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小儿脉和成人有所不同,小儿寸口部位狭小,难分寸关尺;另一方面,小儿临诊时容易惊哭,惊则气散,散则脉乱,难于掌握,因此诊小儿,还须注意辨形色、审苗窍。后世医家有一指总候三部方法,使小儿脉诊更加提高一步。 一指定三部诊法 用左手握小儿手,右手大姆指按儿高骨脉上分三部定息数。对四岁以上的小儿,则以一指向两侧滚转寻三部,以高骨中线为关;七八岁可以挪动拇指诊三部。九至十岁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十四五岁可以按成人三部诊法进行。对三岁以下的小儿,除了脉诊之外,应更注意形色、声音和诊指纹、按胸腹头额等诊法。 小儿脉象主病 小儿五岁以上以一息六至为平脉,八九至为数,四五至为迟。三岁以下,八至为平脉。只诊浮沉、迟数、强弱、缓急,以别阴阳寒热、邪正盛衰,不详求二十八脉。 浮数为阳,沉迟为阴,强弱可测虚实,缓急可测邪正。 数为热属腑,迟为塞属脏;沉滑为食痰,浮滑为风痰;紧主塞,缓主湿;大小不齐为滞。 小儿肾气未充,脉气止于中候,不论脉体素浮素沉,重按多不见;如重按仍见,便与成人的牢实脉同论。 另外还有望小儿指纹法作为一种辅助诊法,以弥补小儿脉诊之不足。现详细介绍如下: 中医望小儿指纹法介绍 望小儿指纹,又称望小儿食指络脉,是观察3岁以内小儿食指掌侧前缘部的浅表络脉形色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小儿指纹诊法始见于唐。王超的《水镜图诀》是由《灵枢。经脉》“诊鱼际络脉法”发展而来。后世医家如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清·陈复正的《幼幼集成》、林之翰的《四诊抉微》、汪宏的《望诊遵经》等,对此法都有详细的论述和发挥,使之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对诊断儿科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望小儿指纹原理及意义 因食指掌侧前缘络脉为寸口脉的分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循次指内廉,出其端),与寸口脉同属手太阴肺经,故望小儿指纹与诊寸口脉意义相同,可以诊察体内的病变。加之3岁以内的小儿寸口脉位短小,切脉时只能“一指定三关”,诊脉时又常哭闹,气血先乱,使脉象失真,从而影响诊脉的准确性。而小儿皮肤较薄嫩,食指络脉易于观察,望指纹较之诊脉更为方便易行,故常以此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弥补小儿脉诊的不足。 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诊察小儿指纹时,可抱小儿面向光亮,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再以右手拇指的侧缘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轻推几次,用力要适中,使络脉显露,便于观察。 正常小儿指纹 小儿食指按指节分为三关: 食指第一节,即掌指横纹至第二节横纹之间,为风关;第二节,即第二节横纹至第三节横纹之间,为气关;第三节,即第三节横纹至指端,为命关。
正常指纹特点: 正常食指指纹在掌侧前缘,纹色浅红,红黄相间,络脉隐隐显露于风关之内,粗细适中。
影响因素: 小儿指纹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幼儿络脉显露而较长;年长儿络脉不显而略短。皮肤薄嫩者,络脉较显而易见;皮肤较厚者,络脉常模糊不显。肥胖儿络脉较深而不显;体瘦儿络脉较浅而易显。天热脉络扩张,指纹增粗变长;天冷脉络收缩,指纹变细缩短。因此,望小儿指纹要排除相关因素的影响。 病理小儿指纹 对小儿病理指纹的观察,应注意其纹位、纹态、纹色、纹形四方面的变化,其要点可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浮沉分表里 指纹浮而显露:为病邪在表,见于外感表证。因外邪袭表,正气抗争,鼓舞气血趋向于表,故指纹浮显。 指纹沉隐不显:为病邪在里,见于内伤里证。因邪气内困,阻滞气血难于外达,故指纹沉隐。
红紫辨寒热 指纹色鲜红,主外感风寒表证,因风寒外袭,邪正相争,气血趋向于表,故指纹浮显易见而纹色偏红。 指纹紫红,主内热证,因热盛血涌,气血壅滞脉络,故纹色紫红。
另外,病理指纹颜色变化还常见青、淡白、紫黑等,其主病分别如下: 指纹色青,主疼痛、惊风,因痛则不通,或肝风内动,脉络郁滞,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故纹色变青紫。指纹淡白,主脾虚、疳积,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无以充养脉络,故纹色淡白。指纹色紫黑,为血络郁闭,多属病危之象,因邪气壅盛,郁闭心脉'或心肺气衰,脉络瘀阻,故见紫黑。《四诊抉微·三关脉纹主病歌》有云:“紫热红伤寒,青惊白是疳,黑时因中恶,黄即困脾端。” 淡滞定虚实 指纹浅淡而纤细者,多属虚证,因气血不足,脉络不充所致。指纹浓滞而增粗者,多属实证,因邪正相争,气血壅滞所致。总而言之,指纹色浅淡者,多属虚证;指纹色深暗者,多属实证。 三关测轻重 根据络脉在食指三关出现的部位,可以测定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指纹显于风关,是邪气人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初起。指纹达于气关,是邪气人经,邪深病重。指纹达于命关,是邪入脏腑,病情严重。指纹直达指端,称“透关射甲”,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望小儿食指指纹,对儿科疾病的诊断虽然有重要作用,但临床运用时,还需要结合 其他诊法和具体病情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2 哲眼看中医 匹夫结志, 固若磐石 采山饮河, 纵情游闲 陶冶情操, 非求禄位 不贪天下, 安然无惧 求医之道, 本心为善 淡泊自在, 医道宗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