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季养生重头戏:护脾胃,防湿热

 绿渡 2017-03-15

这几天,南方的小伙伴们可算是尝尽了春季气候的善变,短短几天,天气在一年四季中随机跳转,甚至还下了一场冷雨。这样的天气,很容易引发湿邪与热邪对身体的侵害,春季除湿,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养生大事。

春季养生重头戏:护脾胃,防湿热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意思就是说人体遭遇任何一种外邪侵袭,都会给身体带来诸多不适,并且邪气会互相转化。

中医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春天之肝木疏泄如太过,则脾胃会因此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两者皆肝木克脾土也。如此时身体再受到湿热侵犯,或湿与热同时存在体内,则脏腑经络运行受阻,更容易导致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多由感受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该证在门诊及临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等。其中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具体病因

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是脾胃湿热的内在原因,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正气不足,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具体的病因有:

1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居中央,脾为湿土,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

2饮食不节

春季养生重头戏:护脾胃,防湿热

无节制的饮食是损伤脾胃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等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日久均可化热。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

3脾胃失健

脾胃是湿热的传导之源,脾主运化,为水湿运转之枢纽,由于各种原因伤及脾胃,均可导致其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内停,湿阻日久化热,而成湿热之证。

4情志因素

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主要表现

一般来说,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便不能运化水湿,湿浊在体内停留,久了就会阻滞气机。而气相当于我们人体的能量,气机堵在局部不动,淤久便会化热,所以湿热蕴结在脾胃之后,反映在脸上就是油光满面。除了满面油光之外,脾胃湿热还表现为以下几类症状: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等;

春季养生重头戏:护脾胃,防湿热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等;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推荐食疗

春季多风,易耗散水分,此时,多吃些能补充人体津液的食物对于防治湿热也是有益的。在各类粥汤中加一些瘦肉、禽蛋、大枣、荠菜、芹菜、韭菜、豆类等,既利于消化吸收,又可助春阳生发。

薏苡仁二豆粥

原料 薏苡仁15克、赤小豆15克、茯苓15等量、大枣3粒。

做法 三种食材分别洗净,大枣(去核)洗净,一起倒入沙锅中,加适量水煲煮1个小时左右至所有食材熟烂即可。

功效 健脾化湿、消利湿热、滋阴补肾。

芦根汤

春季养生重头戏:护脾胃,防湿热

原料 鲜芦根30克,广霍香10克,白糖适量。

做法 先将鲜芦根和广霍香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兑入白糖,调味即可。

功效 有化湿、清热止呕功效。脾胃虚寒者不宜服食。

苦瓜薏仁粥

原料 苦瓜、薏仁各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

做法 先将苦瓜洗净,剖开去瓤籽后切成小块,与其他食材共煮粥至烂熟,空腹食用。

功效 此方有清热利湿之功效。苦瓜味苦性寒,可清热祛暑、养血滋肝、和脾补胃、明目解毒;薏仁有益胃健脾、除痹胜湿、清热排脓之功效;赤小豆健脾除湿;粳米益脾胃、除烦渴。但胃寒、脾虚无湿、大便燥结者和孕妇慎用。

茯苓粥

春季养生重头戏:护脾胃,防湿热

原料茯苓粉30克,粳米30克,红枣7个。

做法 先把粳米加适量水煮沸,后放入红枣,粥成时再加入茯苓粉搅匀,稍煮即可。

功效 此方有健脾利水之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可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常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


搜索微信号:就这看国医网(←_←长按可复制)

想了解更多中医养生知识,就在这里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