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您梳理曹雪芹家那些事(四) 清晰的清代家族史之曹家的鼎盛(中)

 荟文苑 2017-03-12

/回风舞雪李子硕

曹寅一生得康熙帝青睐,康熙给予了他绝对的信任、充分的关心,以及如家人一样的维护和卫护。宠极一生的曹寅,造就了曹家的繁荣和鼎盛。

康熙时期,实行了密折制度 ,曹寅和妻兄李煦是最早用密折奏事的人。

起初密奏的主要是雨水、庄稼、收成、物价等方面的情况,后来则把重点放在江南官民舆论和地方动静方面。

康熙一再指示曹寅“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已后有闻地方细小之事,必具密折来奏密摺不可令人写“凡奏摺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

曹寅如情报官员、政治密探充当了皇帝在江南的耳目。

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初六(公元1709年),两江总督噶礼参奏曹寅,说曹寅和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三百万两,请求公开弹劾他。康熙不相信这一数字,不予批准但同时也不相信曹寅自己承认的亏欠三十二万两的说法。康熙认为“其缺180万两是真”。

康熙特于四十九1710年二十二日批示提醒:风闻库帑亏空者甚多,却不知尔等作何法补完?留心,留心,留心,留心,留心!

同年九月初二日朱批谆谆告诫曹寅“两淮情弊多端,亏空甚多,必要设法补完,任内无事方好,不可疏忽。千万小心,小心,小心,小心!”十天两个提醒,五个“留心”,四个“小心”,任谁也能看出康熙对曹寅的庇护之心!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曹寅病重,李煦向康熙上奏曹寅病情请皇帝赐圣药”,康熙帝对曹寅的病情非常重视,立即批复:

你奏得很好,今欲赐治疟疾的药,恐迟延,所以赐驿马星夜赶去。但疟疾若未转泄痢,还无妨,若转了病,此药用不得。

下面,康熙还写了满文,是金鸡纳即现在专治疟疾的奎宁霜的满文译音,并非常仔细地加以说明:

专治疟疾,用二钱末,酒调服。若轻了些再吃一服,必要住的。住后或一钱或八分,连吃二服,可以出根。若不是疟疾,此药用不得。需要认真,万嘱万嘱万嘱!

特派驿马飞驰”,日到扬州实际送了二十四曹寅已于十七天前的七月二十三日病逝

历朝历代,有哪个皇帝对臣子关心到这种地步呢?没有。康熙对别的属下,也没这么关心过!

曹寅生前,出现了巨额亏空。笔者认为,这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承办康熙四次南巡,花费巨大。

二是由于为康熙建造“西花园”。西花园名义是曹寅的私人花园,其实是个公园,太子胤礽奉康熙皇帝之命,自畅春园无逸斋迁居于此后成为老百姓活动游玩的场所,惠及普通百姓。该花园工程用款,经内务府核算,总造价达十九万四千四百八十三多白银,而曹寅每年的薪俸只有105两。

三是由于为清政府笼络南方士子花费也不在少数。比如江南名士冒辟疆,冒辟疆除在老家如皋有一座“孤馆”水绘园外,在洞庭东山还有一处别墅叫梅花别墅,有消息称,冒辟疆的别墅一切花费由皇家供给,经办人就是曹寅,而这一切的花费,并非皇家承当,全由曹寅负担。不过这种事是不能往台面上放的。

四是官场中的打点送礼。比如太子呀、五爷八爷呀、九爷十四爷呀、十三爷呀这些个王爷以及权贵。

五是由于皇室之人的不自检点,伸手讨要。比如太子胤礽。胤礽生活糜费在太子被废之前的短短几年,太子的奶公凌普,就从曹寅家和李家取走千~千两银子。其中有一次,一次性就从曹家要走两万。

六当然也由于曹寅自己及家人生活奢侈。

曹寅去世前,因历年盐政亏欠钱粮23万两,江宁织造亏欠9万两,共32万两的亏空。

曹寅死后,李煦曾申请:“代管盐差一年,将该欠钱粮补完,使之逐项清楚,”康熙朱批:曹寅於尔同事一体,此所奏甚是。惟恐日久尔若变了,只为自己,即犬马不如矣”,康熙深恐李煦反悔,特提早给予预防。

康熙五十二十一月,李煦代管盐差一年得银五十八千两,除解补江宁织造衙门亏欠完讫等外,尚两,俱交由的江宁织造、曹寅的儿子曹收受。

不想康熙五十四年(1715),又查出曹寅生前亏空织造库银三十七万三千两。康熙只好再做安排,让两淮盐政李陈常和李煦代为补还。到康熙五十六年,才总算把这笔亏空

康熙不仅为曹寅减免部分亏空,还让他人代其完迄亏空,此中虽不免自知曹寅的亏空,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自己及家人造成的而心有愧疚,他说“曹寅、李煦用银之处甚多,朕知其中情由。”更主要的,莫过于对曹寅有深厚的兄弟情和君臣义,对曹寅有绝对的信任和卫护。这种感情,千古不遇。

所以,在曹寅去世后,立命曹寅的儿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康熙五十一年,曹颙才是个二十岁的毛头小伙。

哪成想,不上三年,曹颙病死在了北京。留下了两代遗孀。

康熙亲自主持,把曹寅的侄子曹頫过继曹寅,接任江宁织造,以养两代遗孀,曹頫多大呢?

这一年,曹頫十八岁,是虚岁十八,最多相当于现在的高三学生

笔者认为,康熙是把曹寅当作自己的兄弟,把曹家,当作自己一家人的。

曹寅,是康熙的家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