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

 怀念二中 2017-03-14
一、2017年修订的语文《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
  前言: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况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认识与解读
  1、对比之前,2017年《大纲》所做修改说明
  ①前言增“应注重价值判断”。——什么含义?指作品或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对此需思考和解读。
  ②增加一个完整的能力层级 理解 B 共两条:(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两条在阅读中极具操作性。语文2卷见题不多,其它省命题很常见,应引起高度重视。
  ③分析综合能力层级 C 将“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改为“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
  ④鉴赏评价能力层级 D 将“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改为“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表达的准确。同时,是否也有突出“文学性”的意味?
  2、应试思考
  ①就所涉及的体裁而言,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小说排第一位,散文其次。诗歌几乎不可能,戏剧几率也较小。

  ②就阅读分析而言,主要要抓住人物、情节、主题(旨),同时考虑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文学类作品,特别是小说,一定是集中在人物塑造上,同时最终体现为主旨。理解人物,基于的是情节。在此基础上,分析布局谋篇、表现手法,相当于又进一步拓展了一个方面。其实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实质还是为了表现人物和主旨。至于艺术效果,那就是基于文学艺术的属性而做的鉴赏和评价了。

      就应试而言,可先行进行初始阅读。应做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理解和评价重要语句的含意;感知并评价表现手法、表达效果。

  之后,借助命题,再行深读。
  ③一些要求和表述能力层级较高,如“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要研究命题以什么方式呈现,如何引领学生较好把握。
  ④《大纲》说到: “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以社会、民族、文化为背景所做的设置。特别是选文多为近现代为主,难度更大。应努力让学生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来领会。
  ⑤训练“套路”也很必要。比如涉及情节、结构等作用的分析,常常要综合从“人物”、“情节”、“主旨”等几方面考虑。标题、环境描写、线索、伏笔、照应等,多为关注和常考点。熟悉套路,往往事半功倍。
  ⑥注意理解第7题双选题:其中涉及到伏笔、照应、线索,侧面描写、对比等手法,以及类似“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出人意料,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等,体现了《大纲》中关于“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分析艺术表现力”、“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等要求,切合文本文学特质的一些要求,努力让学生有较好的认识和理解。
  ⑦从实际阅读看,进入情节故事后,学生的“感点”很重要。即:从哪里才能感受到人物或作品的内涵?学生往往很随意,抓不准。要注意引读。
       另外,理解人物形象,要解决由生活化认知,如何进行概括性提炼。这是一个难点。
  ⑧从训练的最终结果来说,要能形成体系性的阅读体验与认知,即:就阅读或命题而言,不但要成体系,且有相对成型的阅读体验,以顺利完成阅读。同时,对题点能形成“应激式”的反映,上路。
  ⑨从学生答题实际情况看,动笔往往非常滞,很难看到顺畅地有效答题,故应着力想办法加以训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