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整形 | 上睑成形术不同术式的术后客观结果测量

 昵称33251374 2017-03-12

版权声明:

上睑成形术不同术式的术后客观结果测量

Ki-soo Park, David Dae-Hwan Park. Aesth Plast Surg. 2016

摘 要

背景:亚洲人的上睑成形术指的是重睑塑造、眶周年轻化和功能性视野改善。本文介绍了上睑成形术的术式分类,并探讨其各自术后效果。

方法:1998-2011年期间我院535例上睑成形术病例中,回顾性分析了136例随访良好的患者,并根据术式分为四组。单纯皮肤切除组20例,适用于上睑皮肤冗余患者;皮肤切除加非埋线缝合固定组15例,适用于上睑皮肤冗余和重睑线低患者;皮肤切除加埋线固定组46例,适用于上睑皮肤冗余和单睑患者;上睑成形加同期上睑下垂矫正组55例,适用于老年性或亚临床上睑下垂,要求上睑成形术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48.7岁; 平均随访期为6个月。术前术后数码照片比较患者边缘反射距离1(MRD1)、角膜暴露面积百分比(%ACE)和眉高的变化。

结果:上睑成形术后,整个患者组MRD1从1.92 mm增加到2.84 mm;增加幅度最大组为眼睑成形加同期眼睑下垂校正术组(增幅1.22 mm)。%ACE从62.1%增加到76.6%(14.5%),而眉高从29.4mm下降到26.7mm(下降比率9.2%)。结论:上睑成形术可以改善睑裂。睑裂的客观数值变化有利于术后效果评估。

关键词:睑成形术;美容手术;外科技巧

引 言

眼睑成形术是美容手术中常见术式之一,特别是重睑术,在韩国最为常见。可以说,亚洲人上睑成形术几乎是重睑的同义词,即,塑造明确的上睑皱褶。一些亚洲年轻人做此类手术,目的是希望能消除上睑虚肿、收紧上睑皮肤、扩大睑裂,或者实现睫毛外翻的效果。而对于中老年人,上睑成形术是眶周年轻化的有效手段。通过选择性切除冗余皮肤、肌肉和脂肪,以保留上睑外侧的饱满,重焕青春风采。某些病人,上睑成形术还能改善视野,尤其是外上象限。

本文描述了针对亚洲患者的不同上睑成形术式,通常分为两大类:非切开法和切开法。某些研究将局部/小切口术式归入第三类。还可以再细分为两类:非埋线法和埋线法。不论什么术式,重睑形成取决于皮肤-提上睑肌腱膜或皮肤-睑板间的物理固定和术后纤维化粘连。

非切开术式适用于不希望有切痕且无过多眼眶脂肪的年轻患者。局部小切口则既微创,又能达到去除多余脂肪的目的。尽管这两种手术因其不留疤痕恢复快的特点变得越来越流行,但切开手术的效果确切,术程标准化,在很多情况下仍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冗余皮肤(或)甚至皮肤松垂、脂肪脱垂、上睑下垂、眼睑不对称、上睑疤痕以及修复手术或再次手术病例,或需要更强韧的手术瘢痕粘连形成来维系更明显的重睑效果。

Fernandez将切开手术分为简单法和复杂法。简单法指切除一条皮肤,将切口下缘皮肤与深层组织缝合固定于睑板之上或睑板,无需分离提上睑肌腱膜,从而产生静态皱襞。复杂法则需把提上睑肌腱膜与睑板和Muller肌分离,然后与切缘下皮肤缝合,产生更明显的动态上睑皱襞。该方法后来改良为锚定或内陷式上睑成形,即将游离的提上睑肌腱膜固定到上睑皮肤,眼睑皱襞轮廓分明。

本研究中,作者介绍了亚洲人切开法上睑成形术的不同术式,包括:(1)单纯皮肤切口;(2)皮肤切口加睑板固定;(3)皮肤切口加埋线睑板固定;和(4)上睑成形加同期下垂矫正(图 1)。另外,我们收集和分析各种术式病例的边缘反射距离1(MRD1)、眉高(BH)变化和角膜暴露百分比(%ACE)等数据,以探讨评价功能和美学结果的客观依据。

患者与方法

入组患者

1998年-2015年期间我院开展的上睑成形术病例中,以重睑和眶周年轻化为目标的切开术式共计535例。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手术平均年龄为48.7岁,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6个月。其中,136例随访良好,照片资料完善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并根据不同术式分为四组。

外科技术

操作技巧

术式I:单纯皮肤切开法

1%利多卡因与肾上腺素以1:100,000配比局部麻醉,15号刀片沿术前设计线切开,去除多余皮肤。保留眼轮匝肌(Orbicularis Oculi Muscle,OOM),除非肌肉肥大,眼睑虚肿。单极电凝刀(Colorado Micro Dissection Needle,Stryker Leibinger,Inc.,Kalamazoo,MI)沿切口下缘进行烧灼。预先设计的三处纵向缝合点用7-0尼龙线间断缝合,皮肤切口先单层间断缝合数针,然后用7-0尼龙线连续缝合(图1a)。

术式II:皮肤切除加非埋线法

如术式I步骤,依次设计重睑线,标记皮肤切口,行局部麻醉,切开或切除皮肤。切开眶隔,取出腱膜前脂肪,用组织剪刀完全打开眶隔。组织剪尖端剪去少量眼轮匝肌和睑板前脂肪,暴露上睑板上缘和提上睑肌腱膜远端。使用6-0尼龙线固定。四个固定点在纵向分别对应瞳孔正中,瞳孔内侧缘,外侧缘,以及外侧缘和外眦之间。用小齿镊判断睑板上缘。皮肤-睑板固定时,皮肤切口上缘垂直进针,在睑板上缘下2mm处水平通过睑板,然后自下切口缘垂直出针,打方结4-5次以防线结松脱(图1b)。也可以选择固定皮肤-提肌腱膜。

图 1 上睑成形术式分类。a 术式I:单纯皮肤切除。b 术式II:皮肤切除加非埋线固定。c 术式III:皮肤切除加埋线缝合固定。

术式III:皮肤切除加埋线缝合固定

如上所述,标记重睑线和皮肤切口,局麻,切除皮肤,打开眶隔,保留腱膜前脂肪,显露上睑板。5-0或6-0 PDS线将切口下缘皮肤固定于上睑板或提上睑肌腱膜上,四处固定点同上。皮肤-睑板固定时,自切口下界的皮肌缘进针,水平穿过睑板,结扎缝线4-5次(图1c)。

术式IV:上睑成形加同期下垂矫正

(a)提上睑肌腱膜折叠。

上睑上提功能良好(8-12mm)或尚可(5-7mm)的上睑下垂患者,可行提上睑肌腱膜折叠。双侧下垂时,睑缘位置调整到瞳孔上缘下1-2mm;单侧下垂时,患侧睑缘位置与健侧平齐。暴露睑板上缘和提肌腱膜,确定睑板上缘位置。用缝线穿过提上睑肌腱膜以标记腱膜折叠的预设水平。折叠位点对应瞳孔内外侧缘,5-0 PDS双针缝线的一针从睑板上缘下2mm水平横向走行,出针后再纵向穿过睑板到标记的腱膜折叠水平;另一针也纵向通过睑板至腱膜,与第一针缝合打结。6-0 Vicryl缝线进一步缝合腱膜与睑板以增强折叠效果(图 1d)。使用7-0尼龙线连续缝合皮肤。

(b)提上睑肌前徙或Muller肌和提上睑肌腱膜复合瓣前徙。

行上睑双切口,去除部分OOM和脂肪,暴露上睑板和提肌腱膜。翻转上睑,使用虹膜剪自外向内将结膜面与Muller肌肉横向分离。蚊式钳穿过结膜和Muller肌之间,确定上睑复位正常,将Muller肌和提肌腱膜水平切断。牵拉Muller肌和提肌腱膜复合瓣至预设标记水平,用5-0 PDS缝线将其固定在上睑板前面(图1e)。睁眼确认眼睑水平令人满意,用6-0 Vicryl进一步加强缝合。使用7-0尼龙线连续缝合皮肤。

人体测量和照片分析

使用Nikon D80数字照相机(Nikon Corporation,Tokyo,Japan)标准化镜片保存所有患者术前正面照。患者目视前方,照相机调整至与双眼同一水平,距离1.0m。术后1个月再次收集照片。使用Adobe Photoshop 7.0.1软件(Adobe Inc.,San Jose,CA)和基于Java的图像处理软件(ImageJ 1.40;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分析术前和术后图像。

MRD1测量(边缘反射距离)

打开Adobe Photoshop,经瞳孔中心和上睑缘绘制两条水平线。两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MRD1。由同一观察者对每个患者进行三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图2)。由于数码照片之间存在比率差异,所以统一用角膜直径作校正。因为角膜直径在成年人中基本保持一致,我们以韩国人的平均角膜直径11.45±0.9 mm作为校正参考,用Microsoft Excel 2011计算出真实MRD1,套用公式如下。

图 2 术前和术后MRD1测量。a术前MRD1测量。b术后MRD1测量

角膜暴露面积百分比(%CEA)

在Adobe Photoshop中打开照片,勾画出可见角膜区域,并在同侧眼睛勾画出总角膜区域(图3)。测量角膜面积,取同一患者双眼角膜面积平均值。角膜暴露面积用ImageJ定量,然后套用以下公式计算百分比。

图 3 角膜暴露面积百分比测量。a可见角膜区。b角膜总面积

眉高(BH)

先使用Photoshop在照片上绘制通过两眼内眦的水平线。然后从水平线起,绘制三条分别通过外眦、瞳孔中心和内眦的垂直线,延长至眉上缘,依次对应的是外眉高(H1)、中眉高(H2)和内眉高(H3)(图4)。取H1、H2和H3三者平均值。

图4 术前和术后BH测量。a术前眉高。b术后眉高

统计分析

使用Window版SPSS 14.0统计软件包,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和术后MRD1、%CEA和BH的变化。当基于95%置信水平的p <>

结 果

结果汇总见表1。上睑成形术后患者MRD1整体增加0.92mm(从1.92±0.86mm到2.84±1.13mm)。其中,皮肤切除加非埋线缝合固定组增加幅度最小(0.55mm),从平均2.3mm增加到2.8mm;而同期下垂矫正上睑成形组幅度最大(1.22mm),从1.55mm增加到2.77mm。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

术后%CEA整体从62.1%增加至76.6%(增幅为14.5%)。上睑成形加同期下垂纠正组的%CEA增幅最大,为19.9%(从52.7%至72.5%),而皮肤切除加埋线缝合固定组最小,为10.6%(从72.3%至82.9%) 。具统计学意义(p <>

BH整体从29.4mm下降到26.7mm(下降9.2%)。与外眉高(H1; 9.4%)和内眉高(H3; 7.1%)相比,BH的中眉高(H2; 10.6%)下降幅度最大。其中,同期下垂矫正组眉高下降幅度最大(10.8%),最小时非埋线固定组(7.0%)。具统计学意义(p <>

并发症总结见表2。单纯皮肤切除上睑成形术组的20例患者中,有两例(10%)并发症,分别是矫正不足和重睑不对称。皮肤切除加非埋线缝合固定组15名患者中有一处矫正不足并发症(6.6%)。皮肤切除加埋线固定组的55例患者有4例并发症,两例为矫正不足,另外两例为重睑不对称和异常眼睑外形。接受上睑成形并下垂矫正的55例患者中,发生14例并发症(25%),8例矫正不足,2例不对称,3例矫正过度和1例异常眼睑外形。除了最后一组外,其他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讨 论

眼睛是重要的面部美学结构,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体容貌。既往文献描述了不同种族的眼睑结构形态差异。典型的亚洲眼睛特征有上睑肿胀,重睑线偏低或缺如(单睑),眼睑皮肤松弛,内眦赘皮,睑裂狭窄,这给人以疲劳的印象。相比之下,睑裂更宽、重睑明显的个体在文化上被认为是更加友好和机敏。这驱动了人们做重睑手术的愿望。一般来说,为了追求美学和年轻化,上睑成形术的手术目标包括恢复容积、塑造或加宽重睑效果,以及眼轮廓明晰。

之前有学者将上睑成形术分为简易法和锚定(复杂)法两种。我们提出了切开法上睑成形术的术式分类。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单纯皮肤切除,适用于重睑明显但有多余皮肤的患者;第二种类型,皮肤切除加睑板固定,适用于重睑线偏窄和冗余皮肤的患者;第三种类型,皮肤切除加睑板埋线固定,适用于具有冗余皮肤且单睑的患者;第四种类型,同期上睑下垂矫正眼睑成形术,适用于老年退行性或亚临床上睑下垂,有上睑成形需求的患者。

术前设计冗余皮肤区域,术中予以切除。皮肤冗余是眶周老化的突出特征之一。去除冗余皮肤是构建上睑年轻化的基石。重睑间距保持2-3mm,既能让皮面光滑,女性患者也有化妆空间,同时还避免了术后睑裂闭合不全或角膜暴露的并发症。通常,切除鼻侧半的皮肤时应比颞侧保守些。除了方便分离皮下各组织层之外,皮肤切除还有产生更明显重睑线的优点。皮肤切口适用与所有患者,对于那些可以通过非切开法上睑成形的年轻患者,做皮肤切除也有利于重睑形成更持久。

近年来上睑成形术强调容积恢复和保留的概念。如之前文献中所主张的,上睑冗余皮肤的去除趋向保守,以保留容积预防不自然和类雕刻的外观。在决定切除眼轮匝肌和腱膜前脂肪时,原则相同。尽可能保留大部分的肌肉和脂肪,除非术前观察存在上睑肿胀或脂肪脱垂的情况。非固定皮肤切除术式,皮肤因眼轮匝肌上抬而升高,可保留肌肉和脂肪。皮肤-睑板或皮肤-腱膜固定术式时,只需切除上覆的少许肌肉,暴露睑板便于缝合固定即可。由于切除肌肉有可能导致提上睑肌腱膜断裂,术后上睑下垂,因此需要将上睑板或提肌腱膜加以缝合固定,而这也是确保重睑效果的必要手段。我们的经验表明,容积保留的美学效果要优于上睑成形术时的组织切除,尽管尚未做深入的量化研究。

精确的人体测量分析,既有助于设定美学目标以实现一致的手术效果,又能对功能和美学结果作客观评价,以及对各种术式疗效做比较。通常的做法是,用分度标尺测量眼睑和眉毛,比如测量MRD1、边缘角膜距离(MLD)和睑裂垂直高度(VPH),这会带来较大的观察偏倚误差,术前术后的变化也无法精确定量。因为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一维数据,不能代表三维的眼球表面。测量的结果可能在有经验的和没经验的外科医生之间是不同的。这种不同还会使患者感到紧张。因此,本文测量了二维数据——角膜曝露区百分比,技术手段也很简单,Adobe Photoshop软件加上ImageJ软件就能实现。这似乎是一个更方便和准确的眼睑测量方法。

结 论

这项研究证明,伴有或不伴有上睑矫正的上睑成形术可改善睑裂,尤其是睑裂宽度变化。虽然眼睑成形加埋线或非埋线固定缝合术式能带来主观上令人满意的眼睑变化,但实际测量结果与单纯皮肤切除术式无显著差异。术前和术后睑裂数值上的客观变化将有助于手术结果评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