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趿拉板儿(专辑)

 老北京的记忆 2017-03-13

目录

(1)记忆中的趿拉板儿--  李爽

(2)趿拉板儿 姚意克

(3)点点滴滴澡堂子-- 姚意克





(1)记忆中的趿拉板儿

记忆中的趿拉板儿

所谓的“趿拉板儿”,是四五十年前人们对拖鞋的俗称。六十年代初,那时好像没有拖鞋。人们偶然着急,来不及穿好鞋子,趿拉着鞋走上几步也是常有的现象。小孩子趿拉着鞋的现象就更多了,当年我穿的鞋子都是自家手工做的布底鞋,由于常常趿拉着鞋,结果把好好的一双新鞋后跟的鞋帮踩“塌了”,母亲常常因此埋怨我不知道珍惜新鞋!说得我非常汗颜。

坏凉鞋改制的趿拉板儿 母亲看我“踩塌”的鞋帮毛病屡教不改,后来就想办法给我改制了一双趿拉板儿。那是一双被我穿坏了的塑料凉鞋,那时的塑料凉鞋质量不错,塑料鞋底中间有一层厚厚的、宣软海绵。如果就此把一双半旧的塑料鞋扔掉的话实在有些可惜。母亲就把鞋后面的鞋帮和塑料带剪掉,于是,一双废物利用的趿拉板儿就改制成功了。自从有了这双塑料趿拉板儿后,我就再也没有犯过“踩塌”鞋帮的毛病。

一次大雨过后,我趿拉着这双塑料趿拉板儿与好多小伙伴们在家门口的水沟子里玩淌水。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没有游戏机、也没有玩具,特别是下雨天,外面道路泥泞,什么游戏也无法玩耍,淌水就成了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孩子们的一双小脚丫,在温暖的雨水里行走,只感觉雨水的水温温暖的、柔柔的,有一种难以形容的舒服感。我们尽兴地淌在水里打水仗玩,你追我跑高兴得不得了......结果,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塑料趿拉板儿被我跑丢了一只,急得我哭了起来。大家都急忙帮我四处寻找,最后也没找着,我只好一脸地沮丧、一瘸一拐地跛着脚回家。

玉米叶编的趿拉板儿 日常生活中若是没有了趿拉板儿,总是觉得很不方便。能不能用其它废旧物再做一双趿拉板儿呢?没事的时候我五突发奇想,能不能用玉米皮子(苞米棒子的外皮),尝试一下?于是,我找了两个小伙伴帮忙。

我们先是把玉米皮子撕成了细条,然后一根续着一根地搓成长长的小辫子状,再将小辫子卷成鞋底形,最后用针线缝起来便成了鞋底。鞋面也是用玉米皮子编成小辫子状的三道横杠,再缝在鞋底上。于是,一双利用玉米皮子编成的趿拉板儿就做成了。还别说,这种用玉米皮子编成的趿拉板儿,颇有些手工工艺品得“范儿”。我们几个小伙伴都特别喜欢,母亲和周围的邻居看了也都连连夸我的创意新颖。对自己创作的成果,我自然是心满意足、洋洋得意了。

就在我们几个小孩子穿着自己亲手编的玉米叶趿拉板儿,得意洋洋地在院子里蹦蹦跳跳玩得高兴的时候,突然听见小伙伴淑云“妈呀!”的一声喊叫,我们几个赶紧凑了过去。原来,她不小心踩到了玻璃碴子,扎坏了脚还流出了许多的血。淑云看见流血吓得哭了起来,我和小伙伴们也都吓蒙了。妈妈见状急忙给她的伤口处敷上了消炎粉后包扎上,并使劲地按住伤口,终于止住了流血。淑云不再哭泣了,我却深知自己惹祸了。我吸取了这次教训,这种好看不实用的鞋只能在屋里玩,不能穿着它到外面肆意跑动,更不能在雨水里淌水玩。

木质的趿拉板儿 那时候的公共浴池设施非常简陋,浴池里面的公共拖鞋都是木质的趿拉板儿。邻居家王哥就有一双类似的木质趿拉板儿,不过那是他自己做的。趿拉板儿是一块长方形的木块,在木块儿前面一寸处,钉了两指宽的一条黑色的皮子,走起路来咯噔咯噔地响。我很羡慕王哥的这双趿拉板儿,晚上,我央求妈妈也求人给我做一双。妈妈看我那“求鞋若渴”的眼神儿,第二天求一位木匠师傅给我做了一双。与王哥的趿拉板儿不同的是,我的木质底板不是棱角分明的长方形,而是与脚型吻合的鞋底的形状,平整且光滑。鞋面钉的是一块浅黄色的皮子,真的是漂亮极了,简直是趿拉板儿中的精品。我赞叹木匠师傅的手艺真好,迫不及待地穿上这双趿拉板儿到外面“显摆”,邻居们都夸我的趿拉板儿漂亮。我的自我感觉也特别好,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即使我的汗脚穿着它也没了汗臭味。如果让我评价这双趿拉板儿的话,那就是两个字“凉快”!这双趿拉板儿一直陪伴了我好多年。

毛线编的趿拉板儿 后来,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各式各样色彩艳丽、质地柔软的海绵拖鞋替代了陈旧落伍的趿拉板儿。但是,最令我难忘的是,离休之后的母亲还想着亲手为我做了一双拖鞋。那是一双用毛线编织制作的棉拖鞋,鞋面儿是红色的纯毛线,鞋里儿是厚厚的绒衬,鞋底也是厚厚的海绵。那时,已经耄耋之年的母亲,双眼已不再明亮(患上老年白内障),身姿已不再挺拔(终日伏案工作的母亲已驼背)。母亲说:“我老了,眼睛不如从前了,身体更是一天不如一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走了’.....,你这一双汗脚最怕的是脚底着凉,我给你做一双加厚的棉拖鞋,也是为你留下个念想......”写到这里,我的鼻子一酸,泪水无声地流过面颊。想起母亲的这双拖鞋饱含了对我的爱,该是多么的情深意切啊!

如今,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拖鞋琳琅满目,我也紧跟时尚几次更换拖鞋。但是,唯有母亲亲手做的这双拖鞋我至今舍不得扔掉,还精心巴耶地收藏起来,为的是睹物思人。每当看到这双拖鞋我就会想起母亲,仿佛母亲又回到我的身边,喋喋不休地嘱咐我:“脚底不要着凉,注意足部保暖......”

不管是趿拉板儿也好、拖鞋也好,它的更新换代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也让人们从中体会到了如今的生活已经一天比一天幸福起来。从趿拉板儿想起母亲为我做的那双棉拖鞋,也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2)趿拉板儿 姚意克

:《为您服务报》的摄影记者陈晓根邀请我去洗澡,听起来有点暧昧。晓根说你可别以为浴池都是藏污纳垢,沐浴也是文化。接着他告诉我《为您服务报》由他主持开办了一块沐浴版,想请我写点老北京澡堂子的回忆文章。这可让我犯了难,因为以前洗澡只是作为消费者,对这行根本没有研究,甚至有些规矩、术语都不知道怎么讲。而晓根说他想要的就是外行人回忆老澡堂子的那点事,每篇三五百字,只重细节。。以后他又不断短信催促,我只好搜肠刮肚,凭着零星记忆以《趿拉板儿》开篇仓促落笔。                                      


到公共沐浴场所洗澡,必须换上由店家提供的拖鞋。但在老北京的澡堂子,甚至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浴池的拖鞋还都是木头制作的,北京人叫“趿拉板儿(也称''呱嗒板儿’)”。
  那时候,比较讲究的趿拉板儿,是先按脚形曲线裁出木板,再以硬帆布条做袢钉于板上。趿拉板儿不分左右,形状一致。而一些不太讲究的浴池,也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往往直接用两块长方形的木板就充当趿拉板儿,趿拉板儿上箍脚的袢也以旧车轮外胎裁成的胶条代替,显得粗糙了许多。
  从美观与舒适度来看,趿拉板儿与现在洗浴中心的塑料泡沫拖鞋等当然不可相比,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趿拉板儿在低成本、实用性,以及特有的文化标志上,也给北京沐浴业的发展打下了难忘的印记。
  那时候,北京的浴池一般都是水泥地面,而木板的粗糙度在防滑效果上无疑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趿拉板儿材质低廉、耐用,制作技能简单,即使维修起来也比较方便。而更重要的是,趿拉板儿由于不起眼,店家也就不用担心它的丢失。
  趿拉板儿行走起来特有的节奏之声,是它另有得名“呱嗒板儿”的来由。而那时候,澡堂子里的“呱嗒”之声,也是老北京的别一种风情,至今仍被一些老北京人津津乐道。记得那时候我就听大人们说,趿拉板儿在日本叫“木屐”,是民族节日时带有礼仪特色的穿着。但在中国,这不过是澡堂子里才能穿的拖鞋。


(3)点点滴滴澡堂子

小时候一般的家庭都不具备洗澡的设施,要洗澡就要到街上的公共浴池,北京人又叫澡堂子。

    那时候的澡堂子除了清华池等名店,基本都不是很大,也不像现在的洗浴中心那样豪华。记得我常去的澡堂子,如西四丁字街口的西四浴池,只有温、热池子以及数十个喷头和几十张铺位,真正是为平民大众服务的沐浴场所。现在回忆起来,有些点点滴滴的印象,还保留着那个时代的历史痕迹。

    喊堂声声

    老北京饭馆、茶馆的“喊堂”,是一种京味儿的特色民俗,其实老北京的浴池里同样很讲究喊堂。

    那时候顾客进浴池洗澡,先要在门口的账房买号牌。号牌大都是一分为二的对牌,一块交给浴池门口站堂的伙计,挂在墙上的铺位及服务项目的登记板上,有多少顾客在铺位落座、准备享受哪种服务,都一目了然。

    浴池的服务项目包括盆塘、池塘、搓澡、修脚、理发等。顾客交上号牌,门口站堂的伙计就会随口喊道:“两位,搓澡一位,修脚一位。”声音脆亮,满堂皆闻。这时领位的伙计也会应声喊道:“来了您哪!二位,里面请。”浴池里铺位错落,被分成许多区域,这您也不用犯愁,在每一个区域的岔巷口,保准会有另一位伙计接口喊道:“二位,这边请。”循着接力般的喊声,很快就来到了您自己的铺位前。

    落座之后,伙计收走您的另一半号牌,您就踏踏实实洗澡去吧。等到您排队的其他服务项目到了号,就会有伙计在浴池里喊道:“5号,搓澡。”这时候搓澡的师傅就已经在候着您了。

    洗完澡要离去,负责您铺位服务的伙计一边收拾铺位,一边就会大声喊道:“二位,送客。”就如同进来时一样,您每经过一位伙计身边,都会有伙计应声喊道:“二位慢走。”直到浴池门口,站堂的伙计为您打开门并道一声:“欢迎您再来!”喊堂声声,透着格外的亲切与热情。

    趿拉板儿

    到公共沐浴场所洗澡,必须换上由店家提供的拖鞋。而那时候北京澡堂子里的拖鞋,大都是木头制作的,北京人也叫“趿拉板儿”或“呱嗒板儿”。

    澡堂里比较讲究的趿拉板儿,是先按脚形曲线裁出木板,再以硬帆布条做袢钉于板上。趿拉板儿不分左右,形状一致。一些不太讲究的浴池,也可能是为了节省成本,往往直接用两块长方形的木板就充当趿拉板儿,趿拉板儿上箍脚的袢也以旧车轮外胎裁成的胶条代替。

    那时候,北京的浴池一般都是水泥地面,而木板的粗糙在防滑上无疑有一定的优势。另外,趿拉板儿材质低廉、耐用,制作简单,即使维修起来也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趿拉板儿由于不起眼,店家也就不用担心丢失。而趿拉板儿行走起来特有的节奏之声,是它另有得名“呱嗒板儿”的来由。

    肥皂头儿

    如今走进任何一家洗浴中心,洗浴用品都是应有尽有——沐身的有浴液、香皂,洗头的专有洗发、护发香波,都洗干净了还有护肤用品伺候。但在过去的老澡堂子里,这些时尚的玩艺儿别说见过,听都没听说过。

    那时候的北京老澡堂子,最常用的洗浴用品就是肥皂,如果能见到有谁在使用香皂,那也一准儿是人家自己带来的,而且绝对是讲究人。

    老澡堂子用的肥皂,现在市场上都很难见到了。那时候的肥皂论条卖,每条约15厘米长,中间有分割线,其碱性很大,利于洗尘祛油。可您别以为店家会把整条的肥皂摆在浴室里,供客人敞开用。一般的澡堂子都是先将整条的肥皂一分两半,能给客人用半块肥皂的就算大方的,更多的澡堂子则是将半块肥皂再切开一半,等于一条肥皂的四分之一,顾客攥在手里如同一个肥皂头儿。其实也没别的,因为肥皂都是凭票的,限量供应,当然要省着用。

    那时的澡堂子还有一景,就是把肥皂花插着叠晾在柜台上,目的是将其风干。因为新鲜的肥皂质地较软,用起来更显浪费。而风干后的肥皂硬度加大,自然消耗也会慢一点。

    洗澡票

    洗澡票是一种相当于代金券的票证,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曾很盛行。那时候一般的家庭都没有条件配置洗浴设施,洗澡主要依靠公共浴池,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也有自己的浴室,供本单位的职工使用。

    洗澡票的推广使用,与国家实行职工洗理费的福利制度有很大关系。很多企事业单位为了保证职工定期洗澡,将洗理费换算成洗澡票发给个人。记得那时北京的洗澡票,都是由服务行业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的,可以在全市任何公共浴池通用。洗澡票印有面值,既可以洗澡,也可以折算成币值用来理发。当时洗一次澡的费用是0.26元,每张洗澡票的面值也是如此。现在这样的洗澡票,也像计划经济时期的其他票证一样,成为了一种收藏品。

    头过水

    过去的老澡堂子,池塘里的水每天都要更新。因为那时条件落后,池中的水只能一次性使用,不像现在的洗浴中心多采用流动性的循环水。

    老澡堂子更换池水都是在打烊以后,伙计们先要把池水放干,然后穿着胶靴用棕刷把池底和四壁清刷干净,再放上清水,待第二天开门前将池水按照不同池塘的温度进行加热,就可以迎接客人了。所以,那时澡堂子都书有一副对联:“金鸡未唱池先热,旭日初临客早来”,表现澡堂职工辛辛苦苦,天不亮就开始烧水忙碌,准备迎接远来的客人。新换的池水清澈干净,客人们都愿意抢着来洗,所以也叫“头过水”。

    池塘里的水洗到几过后,水面开始漂浮着一层油渍,这时就会有伙计拿着长竿先把油渍赶到池边,然后用家什将油渍撇出,同时再用水管不时将地面冲洗干净,这样的清理每天都要不断地重复。为了杀菌,池中往往还要加入适量的漂白粉,所以那时候澡堂中漂白粉的味道也很浓。

    要洗上“头过水”,您就得赶个大早,这对上班上学的人来说就不易了,所以那时候澡堂子一开门,赶早来的多是老年人或是有闲工夫的泡澡常客。而一到星期日,一大早澡堂子门口就有人排着队洗澡,也成了当时的一景。

    溜嗓子

    有些老北京人泡澡堂子,不仅仅是为了打理一下个人卫生,甚至还将其当做是一种消遣。一边泡着澡,一边还情不自禁地溜起嗓子,那份潇洒自在,目空无人的惬意,让不习惯的人有时还真能吓一跳。

    北京的浴室建筑大都宽阔高大,空间高阔有利于空气的流通,这样一来对声音也就有了一种共鸣的效果,在池塘里大声说话都能听到回声。喜欢泡澡的人,水温越烫越会感到舒坦,而随着热气蒸腾,整个浴室里朦胧弥漫,这时一句“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凭阴阳如翻掌保定乾坤”,那一定是哪位泡澡的北京爷犯了戏瘾。喜欢歌唱的也不闲着,一曲《北京颂歌》也会唱得荡气回肠。当然,也有不歌不戏的,就为了泡澡泡到忘情时,运足丹田之气,干吼两声。对所有这些冷不丁发出的动静,一般常泡澡的人都会习以为常,而被吓了一跳的,过后往往也只是会心地一笑。

    在澡堂子里溜嗓子其实也是有说头的——人在热水里浸泡血液流通加快,筋骨放松,放声吼上几嗓子,既释放出胸中的浊气,又愉悦了心情,也算是一种心理减压吧。

北京晚报 2007年11月2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