦宅所制春联.每喜以本岁干支分冠联首。例如乙未年一副:“乙近杏花袍曳紫,未匀柳色绶拖黄。”(注:古代一品到四品官穿紫袍。绶,印带,黄色。)丁酉年一副:“丁岁观光惭国士,酉山采秘识奇书。”这类对联,大多内容空泛,且见拼凑痕迹,加之民国时起即用公历而不用干支纪年,而今已很少有人模仿。还有专切姓氏的春联。这种春联的内容,主要是隐切同姓中有名望的人物,以使其受联者感到荣耀。如:“秋水落霞惊四座,桐花栖凤服群贤。”切王姓。上联指王勃作《滕王阁序》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四座惊叹。下联写清诗人王士祯以“郎似桐花,妾似桐花凤”一语,倾倒一时,人谓之王桐花。而今也还有人仿写这种春联。

  春联中有一种“数九迎春联”,比较特别。旧俗冬至以后,就以数九来推箅节令。每过一九,气候发生一些变化。民谚说:“一九二九,袖中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路上脱衣衫;八九七十二,牛在田中呃;九九八十一,农夫戴斗笠。”这个民谚可以清楚地看出由寒变暖的过程。但某月某日,到底已入了哪一九,不记得冬至日,又没有记录,常常说不准。于是,便产生了《九九消寒图》。据明代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春场》介绍,这种图的制作和使用方法是:“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但因花瓣排于枝上没有按九间隔,每个九不易明辨,《九九消寒图》才被“数九迎春联”取而代之。这种春联,每边九个字,每个字都是九笔。如“柔柳秋咽囿柯風恃勁,院庭春染幽巷草重盈”,这副对联乃旧时所写,“風”、“勁”均是繁体。“草”本作“□(上++下早)”,十画,这里把“++”,连笔写成了“艹”,与今同,故为九画。这种对联,笔画都要写成双钩中空,如“柔”就要写为“□(柔字中空)”。从冬至后一日起,依顺序每天将上下两联同位置上的字各填实一笔,待两联各填完一个字时,就表明已过了一九。这样,某月某日,已进人哪一九,乃至哪一九的第几天,都一目了然。而今数九的习俗还在,“数九迎春联”却早成了历史。

  由于春联的广泛实用性,每逢新年,春联一贴,喜气洋洋气氛倍增,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沿用不衰。旧时常用春联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春满乾坤来瑞鹤,花开锦绣照青松”,“且把桃符纪国耻,常看竹叶根平安”,“梅迎春色添新色,写代风光根好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芳草春回依旧绿,梅花时到自然开”,“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等等。新春联有“大地回春,万里河山如锦绣;万民同庆,风流人物数今朝”,“又逢新岁换旧岁,最爱浅江变深江”等等,不胜枚举。

最早的春联

  孟昶(919-965),字保元,河北人。五代后蜀主,北宋建隆四年( 963 )年归宋。据《宋史·蜀世家》载:“孟昶第岁除,命学士为词,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世人言此联为春联之始。此联虽只有短短十字,却寓意吉祥,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四个字巧妙地嵌在联内。孟昶写毕,群臣称赞不已。

  后蜀灭亡后,宋朝派吕馀庆任成都知府,而长春节为宋太祖赵匡胤生日之名。以上“吕馀庆”和“长春节”,恰与孟昶题联中的“纳馀庆”、“号长春”出奇地发生了巧合。当时被人们视为“谶语”、“卜言”。

朱元璋微服春联

  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一副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联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贴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了: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解缙应景题对联

  解缙自幼好学,出口成章。这年春节,他在后门上贴了一副春联: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对门的员外看了,很不高兴,心想,只有像我这样的人家,才配贴这副对联,就命仆人把竹子砍了。不一会,家人来报,解缙的春联改成了:

    门对千竿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员外听罢,非常恼火,令人把竹子连根挖出,不料解家的春联又改为:

    门对千竿竹短无;

    家藏万卷书长有。

归玄恭穷乐春联

  归庄,字玄恭,是明末清初有名的文学家。曾与好友顾炎武一道抗清。归玄恭家里很穷,椅子坏得没法挪窝,他就拿绳子拴绑起来凑和用。房门破得关不上,他从来就没修过,也是拿绳子拴拴了事。他苦中作乐,还写了一条横幅,贴在屋里正中:

    结绳而治

  有一年大年初一,他在外院的破门上贴了这么一副春联:

    入其室,空空如也;

    问其人,嚣嚣然曰。

  此联写出了作者以穷为乐,决不与当时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又有一年的春节,归玄恭在大门外贴了这么一副春联:

    一枪戳出穷鬼去;

    双钩搭进富神来!

  他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乐观通达的精神。

徐文长讽知县

  明代杰出的画家、戏剧家徐渭(1521-1599年)字文长,号天池山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潦倒,怀才不遇,对当地社会和封建礼教极为不满。在诗文、戏曲、书画和对联中,发泄其抑郁不平之气,或予以讽刺揭露。一次,过新年前夕,他去亲友家中借钱,路过知县官宅,见门前贴着一副春联,近前一看,上面写着:

    瑞雪初霁,爱民若子;

    腊梅怒放,执法如山。

  徐文长心里非常气愤。他知道这贪官,依仗朝里有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不但以权谋私,中饱私囊,而且奸污妇女,好色如命。徐文长回家后,立即裁了两条红纸,在上面各写了四个字,命人干夜间贴在那副春联下边。使春联变为:

    瑞雪初霁,爱民若子,金子女子;

    腊梅怒放,执法如山,钱山靠山。

  大年初一早晨,人们见了县官门前的对联,个个欢喜,拍手称快,争相传诵,一时观看的人络绎不绝,沸沸扬扬。县官还以为大家在赞赏他的对联,出来一看,啼笑皆非,狼狈不堪。

祝枝山妙改标点

  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堪称“江南四大才子”。有一年除夕,祝枝山来到杭州拜访周文宾。杭州习惯,除夕那天,有些人家门上只贴红纸,未写对联,准备请名家来题写。祝枝山走过当地才子徐子建家门,见正门、侧门贴着四条空白红纸,一时兴起,取来笔墨,大书两副对联。

  正门上是: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侧门上是: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伤悲。

  徐子建回家看到此联,气得七窍生烟。一问才知是祝枝山写的,便将对联揭下来。等到正月初四,徐子建相约杭州众秀才与周文宾找到祝枝山评理,质问他为何如此恶毒诅咒自己,众人也纷纷批评祝氏太不像话。此时,祝枝山胸有成竹地说,诸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是故意“卖弄”。只见他拿笔用标点巧加点化,结果出现绝想不到的效果,使上述两副对联成为: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胆大妄为纪晓岚

  纪晓岚是清代学者、文学家。有一年春节,他回家探亲,乡里有一家三兄弟请他题写了一副春联,口气极大。

  上联:惊天动地门户

  下联:数一数二人家

  横批:先斩后奏

  这一来可不得了,有人以“犯上”,告了他个欺君之罪。乾隆皇帝得知,立召纪晓岚回京查问,纪晓岚回道:“春联是我写的,没有错。这家老大是卖炮仗的,不是惊天动地门户吗?老二是集市上管斗的,成天‘一斗,二斗……'地叫,不是数一数二人家吗?老三是卖烧鸡的,不是先斩后奏吗?”说得乾隆也笑了。

医者圣人心

  综观千百年来,人们写春联,总是些吉祥如意之言,祈祷祝颂之语。但也有与此相反内容的奇特春联。清代宁波有位著名的老中医,名范文甫,他就写过两副奇特的春联。一副贴在自家大门上,曰:

    但愿人常健;

    何妨我独贫。

  另一副贴在自己卧室门上,曰:

    何必我千秋不老;

    但求人百病莫生。

  这位老中医,在除旧迎新之际,不求自己的富贵康宁,却一反常情俗态,虔诚地去祝愿别人的“常健”,高风亮节,令人敬仰。

刘伯承送春联

  刘伯承将军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是个伟大的诗人,能文善武,很受人民爱戴。

  1927年春节前夕,刘伯承将军担任革命军前线总指挥,为了让驻地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能贴上春联,过好春节。他便组织军队的干部战士以及当地的师范院校的广大师生为当地老百姓义务隽写春联。

  大年三十晚上,刘伯承将军在驻地巡查,看到卖豆腐的李老汉的门口还没有贴上春联,便停下来隔窗往里瞧瞧,见李老汉和女儿正在石磨上一边磨豆子一边说着话。只听女儿说:“爹爹,咱们明个儿大早卖了豆腐也买张红纸,也请革命军写副春联贴上。”刘伯承将军听的真切。

  回到驻地后,刘伯承将军随即找了笔墨纸砚,叫文书代笔,他随即出了对联。

  上联是:半夜磨豆,磨心磨骨,磨出东南西北新世界;

  下联是:黎明叫卖,叫长叫短,叫喊士农工商庆生平。

  横批是:换了人间

陈毅写春联

  1923年,陈毅因闹学潮,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从巴黎返国,回到家乡四川乐至县,恰逢农历春节。他亲眼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涂炭的凄凉景象,满腔感慨,遂写了一副春联贴在自家门上:

  上联曰: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下联曰:事必成,事必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横批曰:春待来年

  此联运用重叠、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青年时期的陈毅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和革命到底的必胜信念。

春联与抗战

  陈含光先生是著名的楹联大家。抗战胜利之前,他避居扬州洪家花园,及至日寇投降,是年除夕他以小篆写了一副春联:

    八年坚卧;

    一旦升平。

  当年寇袭邢江,陈氏不及走避,日本特务机关指使梁逆众异,遏迫含老出任伪朝,他受尽无数窝囊气,始终坚忍不屈。他这副春联虽然仅有八个字,比之杜工部收蓟北诗,神情激荡,跃然纸上,是春联中最为传神不可多得的佳作。

中秋出句年尾对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秋菊飘香。几个秀才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趁着酒兴,吟出一上句: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让众友人对,结果谁也没有对上来。除夕之夜,几个秀才又聚在一起,吃酒守岁。在这一夜连双岁之时,原先出上联的那位秀才灵感陡生,终于对出了下联: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花甲”串对

  1924年,岁为甲子,六十年一遇,实为难得。丽江县纳西族秀才和文华撰“花”上联,并且贴于大街上,公开征对“甲”下联。当地举人王树和对出了下联,人们争相传诵,一时成为“甲子”佳话。

  上联曰: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下联曰:甲箓翻看灵甲日,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理发店春联

  1950年春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新春佳节。北京一家理发店贴出一副绝妙的春联:

    新事业从头做起;

    旧现象一手推平。

  “头”、“推”,很有行业特点,既切理发(推头)店名,又有辞旧迎新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