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社会贫富分化的根源

 应大哥的新天地 2017-03-12

孔子和弟子在路过泰山时,遇到身穿孝服的女子在路边啼哭,上前问她何故?女子回答说当地虎患严重,自己的公公、丈夫、儿子皆死于虎口。再问为何不搬出深山,远离猛虎,女子答道,深山虽有猛虎,但没有苛刻的暴政。

这段话说明,天灾固然可怕,而人祸更可怕,其表现就是贫富分化。

贫富分化从表面上看是资源和财富分配不公的结果。换句话说,获得财富的多少与自身工作能力和学历,技术,人脉无任何关系,只与是否拥有社会财富的分配权有关。即使你没高学历,没技术,没显赫的家世和人脉,只要你拥有了这个资源和财富的分配权,你想不富都难。你工作能力再牛,学历再高,也只能说明具备创造财富能力,如果财富分配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获得财富的多与少,取决于分配者的道德水平高下。如果他是严于律己,正直无私,他就会秉公处理,不徇私情,创造者自然毫无怨言;否则,就会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如果碰上后者,创造者就会觉得做得越多,自己的财富不增反少,工作热情也会降低。实际社会上后者有很多,碰得多了,人就会调整自己奋斗方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与分配者拉关系上,而不是发明创造等具体工作上。这是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导致职工工作没积极性,领导决策失误和浪费。除此之外,任何岗位和工作都会沦为摆设,只有欣赏价值而不具备使用和创造价值。这种华而不实的风气和社会环境,还会塑造具有功利目的的关系型人,也会使评判人才能力的眼光和标准会发生问题,具体表现为: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的决定因素并不是个体本身的水平和学识,而是体现在个体以外的其它因素。更看重物质因素,权力因素,关系背景。即是否会搞关系,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会做人,这种所谓的做人是建立在利、权的基础上的做人,而非建立在德的基础上的做人。单位内部所谓的能力和评定标准都是掩人耳目,真正起作用的是人际关系,实质是与领导的关系。难怪人们认为决定发展的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是人际关系不是工作能力。

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的后果就是务虚,拉关系的人会越来越多,务实的越来越少。而社会财富的增长的基础是实业而非关系,人对财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当生产力创造的物质财富,不能满足更多靠关系生存的需求时,这部分人转对社会底层人群的盘剥就会加剧,就会加剧贫富分化,甚至可能会激起民变,影响社会的稳定,爆发社会革命。

追究其本质,贫富分化的根源就是整体道德缺失。表面上看这是低水平生产力与众多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其本质是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失衡与偏离。只有正本才能清源。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消除贫富分化,必须在努力提高生产力同时,大力提升全民族道德。从领导者做起,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从老师做起,从学生做起,从幼儿园的孩子做起。才能彻底消灭社会差别,让大家过上富足的生活,创造一个美满的人间天堂是每一位有良知人的责任,而开启天堂的钥匙就在每个人的手中,是贫是富你自己说了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