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宋诗人赵师秀山水诗

 老刘tdrhg 2017-03-11

                              南宋诗人赵师秀山水诗

 

     赵师秀(1170~1219) 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宁宗庆元元年(1195)任上元主簿,后为筠州推官。晚年宦游,逝于临安。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作家。诗学姚合、贾岛,尊姚、贾为"二妙",作诗尚白描,反对江西派的"资书以为诗"。然而他自己在写诗实践中,对姚、贾诗及与姚、贾风格近似的诗,往往或袭其命意、或套用其句法。如姚合《送宗慎言》"驿路多连水,州城半在云。"赵诗《薛氏瓜庐》则有"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即是一例(《诗人玉屑》卷十九引黄□语)。他比较擅长五律,中间两联描写景物,偶有警句,如《桐柏观》中的"瀑近春风湿,松多晓日青"之类。然而通体完整者不多。

    赵师秀在“永嘉四灵”中排行第四,但以影响而论,他的地位最为突出。这不仅是因为在创作方面“最为佼佼者”(贺裳《载酒园诗话》)“名冠四灵”,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编选《而妙》《众妙》两集,总结了同仁的艺术主张,公开打出宗法晚唐的旗帜,以“姚贾诗法” 相号召,直接影响了一大批江湖诗人,打破了“资书为诗”生硬晦涩的江西诗派横霸南宋末诗坛的局面。刘克庄《悼师秀》诗云:“夺到斯人处,词林亦可悲。世间空有字,天下便无诗。”语虽不无夸张,却反映了在大多数江湖诗人心目中赵师秀作为开启一代诗风的诗界领袖地位。“永嘉四灵”是南宋后期诗坛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为他们的籍贯都是浙江永嘉(今温州),且四人的字或号都有一个“灵”字,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徐玑字灵渊,徐照字灵晖,四人的诗歌风格、生平际遇都有相似之处,因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名为“永嘉四灵”。他们都是中下层文人,有的当过小官,有的终身未仕,本来有满肚子的愤懑不平,因此在诗歌方面,他们明确地把人生遭遇与情趣最为接近的贾岛、姚合作为楷模,以五律为写作的主要载体,苦心雕琢推敲,锤炼字句,以表现一种凄清冷漠的心境和自然淡泊的高逸情怀。

《雁荡宝冠寺》    赵师秀

 

行向石栏立,清寒不可云。流来桥下水,半是洞中云。

欲住逢年尽,因吟过夜分。荡阴当绝顶,一雁未曾闻。

 

    此诗是诗人于年底游雁荡绝顶宝冠寺即景抒怀之作。诗人夜不能寐,于是步出山门,凭栏站立,眺望雁湖,清寒之气扑面而来,心灵的孤寂和凄清难以言说。接着写桥下不舍昼夜消逝的流水,天空飘浮的彩云;以云水的自然意象,寄托诗人心中一种人生飘忽的感慨。这时他想摆脱世事,长寄寺中之想,可是岁暮家人团聚的严峻现实,迫使他只有用吟诗来消释和升华心中的郁闷。孤寂吟诗到深夜,面对着雁荡绝顶的雁湖,一片虚空寂静,连一声雁鸣也没有。从无声无息中隐含着凄凉的慰籍和无奈的落寞

 

《数日》    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诗人描写秋日萧杀衰败的景色,以及作者疏野清奇的意绪。诗人面对着大自然秋景,似乎减轻了病情,突出了衰败秋景中的生机蓬勃,生趣盎然,扫去传统的悲秋情调和凄凉的气氛。前两句写几天来秋风劲吹,诗人卧病在床,初愈后起视庭院,黄叶纷飞,树林间变得稀疏萧索。后两句着意刻画树叶落尽,林木萧疏的新景观。远山忽然呈现出雄姿,白云又遮去它一半。

 

《池上》    赵师秀

朝来行药向秋池,池上秋深病不知。

一树木犀供夜雨,清香移在菊花枝。

 

    诗人写早上采药经过秋池,秋池上充满秋色,因为自己患病无暇顾及。秋天夜雨滋润桂花竞相开花,满园清香飘溢在菊花枝头。

《大慈道》     赵师秀

 

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小寺鸣钟晚,深林透日微

野花春后发,山鸟涧中飞。或有相逢者,多因采药归。

 

    诗人描写的路,在时间上古朴原始。在空间上荒凉寂静,人迹罕至,为什么人们在生活中喜欢大道坦途,在艺术上却独辟幽径荒路呢?因为如此之路避免了现实的重复与喧闹,把人类带回创业之初的原始世界中。山寺鸣钟时间晚了很多,森林里透著微亮的光。人间四月的暮春时节,江南大地的春花已经落尽,但诗人却意外地在高山古寺之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各种野花,鸟儿飞过山涧,打破了山林的寂静。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和对春天的热爱、留恋。路上相遇到的都是采药归来人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