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益就是自救?——关于公益的4个想法

 小海伍 2017-03-07

文/立哥

2006年我参加了一个关于民工得公益组织,主要为民工群体提供各种咨询和学习培训工作,至今已经10年。前几天和高老师谈起社会阶层问题,又看到有个群里谈到大学生公益活动,所以结合自己的参与公益经历,谈谈对公益的四个想法。


公益

一、为什么需要公益组织?

个人和企业如果自己去做公益,那么可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和联系需要公益的群体,并耗费很大的人力资源,单独的公益活动效率很低。

因此,在我看来,公益也是一种外包活动。也就是说,社会资源通过公益组织输送到需要公益的人群中,所以公益组织应不断提升自己“输送公益”的能力。当公益组织可以比个人和单独企业更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公益活动,个人和企业才会愿意把公益这件事“外包”给公益组织,公益组织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

从这个角度,公益组织也是符合商业规则的,也是一种创业组织,它要制定长期的战略,专注于自己的公益方向,不断提升办事效率,积累经验,做一家优秀的“外包”单位。

以厦门的“担当者”公益组织为例,他们的公益专业方向就是:组织图书资源给边远山区的孩子。他们有严格的图书审查流程,购买一定量的图书和书架后,送到边远山区的小学里给孩子们阅读。并且定期回访,查看图书是否有损坏,教孩子怎么看书学习。他们保持定期更换图书,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书看。担当者的公益行为专一而且持续,吸引了很多个人和企业参与。

所以公益组织和外包企业一样,要有自己的专长,针对社会的需要创造价值。

二、为什么要做公益

公益是一种利他行为。美国总统林肯曾说过,每一件利他的行为背后都有自私的目的。当然,这里的“自私”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私。这种自私可能是出于获得内心的平静,可能是为了得到周围人的肯定,也可能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社会能力。

我想谈的观点是“做公益是为了社会机会均等,是为了创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生活环境”。这种想法带有“自救”的成份。也就是说,从获得社会资源的角度来说,每个人是天生不平等的。有些人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他们天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有些人则只有极少的机会。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会机会的时候,那也许他就会做一些铤而走险的事情。因此,这种“自救”的想法认为:获得更多机会的人应该主动维护社会机会均等,保持社会和谐发展。

有一位从事公益数十年的知名公益领头人和教授(因为是私下谈话,不方便说他的名字)说,我做公益的目的就是希望有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我不希望我的孙子在街上被绑架走,不希望我这把年纪出门了被偷被抢。我希望社会和谐安定。

三、应该以什么样的想法去参与公益活动?

我个人的经验是,永远不要用“你们该怎么做”的想法去参与公益。主动参与公益的人一般都有一些个人的成功经验。有些人可能觉得,民工该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该主动维护自己的权益,该怎么样怎么样。但从需要公益辅助的群体角度,他们有自己的需求和关注点。也许,有的人只是希望有人陪他聊聊天,有的是需要解决孩子的入学问题,有的需要解决夫妻矛盾,有的需要晚上有个地方能静静地看看书……他们最急迫的需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

有些公益组织和公益人从社会理念的角度出发,他们提倡“全民自我教育”,或者提倡“三有一好”型社会。但需要公益辅助的群体并不是从理念出发,而是从自身的需求和问题出发。理念和实际的需求往往落不到一处。

举例来说,我参加的公益团体组织了一个讲师班,讲师班里有博士有硕士,有老板有教授。讲师班的目的是为了给需要上课的人群提供免费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创业,文化历史,企业领导学等各方面。但组织了快两年了,没有开过一节课。为什么?这些高大上的东西没有需求。相反,有些简单的组织活动很受到民工群体的欢迎,比如,组织他们探讨怎么使用网络与家人朋友联系,怎么找更好的工作,组织他们学习打毛衣。这类活动解决了实际的需求和问题:与家人联系,找工作,学会打毛衣,聚一起聊天。?并且,这些活动是可持续可自发的。

所以我认为,想参与公益,千万不要抱着自己的“伟大理念”参与,你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体会对方的心理需求,按照他们的需求顺序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很多事情是我们不需要考虑的,而这些事耗费了他们很大的精力和能量。

建议在参与公益之前仔细学习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四、谁来做公益

在参加公益的人群中,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类是我称之为“纯公益”的观点,即认为带有商业目的的公益活动不是公益。比如,某商家在其捐献的东西上打上广告,在做公益活动时顺带做本公司产品的宣传等。怀有纯公益观点的人群不接受此类的公益活动。

而另一类相对的观点,是认为“有比没有好”。哪怕带有商业目的,只要有益于需要公益辅助的那些人,就是可以被接受的。

我个人是偏向后一种观点的。如果商家在做公益时加点自身的宣传也是可以接受的。前提是:不诱导他人购买其产品,所做的公益活动的确可以为公益的目标群体增加福利。在此前提下,我个人觉得,有总比没有好。


和谐

公益的环境正在变好,更多的个人和企业都在加入社会公益的大军,政府也开始主动向民间组织购买和支持社会公益。例如,政府在近几年为公益组织提供了办公场所和一部分经费。?

如果你有空闲的资源,不妨一起来公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