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都不懂,也想知道,为何“汉初三杰”中,韩信会被冤死,张良明哲保身退隐黄袍山?唯独剩下了萧何,萧何还担任丞相直到逝世,可见刘邦对萧何的信任如何了。那萧何是怎么做到的呢? 韩信被冤死是罪有应得,平定天下后还掌管军马大权,这搁在任何一个开国君王头上都是无法忍受的,而且韩信比刘邦小二十多岁,即便刘邦能压得住韩信,难保刘邦的儿子能压得住“兵仙”韩信,不知进退是韩信必死的根本原因。 张良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是韩国贵族,刘邦称帝之后,很有可能会对张良心存忌惮,作为一代智者,“狡兔死,良弓藏”的道理还是知道的,还不如在圣恩正浓的时候离开,也算是对刘邦的一个测试,结果刘邦果然没留,这刻张良彻底明白刘邦的心思。 而萧何呢?萧何其实和曹参等人一样,属于刘邦最开始的元老,一起和刘邦在沛县起兵之人;其次在对这三人的评价上就能看得出来刘邦的心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从这段话中看得出来,韩信对刘邦威胁最大,其次是张良;而萧何却只能受刘邦管控。 而刘邦对萧何也是极为恩宠,虽然从史料来看,萧何的功绩似乎远没有韩信和张良辉煌,但是刘邦依旧把萧何列为开国第一功臣,食邑万户,被称为“开国第一侯”。 但是萧何的丞相之路就真的一路太平吗?多疑的刘邦当然不会就如此轻易的将大权交在一个人手中! 萧何辅助吕后,诛杀韩信,很符合汉高祖“固根基”的方略,是为刘邦除去了一块心病。刘邦对萧何更加恩宠,加封五千户。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的由来;但这也是萧何的一张投名状,表示我萧何永远站在刘邦的旗下,哪怕让我杀曾经力举的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韩信,我也毫不手软。 还有一件事就是自污名节;起初的萧何相当清正廉洁,民间声望很高,甚至有人只知有萧何,不知有刘邦;这让刘邦心里很不舒服。也幸亏萧何有养门客的习惯,当时萧何门客中有个叫召平的门客却很清醒。 萧何计诛韩信后,刘邦对他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还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作相国的护卫,真是封邑进爵,圣眷日隆。众宾客纷纷道贺,喜气盈庭。萧何也非常高兴。这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席庆贺,喜气洋洋。但是召平却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道:“你喝醉了吗?” 召平说:“公勿喜乐,从此后患无穷矣!”萧何不解,问道:“我进位丞相,宠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召平说道:“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萧何一听,恍然大悟,猛然惊出一身冷汗。 其实这也是刘邦测试萧何的一道题,萧何便急匆匆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汉帝刘邦十分高兴,奖励有加。 后来刘邦亲征,萧何留守后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来使回报萧何,萧何亦未识汉帝何意。 这次还是萧何的门客给萧何解了这道题,这位不知名的门客对萧何说“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萧何大骇,忙问其故。 那门客接着说:“公位到百官之首,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你呢?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再想尽方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试想,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 萧何长叹一声,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门客说:“您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 后来萧何按照那个门客所说的去做了,刘邦在平定黥布的叛乱后,在返回长安的途中,百姓们拦路上书告状,控告相国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价值数千万之多。刘邦回到宫中,相国前来拜见。皇上笑着说:“当相国的竟然侵夺民众的财产,为自己谋利!” 把百姓们的控告信全部交给相国,说道:“你自己去向民众谢罪吧!”相国乘机为百姓们请求说:“长安一带地方狭窄,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白白地抛荒,希望下令让民众进去耕种,禾秸则不许收走,留下来作苑中禽兽的食料。”刘邦大发雷霆,说:“相国你大收商人的财物,却来讨取我的上林苑!”于是就下令把相国交给廷尉拘禁起来,还给他上了刑具。 这题算是解了,后来刘邦很快把萧何给放了,当时的萧何已经六十岁了,而刘邦也很言不由衷的赞赏了萧何其实只是作戏而已,这才是关押萧何的真实原因;经过这么多次动不动就会被抄家的考验,萧何对刘邦更是诚惶诚恐,恭谨有加了。刘邦也照例以礼相待,但萧何从此对国事就只能保持沉默了。 但是在废立太子的事上萧何还是很坚决的;后来刘邦死后,萧何也命不久矣,在死之前还为大汉编整律法等,在丞相继承人上,选择了曹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