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诗歌发展史,几乎页页都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酒香

 镜心 2017-03-06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增设具有“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节目是借鉴了古人的诗词之趣。飞花令,是酒令中的一种,属雅令。饮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兴,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设定某一主题,如“山”,“水”、“月”等,即兴赋诗。它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机智,有文彩和才华。因此,饮酒行令既是诗人好客的表现,又是饮酒艺术与聪明才智的结晶。

    中国做为世界文明古国,贡献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对世界各地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人类文化历史的长河中,酒,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浓缩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要素,墨化于特殊的文化形式,源远流长了五千年。尤其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几乎页页都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酒香。    

           诗的灵感,源于酒的神韵。李白就是一个与酒相依为命,是一个“斗酒诗百篇”的旷世奇才。可以说,诗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 “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 “诗万首,酒千觞。”(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这都是“”助力“诗词”的巅峰之作。

           因酒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更是俯拾皆是。他们用“酒”抒欢喜之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叙别离之意:“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言孤独寂寞:“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销忧思愁绪:“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也有豪饮放情。“我饮江楼上,阑干四面空。手把白玉船,身游水精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陆游《醉歌》)。“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杜牧《念昔游三首》)。刘禹锡在《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里更是豪情万丈:“二十余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饮酒,正是有了诗人的参与,才饮出了档次,饮出了境界,饮出了无限风光。    

    酒做为文化的符号,在历朝历代,没有哪一个诗人、墨客不会吟诗填词,泼墨丹青;不会喝酒行令,放浪形骸的?魏晋风骨的“竹林七贤”,更是借酒掩护自己的政治主张,借酒逃逸暗无天日的无常现实。以阮籍为例,为躲避曹爽与司马懿之间的争斗。称病辞官,归隐故里,天天喝酒,每喝必醉。因借酒装醉,最终躲过争斗灾祸。而司马昭提出要与阮籍联姻之时,他干脆借酒大醉六十天,放浪佯狂,使联姻之事无法进行。刘伶,喝酒更是不要命。常乘一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插而随之,说:“死便埋我。”。“竹林七贤”佯疯假癫,其实是最懂得酒对人生的真谛妙处,最懂得酒对人生的丰富和引领人走向崭新境界的独特作用。他们是借酒来洗濯苦难人生的悲辛,抒写下千古流芳的作品。

           因此,可以说,中国酒文化,也是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期间蕴藏着伟大的东方智慧,通过对古人饮酒的了解,或许我们能真正体会到,酒并非是酒精与肉体的搏斗,而是人与人灵魂的交融。正是酒的千年发酵,酿造了千年文化,触动灵魂深处的平静,传诵了诗的千年绝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