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丧葬习俗,这些传统一定不能忘!

 jieh503 2017-03-08

人死后之丧祭之礼,客家人所以特别重视,乃表示对死者的情谊,维系生命之源远流长,家族得以繁衍,人生得以有所归宿。故对于慎终追远的丧葬礼俗,做得十分周到,哀戚严肃,且二百年来遵守古礼,少有变动。

当尊亲病危时,远亲近邻,纷纷前来探视,家人如有远出的,必尽可能赶回省视,以尽孝思。弥留时,由近亲壮男健妇,为其洁净身体,换穿洁净衣服,抬至厅堂左边,首内脚外,不挂蚊帐,此即古体所谓“寿终正寝”。然后剃发或绾发、穿寿衣。


当尊亲始卒,一面举哀、一而焚烧冥纸(银纸)。死者脚尾要供奉有筷子一双、鸭蛋一只,叫做“脚尾饭”,(或设置瓦油灯一盏,叫做“脚尾灯”),在未殓以前,亲属日夜轮流看守。神桌上供奉纸制的临时牌位“魂帛”。大门囗贴上“忌中”或“制中”的白纸条。择定出殡时日之后,赶印讣闻向戚友报丧。

丧家至市买棺材回来,丧家男女要举哀至大门匐伏迎棺。作法事完毕,抬入厅中,择定时刻入殓。殓前要洗尸换寿衣,棺内荐以草纸或茶叶和殉葬物品,然后抬尸安放,丧家男女环跪棺旁哀号,这叫做“亲视含殓”。再由法师作法事毕,由工匠用大铁钉分在四角钉牢,叫做“封棺”。


封棺后,停柩在厅,傍置灵位,请行家做“旗幡”,为三尺多长的布条,男绿女黄,上面剪些花纹,写上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系在一支带竹叶的小竹竿上,一直要用到除灵。

祭奠在死后第六天叫做“首六”,和第七天叫做“首七”举行(现在多缩减日期提前举行)。除丧家家祭外,戚友或致送祭品奠仪,或亲临吊奠,都应及时行之,方不失礼。灵堂用白布联缀成闱,遮蔽灵枢,叫做“孝闱”,孝子长日躲在孝闱内陪伴灵柩,叫做“苫块”,不饮酒、不吃肉,仅以粗食充饥,每当吊客祭奠完毕,孝子麻衣芒鞋执杖俯首弓身匐伏门前叩谢。


一般人家,出殡多在“首七”左右举行,望族世家,出殡前一日,要邀集族戚或知名之士先拟好“谥法”恭送到丧家,叫做“迎局”。普通人的“谥法”,男人由族长合拟,女人由外家拟定。

出殡当日先“成服”,家族一律穿上孝服,子女儿媳孙儿女要穿麻衣,即是“披麻带孝”,一般亲属是白布衣,家祭和公祭都在启灵之前举行,祭仪行三献礼,戚族姻亲均在前一夕备祭品送来,在此时致祭。其余亲邻朋友,亦多于此时来吊祭拈香,孝子孝孙则匐伏一旁回礼,妇女则在旁哭泣。礼毕,即呜大炮竹三响,便盖上棺罩出殡了。

开吊前,要礼请有地位的人来“点主”,就是孝子背了木主,跪在柩前,由主祭者手执新毛笔沾了朱砂高唱:“天地开张,日吉时良,点王为主”(唱到这句,即用朱笔在“王”字之上加一点使成“主”字。)继唱:“世代永昌。”便算礼成。孝子孝孙则在下面匐伏叩谢。


出丧的行列依次为铭旌、谥法红纸金字,挽联花圈等,香亭、遗像亭、乐队、僧尼、木主、香炉、灵柩、送葬者居后。另外有一人提篮在先头撒纸钱,沿途有两堂路祭,一为族祭、一为戚祭。第二路祭完后,孝子孝孙要回头向送葬者跪谢,并请止步,除至亲人外,一般送葬者即行解散。出殡时孝子和眷属应俯首弓身,沿途哀号,充分表现哀毁备至,就是执绋亲友,也要绝对缄默,表现戚容:连路人也要在路傍侧立,不得喧笑。

柩到墓地,先祀“后土”,然后奉安人穴,再由僧尼做法事,使动土掩埋,埋毕设祭,男妇冉绕墓三周。并将魂帛斗内五谷,撒于墓上,又取墓土一块,放入斗内,名为“返主”。回丧之后,便在家堂中设置灵坛,正中供死者遗像,谥法,还有木主,前面是香炉烛台,或是一盏常明灯。媳妇每天要在灵前上饭,供洗脸水,烧冥纸,早晚两次,一直做到百日除灵。

人死之后第七天叫做“头七”,再过七天叫做“二七”,以此推算,至第七个七天叫做“七七”。“七七”完了之后,便做“百日”,这日设祭后便除灵除孝。把手臂上带的麻衣布块除下,与纸扎的灵坛等一起焚化。丧事至此结束。第一次墓葬之后,经三年五年,就择吉开墓,拾骨入金瓮中,找寻吉地,择日安葬,墓地之大小精简,丧家量力而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