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一个多雨的季节,惊蛰过后,气温回升很快,适宜的温湿度不仅给柑橘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给病害的爆发提供了温床。那么春后,有哪些柑橘病害需要我们重点防范呢? 疮痂病 柑橘疮痂病主要危害幼嫩组织,如嫩叶、新梢、花器和幼果,刚从幼芽抽出的嫩叶最易受害。 叶片受害,初期在叶面上出现油浸状蜡黄色小斑,随后斑点逐渐扩大,呈圆锥状隆起,其相对的另一面凹陷。 发病严重时,许多病斑连成一片,导致叶片扭曲畸形。新梢受害后,生长不良,成为纤弱枝。 幼果染病后呈茶褐色腐烂而导致落果;中后期果实染病后,则发育不良,成为果形小、皮厚汁少且成多疔状突起的“癞皮果”,酸味大,商品价值下降。 发生规律:在春季多雨,气温达15℃以上时,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侵入新的组织,在雨量适中气温回升后,疮痂病可迅速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防治时应抓住两个关键时期喷药保护柑橘新梢和幼果。一是春芽萌动、芽长不超过一厘米时施第一次药;二是花落三分之二时,施第二次药。如遇阴雨天气,施药效果不佳,还要在5月上旬幼果期再喷药一次。 药剂选择:苯醚甲环唑、戊唑醇+代森锰锌、噻菌铜等。 溃疡病 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以风雨和昆虫为主要传染媒介,病菌从伤口或气孔侵入,对叶片、果实和枝梢造成为害。 受害叶片初期出现黄色小点,后成近圆形病斑,病斑穿透叶片两面。 病斑表面木栓化,粗糙,灰褐色,病斑中央有放射状裂口,边缘呈水渍状或油渍状,周围有黄色或黄绿色的晕环,病斑后期中央凹成火山口状。 枝梢上的病斑与叶片上的相似,但周围无黄色晕圈。 果实的病斑表面木栓化程度更高,坚硬粗糙。 发生规律:最适温度为25~30℃,春季发病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树、幼龄树更易感病,高温多雨,潜叶蛾等虫害大量发生时,溃疡病严重。 防治方法:重预防,勤打药,做好抹梢控梢工作,统一放梢。结果树可在落花后10天、30天、50天各喷一次药;幼树、苗木在各次梢萌发后20~30天各喷一次药。 药剂选择:铜制剂类、叶枯唑、噻唑锌、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等,注意轮换、复配使用。但要避免铜制剂+铜制剂,以免叠加药害的发生。 疮痂病与溃疡病的区别: ● 疮痂病以春梢发病最重,而溃疡病以夏梢、秋梢发病最重。 ● 疮痂病,病斑多时会造成叶片扭曲、畸形,而溃疡病不会。 ● 疮痂病病斑多在正面凹陷,周围无黄晕,而溃疡病病斑是正反两面突起,有黄晕。 炭疽病 主要危害柑橘叶片,其次是果实及枝梢,亦危害大枝、花和果梗。 急性型:多从叶尖开始,初呈淡青色至暗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迅速扩大,在天气潮湿时,病部长出朱红色黏性小点,病叶很快脱落。 慢性型:多从叶缘或尖开始,病斑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灰褐色,边缘褐色或深褐色。天气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上生褐色小点。 发生规律:一般在每年4~6月全面发生,发病后引起落叶、落花、落果,枝梢枯死。特别是在春季连阴雨偏多情况下,正是分生孢子传播的有利时期,出现大面积橘园受害。 本病还有潜伏侵染的特性,春梢在萌发后一个月,枝叶开始潜带病菌。至秋末,当年抽发的新梢枝叶大部分潜带病菌,次年,在条件适宜时便可引起发病。 防治方法:嫩梢期喷药保护兼防疮痂病。着重在幼果期,每隔15天左右喷药一次,连续3~4次。喷药时务必周到均匀,特别是要充分喷布果梗、结果枝及结果母枝,以喷湿枝叶不滴水为标准。 药剂选择:苯醚甲环唑、咪鲜胺、丙森锌等。 褐斑病 主要为害柑橘幼嫩组织,以嫩芽、嫩叶、花蕾和幼果受害最严重,且易于急性炭疽病混淆。 幼嫩叶片一旦感染该病菌 ,病斑不断扩大,先是侧脉,再是主脉变成褐色,形成类似细尾状的病斑。在成熟的叶片上,病斑周围会形成一个黄色的晕圈。 新梢发病形成褐色不定形凹陷的小点,小点可愈合成大的斑块,当斑块扩大,环绕枝梢1周时,病斑以上新梢变褐枯死。 幼果在花瓣刚脱落时即可受害 ,果实病斑呈细小的黑褐色凹陷斑点,发病初期病斑中央出现褐色针头状的小点,随后发展大斑。 发生规律: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发生,春末夏初为盛发期,最适温度为22~28℃,排水不良、树势衰弱、树体伤口较多的果园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适当修剪,合理水肥,及时喷布药剂保护。在春梢3~5cm、谢花期、幼果期和雨天前后,间隔10天左右喷药。 药剂选择:铜制剂类、丙森锌、吡唑醚菌酯等,注意使用内吸传导性的治疗药物,特别是发病后。 急性炭疽病与褐斑病的区别: ● 急性炭疽病多发生在叶缘或叶端,而感染褐斑病后,病斑是从侧脉向主脉传导。 ● 急性炭疽病的病斑上会滋生小黑点,褐斑病则是形成褐色不定形凹陷的小点,且会塌陷相连。 ● 急性炭疽病病症像开水烫伤,而褐斑病则是枯死状。 文章来源:农业助手(ID:nyzs3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