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中话

 胖墩她姐 2017-03-14

汉中话为什么会呈现出上述的复杂多样呢? 是否说过“湖广填四川”、“湖北麻城孝感乡”?。。。

汉中也是“填来的”!

对于这段历史,大部分本土汉中人都不知晓,或许只是偶尔从老人家哪里听到过“湖北麻城孝感乡”之类言谈,但都是少之甚少。

其实在学术界很多学者都早已对汉中或陕南(汉水上游地区)地方史开展大量而丰富研究。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 委员会主任)著有专著《中国移民史》,其中有专门一节讲述陕南地区移民情况。

孙达人(中国乡村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导)的文章《川楚豫皖流民与陕南经济的盛衰》专门研究。张维佳(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导,科研处处长,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也有研究过陕南地方文化。

。。。

在众多学者中安康籍学者陈良学50万字的《湖广移民于陕南开发》可以说是系统、全面、详细介绍了陕南地区人文地理、人口经济发展。 当然,《汉中府志》以及各县县志中都有记载,只不过没人看罢了。

从这些史料研究中,我们发现:汉中明清以来(在往上就不说了,太远,不是现在汉中话形成的基础),汉中大的移民有两次。第一次由于元末战乱导致汉中当时地广人稀,甚为荒凉,于明朝成化年间官方安置大量“荆襄流民”(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还有印象没?),而这些“流民”主要来自流窜于湖北安徽一代,另外还有河南、山东等地的“流民。第二次大的移民发生在清朝嘉庆、道光年前后共近100年的时间里,稍晚于“湖广填四川”(发生在康熙道乾隆年间),因此学界认为这也是“湖广填四川”的继续。这一次也是由于明末的战乱导致汉中人口锐减,湖北湖南等地人口密集,于是自发地举家举族向汉水中上游迁移,这一举动先为官方禁止后来又由官方组织。而此时的四川由于多年的“湖广填四川”人口迅速膨胀,于是一些人又开始向四川周边地区迁移,南向贵州、云南,北向陕西。于是这次移民主要来自湖北中部的江汉平原、鄂东南地区、湖南中北部地区,还有大量四川人。而之后。四川人(川北)仍然陆陆续续地汉中迁移,直到清末民初。

“荆襄流民”来之较早,多选择居住在沿河平川适于耕种的地区,较之后来的“湖广移民”称之为“老民”。后来的“湖广移民”来时,“老民”为主,自己为客,多向区丘陵迁移。开山垦荒居住。移民迁移不仅仅是人,他们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本土风俗语言、生活习惯文化观念等等。各个地方的人又要生活在一起,又必须得进行交流,,所以,正是由于这两次大移民带来的文化的先后叠加、碰撞、融合,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得多样丰富汉中地方文化。

同时,古来汉中一直是“南屏巴蜀,北控关中,东达荆襄,西连秦陇”的交通要道和南北物资的集散地,东西南北的人流交往进一步增加了汉中文化的多样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