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级人类生活: 工业化前人类缺吃少用,物质不足是主要矛盾。 第二级人类生活: 工业化后,人类快速满足了物质需求。物质过剩,升级失去方向是主要矛盾。 第三级人类生活: 物质后升入精神与爱,社群协作共享的田园生活。
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写出了桃花源,一百年前霍华德写出了田园城市,东方和西方的贤者都描述了人类心中的田园生活。
从物的设计、艺术设计、空间设计,走向生活系统设计、走向共享田园生活设计。
世界从人心中生出,人心变世界变!
一.田园生活是什么 二.田园生活的历史启迪 三.田园生活的理论原点 四.向田园生活方式升级 五.共享田园生活的设计 六.共享田园生活设计案例
一.田园生活是什么
田园生活是城市人物已满足后的升级生活!是我的田园生活,社群协作共享的田园生活。是社会、生态、经济、生活、空间五维和谐的生活空间。发生在城市中,溢出到乡村、荒野、全球。
二.田园生活的历史启迪
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写出了桃花源,一百年前霍华德写出了田园城市,东方和西方的贤者都描述了人类心中的田园生活。
三.田园生活的理论原点
1.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自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属人与物的关系,是低级发展阶段;爱和归属、自尊需求属人与人和人与自然,自我实现属人与创造,是高级发展阶段。
2.马斯洛需求论的田园生活设计结构
人与物质的关系、人与社群的关系、人与田园的关系、人与创造的关系。 一群人在田园中的协作共享田园生活。
四.向田园生活方式升级
(一)量变到质变引发升级
工业化前七千年人类始终缺吃少用,十二个文明灭亡,整体始终处于物质不足的主要矛盾中。 工业化兴起,仅三百多年的时间,快速城市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人类快速满足了物质需求。 围绕衣服、农业、房子、汽车、公园~生成一套物化生活方式,是所有社会问题的根源,并造成地球超载!全球生态足迹己达到1.8个地球,2030年达到3个地球。 物已满足并为物所累,人会主动寻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阶段跃升,开启从生产转向生活的转型。 人们从追求物质,转向追求精神与爱的田园生活。开始在城市中探索构建田园社区,在城市外探索建生态村、田园小镇。
(二)升级带来社会九大根本性改变:
1.从技术经济平面二维,到技术经济、社会、生态、创造的立体多维。 2.从物很多,独享的高碳生活。变成物很少,共享的低碳生活。把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放在地球资源的门槛下。 3.过去政府、商业、社会、人是竞争零和的关系,现在社会、人、商业、政府是共生合力的超级公益关系。 4.从家庭网络虚拟连接的原子化竞争独享社会,向家庭组成的社群、家庭面对面的协作共享生活构成的团粒有机社会转变。 5.从原子社会通过网络联接的片断的初级共享经济,走向社群面对面脱网络联接的持续的系统生活方式共享经济。 6.从城市中的固定生活,走向城市、乡村、荒野、全球的移动生活。 7.从生产主导转向生活主导。 8.从片断式物质生活方式向系统田园生活方式。 9.从金融资本驱动,到社会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三资本驱动。 五.田园生活的设计结构 (一)中国田园生活的基础限制 1.中国中产无园艺传承 过去有皇家、士大夫的园林,是专业人士支持的生活。建国后都上了生产线;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中产阶层,是看着父母上班、政治学习而不是收拾花园条件下长大,无园艺传承,十之九八连一棵花也种不出,更不要说造一个花园或田园。 2.中产生活中动手能力很差 在中国的虚拟知识教育,形成工具化人的中产阶层,他们生活中动手能力很差。 3.中国以权力展开生活,形成的粗鄙生活形态,缺乏美好、舒适、优雅的生活文化。
(二)社群的田园生活是价值核心
同频社群、协作生活、共享空间、参与生态、规范自治的生活空间,让人发挥生命能动,社群一起演出生命精彩的田园生活,是田园生活设计的价值核心。
(三)田园生活升级的张力结构
张力结构:有A、AB、B。是A-B的方向演进,是从旧A到新B,过程是A9-B1、A8-B2……A1-B9,结构是A、A+-B+、B的组合。开始会出现少量纯B,过程中始终含有B,最终转为B为主。 1.人-人 客体-主体;个体-社群;独享-共享;专业-协作;他治-自治;生产-生活;使用-连接。 A.客体-主体 过去消费者被动接受一套生活,是生活的客体。现在我的生活我做主,我要建构起一套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体。 B.个体-社群 个体通过商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组织生活。社群在社会商业系统帮助下,一起协作共享生活,社会商业系统也会提供产品和服务。 C.独享-共享 个体单独拥有产权和物权,社群更多地共建共享产权和物权。共享空间、物品、时间、技能、人。 D.专业-协作 服务有专业公司和专业人员提供收费服务,转向社区成员相互提供非收费服务。 E.他治-自治 规范、治理结构、人员由他人决定,到社群决定。 F.生产-生活 生产是人谋生手段,是人生的必须的过程与角色。到生产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生产,生产由机器人完成。 G.使用-连接 房子、道路、物品是给人用,到保持使用的价值同时,更多地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媒介。
2.人-环境 服务-帮助;私密-公共;单体-系统;固定-移动;物-社会;水泥-田园; A.服务-帮助 服务是服务者是主体,提供一套设定服务,消费者接受服务。 帮助是服务。帮助,帮得起、帮到底。帮助是提供一套服务实现的条件,启动消费者自我或相互服务,启动后退出,需要再次启动时再介入,再退出,一直陪伴到消费者成为生活主体。 B.私密-公共 主要价值是在室内私密空间中实现,到田园生活主要价值在室外、在公共空间中实现。 C.单体-系统 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单体,从汽车到电车、从化肥到有机等。同时构建起一群熟人、食物链、田园、空间、交通、经济、自治……一套生活系统。 D.固定-移动 过去生活在一个小区,到社群在城市、乡村、山野、全球中建构的共享社区移动生活。 E.物-社会 好房子、好车、好家居、好衣服……好东西构建起好生活。到社区的好社群、好社群聚合为好社会。 F.水泥-田园 钢铁、玻璃、水泥建起房子,配点公共景观。房在田中央,楼是花果山,我的田园生活,乡野中有社区的田园。
(四)田园生活设计的三个准则
自由、自然、美好。 1.自由,想即成。人在田园生活的舞台上,感受到选择、参与、主体的自由,感受到上升、仃滞、达到顶峰的自由。感受到与人、与自然、与自我和谐的自由。 2.自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过程、自然的场景。 3.美好,自然是美的,生活是美的。
(五)田园生活空间及尺度
房在田中央是田园生活的第一感。 1.城市中主要是立体布局,楼在田园外皮中,屋顶、墙壁、阳台、露台、庭园。从一栋楼、一片楼到一个城。旧改,新建。 2.乡野主要是平面布局,从田园小镇、田园社区、田园营地。 围绕乡村有入、伴、嵌三种空间结构。入,就是进村,改几间房到改整个村。 伴,就是在村旁建新的田园社区。 嵌,就是田园小镇。田园小镇周围伴村,田园小镇内嵌村。
(六)田园生活的舞台
好食材、好田园、好循环、好社群、好社区构成田园生活的舞台。美好田园生活舞台吸引核心人群来定居,社群的美好生活吸引人来观看、体验、学习、旅居、定居。 1.好食材 好环境、好方法、好的人、好经济、好参与,才有好食材。从大田到阳台,从手机端到大田中机器人农场,动手参与方是好食材。 2.好田园 房在田中央。从阳台菜园、屋顶菜园、庭院菜园、田园道路、社区中心菜园、大田。 3.好循环 从雨水、污水、有机垃圾、马桶、桔杆、畜肥到土地的循环。 4.好社群 一群发自内心、怀有共同的美好生活价值观的人,一起协作共享田园生活。一起吃饭、学习、仪式、生产活动。 社群的生成:价值吸引-入口/客厅、价值学习-筛分/学校、协作-磨合/训练营、共同确定-社群/社区。 5.好社区 缩小私密,放大公共,住的舒适,活的美好,新价值主要在公共空间中生成。按协作共享生活方式设计的可持续的产权与物权房子、酒店、学校、营地等空间结构。
(七)田园生活的产业组合
农业、旅游、教育、文创、居住是田园生活的基本产业组合,是互为支持有机体。 社群协作共享田园生活价值核,吸引人们来观看、体验、学习、分享、居住生活,逐步从旁观者、体验者、演进为田园生活方式的主体。 通过社会商业组织的田园生活舞台,帮助人们实现田园生活。 农业提供人、土地、建筑、食材、生态的田园生活资源。都市人提供经济、文化、技能、治理资源,二种资源在互动交融产出归一的城乡田园生活。 田园生活教育-围绕食材的种、养、收、加工、分享、使用展开,研究、培训、学习、表演田园生活。 田园生活文创-创造、加工、生产、销售田园生活的用品。
(八)田园生活的四类需求 养老、育儿、婚恋、生活升级四类需求都要进入田园生活中才能得到满足。 1.养老 养老是工业化生产的定义。把人60岁后设定为需要社会照顾的弱势人群,排斥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大部分人以活力、精彩地生活到生命尽头。60后半数、70后、80后不接受工业化命运按排,会走协作共享的搭伴老年生活。
“共享养老模式”:
适合50-70岁活力养老。在城市中,以共享养老客厅、共享养老孵化器、共享养老学校为前口,聚同频的老人,并相互挑选出一起养老的社群,学会一种对自己和地球超级友好的共享生活方式,以共享养老社区为后端,形成长期稳定的共享养老生活方式。
共享养老核心:生活是自己的,是老人自己的协作配合。早期有政府和平台支持,有导师介入。导师引导带领大家一起,形成自组织体系,完全进入自我管理,摸索出一套自组织行为规范。最终形成最大限度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A.共享养老客厅 a、空间条件:15-45平方米,6-15人活动。用社区现有房子做。有卫生间,厨房,客厅三种功能,有或没有室外活动空间都可。 b、活动基础内容:一起吃饭喝茶、一起处理垃圾、一起种花种菜、一起读书学习,其它自组织活动内容。愿意玩什么大家自己说了算,因为生活是他们自己的协作生活,不是别人给的。 c、活动模式:提供白天协作共享的公共空间,晚上各自回家睡觉的共享养老模式。并为进一步深度共享养老孵化器提供客源。
B.共享养老孵化器 a、空间条件:一个组合90-210平方米,5-7户老人居住。用社区现有房子做,或乡村旧房子做,或在郊区新建。 b、活动基础内容:一起吃饭喝茶、一起处理垃圾、一起种花种菜、一起读书学习,其它自组织活动内容。并学习自治规范。 c、活动模式:提供白天协作共享的公共空间,晚上各自回屋睡觉的共享养老模式。并为进一步深度共享养老社区提供客源。
C.共享养老社区 a、空间条件:5个以上组团构成养老社区。每一个组团90-210平方米,5-7户老人居住。并额外提供一个60-140平方米的社区大客厅,形成组合中的小共享客厅和社区中的大共享客厅。用社区现有房子做,或乡村旧房子做,或在郊区新建。 b、活动基础内容:一起吃饭喝茶、一起处理垃圾、一起种花种菜、一起读书学习,其它自组织活动内容。 c、活动模式:提供白天协作共享的公共空间,晚上各自回屋睡觉的共享养老模式。
D.共享养老学校 a、空间条件: 30-60平方米,10-20人体验。用社区现有房子做。 b、活动基础内容:一起吃饭喝茶、一起处理垃圾、一起种花种菜、一起读书学习,其它自组织活动内容。 c、活动模式:提供白天课程,供考虑养老、并未进入养老的人群提供共享养老体验。并为共享养老孵化器准备客源。
2.育儿 从工业化工具命运,达到人来到世界的意义是创造和享受生活!
“共享育儿生活模式”: 适合学前和低龄儿童家庭通过协作共享,创造一个协作共享的优势儿童成长的环境:一个生态环境、一群孩子、一群优秀的家长、家长都过着有意义而开心的生活。 以共享育儿客厅、共享育儿孵化器、共享育儿学校为前口,聚同频的育儿家庭,并相互挑选出一起育儿的社群,学会一种对自己和地球超级友好的共享育儿生活方式,以共享育儿社区为后端,形成长期稳定的共享育儿生活方式。
a.共享育儿客厅 30-60平方米,8-15人活动。用社区现有房子做。有卫生间,厨房,客厅三种功能,有或没有室外活动空间都可。活动基础内容:一起吃饭喝茶、一起处理垃圾、一起种花种菜、一起读书学习、一起游戏、一起手工、一起劳动,其它自组织活动内容。提供白天协作共享的育儿公共空间,晚上各自回家的共享育儿模式。并为进一步深度共享育儿孵化器提供客源。
b.共享育儿孵化器 一个组合60-210平方米,3-7户家庭居住。用社区现有房子做,或乡村旧房子做,或在郊区新建。活动基础内容:一起吃饭喝茶、一起处理垃圾、一起种花种菜、一起游戏、一起读书学习、一起手工、一起劳动,其它自组织活动内容。并学习自治规范。提供白天协作共享的公共空间,晚上各自回屋睡觉的共享育儿模式。并为进一步深度共享育儿社区提供客源。
c.共享育儿社区 3个以上组合构成育儿社区。一个组合60-210平方米,3-7户家庭居住。用社区现有房子做,或乡村旧房子做,或在郊区新建。活动基础内容:一起吃饭喝茶、一起处理垃圾、一起种花种菜、一起游戏、一起读书学习、一起手工、一起劳动,其它自组织活动内容。提供白天协作共享的公共空间,晚上各自回屋睡觉的共享育儿模式。并额外提供一个60-140平方米的社区大客厅,形成组合中的小共享客厅和社区中的大共享客厅。
d.共享育儿学校 供考虑协作共享育儿的人群提供共享育儿学习体验。60-140平方米,20-30人体验。用社区现有房子做。活动基础内容:一起吃饭喝茶、一起处理垃圾、一起种花种菜、一起游戏、一起读书学习、一起手工、一起劳动、一起学习协作共享育儿,其它自组织活动内容。提供白天课程,并为共享育儿孵化器准备客源。
3.婚恋 从工业化人类生产,到走心的人如何达成两性和谐精彩的生命历程。
“共享生活爱情孵化模式”:
适合单身的男女一起通过真实共享生活,脱掉伪装、放下刻意表演、展示真实的自我。 创造一个心与心靠近、试频、同频、相连的优势空间—文明、安全、放松的试婚环境。 以共享生活爱情孵化器、共享生活爱情学校为前口,聚同频的男女,并相互挑选出一起生活的社群,学会一种对自己和地球超级友好的共享生活方式。 以共享生活爱情社区为后端,形成的共享生活爱情孵化模式。 A.共享生活爱情孵化器 一个组合60-210平方米,3-7对男女居住。用社区现有房子做,或乡村旧房子做,或在郊区新建。活动基础内容:一起吃饭喝茶、一起处理垃圾、一起种花种菜、一起游戏、一起读书学习…其它自组织活动内容。学习自治规范,提供白天协作共享的公共空间,晚上男女分开各自回屋睡觉的共享生活爱情模式。并为进一步深度共生活爱情社区提供客源。 B.共享生活爱情社区 一个组合60-210平方米,3-7户家庭居住。3个以上组合构成爱情社区。用社区现有房子做,或乡村旧房子做,或在郊区新建。活动基础内容,一起吃饭喝茶、一起处理垃圾、一起种花种菜、一起游戏、一起读书学习…其它自组织活动内容。提供白天协作共享的公共空间,晚上各自回屋睡觉的共享生活爱情模式。并额外提供一个60-140平方米的社区大客厅,形成组合中的小共享客厅和社区中的大共享客厅。 C.共享生活爱情学校 为男女人群提供共享生活爱情学习体验。60-140平方米,20-30人体验。用社区现有房子做。活动基础内容,一起吃饭喝茶、一起处理垃圾、一起种花种菜、一起游戏、一起读书学习、一起学习协作共享生活…其它自组织活动内容。提供白天课程,并为共享生活爱情孵化器准备客源。
4.生活升级 以上三者之外。
六.共享田园生活设计案例
“北京顺义木林创享田园生活营地”
沿城郊圈布点,选址距城中心1.5小时内,京承和京平高速之间,下高速10分钟内到达。周边有几个村庄,唐指山水库、舞彩浅山步道。 占地10亩,配20亩社区农场。私密住的部分共15套。建11个18平米的生态住仓活动住房,每个能住3人。用原车库改造4套住房。 公共部分室内部分有茶室、厨房、饭厅、图书馆、手工作坊、拳馆、温室、树屋。 公共部分室外有花园、拳场、平台、农场、水库、登山步道。茶室用三个集装箱框架改装。温室为钢结构。树屋为木架半球。 生态有雨水花园、污水回用、马桶和秸秆混合堆肥、畜肥回田。 可持续能源,生物质取暖和做饭。 食物链,庭院种植、温室种植、社区农场、乡村。 定位为城郊创享田园生活营地。 平台发展,自投加众筹,自持加加盟,长期运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