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芮明杰专栏丨特斯拉与英特尔统领产业的方式有何不同?产业化创新的创新生态圈重构设想

 kantuoga 2017-03-15

撰文丨芮明杰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三思派”特约专家


特斯拉和英特尔同样是所在产业的核心企业,但是它们塑造的产业创新生态圈,却是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

产业化创新,本质上是将原创性的科技成果进行连续性的创新,最终形成产业,并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和成功。这一过程具体来看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四个主要环节。四个环节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而且后一环节的创新都是基于前一创新的再创新。这四个环节中,组织创新最为重要,因为它涉及到产业化创新的创新生态圈状况以及效率,进而最终影响创新成功的概率和效率。



创新生态圈对产业化创新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是创新企业自己努力就可以完成,组织创新的成功则不然。


因为组织创新不单与创新企业密切相关,还与创新者所处价值链位置上其他合作企业、创新企业的合作网络的相应协同创新密切相关。这就是所谓的创新生态圈重构的问题。


例如特斯拉公司推出纯电动汽车产品,如果要在市场上成功,除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它必然还要改变传统汽车生产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和合作网络。这是因为,纯电动汽车与现有汽车产品的结构不同,需要全新的可配套的合作网络即全新的创新生态圈。如果一时没有这样的创新生态圈,即便特斯拉的产品很好、市场前景很好,其大规模生产依然是不可能的。


反之,如果创新生态圈比较好,进行产业化创新的企业容易找到合作创新的其他企业,那么这些企业就可能进行协同性创新,从而进入此价值链或合作网络中。


更进一步的说,新的价值链或合作网络,其合作方式可能也需要特斯拉公司进行重构,提高创新合作效率,这些就是特斯拉产业化创新过程中的组织创新的本质。


产业化创新需要对创新主体现有的价值链或合作网络进行重新组合、进行治理机制创新。


这个过程可能存在如下重要问题:

有无良好的创新生态圈?新的创新生态圈可以表达为直线状还是网络状?价值链或合作网络由谁来主导,如何构成?如何组织和协作?新价值链或合作网络形成过程中的治理机制如何建立,各方如何分配价值?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就是产业化创新中组织创新的内容。


在创新生态圈的合作创新方式上有两种模式:序贯型和同步型。两种类型对应的创新生态圈治理机制也不同。


1、序贯型合作创新模式,即此产业化创新的合作,是按照创新分工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先由推出新产品的领导企业作为产业化创新的组织者,制定技术标准,将技术向其他厂商扩散,然后开发新产品、再进行零部件创新设计,形成新工艺,进行设备创新,进行生产线组织,营销设计安排等等。这些工作可以由多个企业协同完成,但需要有先后的顺序,典型案例是汽车行业的新车产业化创新。


2、同步型合作创新模式,即创新生态圈的多个厂商可以围绕某个新产品标准同时独立开展创新,然后进行集成,最后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的合作创新模式。这个模式中各环节各网络节点的厂商独立进行创新,各自拥有技术专利,其价值分配由多个厂商共同决定。典型例子就是PC个人电脑产业化创新和操作系统产业化创新。


两种合作创新模式的不同,导致产业化创新的效率的不同。当产业化创新主体需要合作伙伴时,现有的创新生态圈是否满足合作创新的需要,能否支持选择不同的合作创新模式,自然就会影响到产业化创新最后的创新成功概率与创新成功的效率。


序贯型合作创新生态圈的机制设计



产业化创新中的序贯型合作创新模式,包括新产品研发、新工艺开发、产品试制、零部件生产、组装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先后配合性创新。我们把这样的合作创新者,看作是产业化创新主体的直线型创新生态圈。


对这样的直线型创新生态圈,根据新产品创新要求进行重构和治理机制调整,就是产业化创新中组织创新的内容,其中最关键的内容,可以具体为新产品整体设计、价值链整体重构、价值链机制设计等创新工作。


1新产品整体设计

直线型创新生态圈中的新产品设计由主导厂商独立完成,即由价值链上游研发产业的主要企业负责。创新主体根据上游产出的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设计,通过推出新产品催生新价值链,重构新产品新价值链的成功程度决定了新产品质量和产业创新效率。主导厂商一般拥有完整而领先的研发能力、整合能力、市场策划能力等,一般花费较长研发周期,一次性完成产品整体设计。此外,主导厂商还将设计技术标准,技术标准的公开程度决定了价值链与创新生态圈的整体竞争力。新产品的产生决定了价值链的轮廓,而技术标准则决定了价值链和创新生态圈的基本形态。


2直线型创新生态圈整体重构

基于新产品设计构想、价值链特征,主导厂商将重新设计价值链环节和创新分工顺序,并进行调整、压缩、分拆、增加等一系列措施。对每个价值链环节的范围、技术要求、规模等进行设定,从而搭建价值链的基本框架,并根据新价值链要求,构造线性的创新生态圈。这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产业化创新的重要环节。


3创新生态圈机制设计

直线型创新生态圈动态调整机制的重点,在于对现有厂商进行基于新价值链的合作创新和升级、调整、动力、协作等机制进行设计。有了价值链合作创新的新要求,主导厂商可以促进各厂商进行序贯创新,自由运作和发挥作用。机制设计决定了直线合作创新生态圈的范围、新价值链的形成,原有价值范围发生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创新生态圈的价值环节界定标准是技术和价格,上下游产业通过多种机制进行协调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边界,落后的合作者可能缩减,先进的合作者可能获得扩大,厂商将围绕价格和技术分享进行创新协调。可见,价值分配机制十分重要,这涉及创新合作者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收益,进而影响产业化创新的效率。


同步型合作创新生态圈的机制设计


同步型合作创新模式,即创新生态圈的多个厂商可以围绕某个新产品标准同时独立开展创新,然后进行集成,最后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的创新合作模式。


这个模式中创新活动可以独立开展但又是互相联系的,并没有明确的创新先后顺序可以同步展开,所以创新效率比较高,创新的速度比较快。从构造来看是围绕产业化创新的核心创新企业(有时称之为舵手企业)形成的网络状创新生态圈。


1、网络状创新生态圈的构成

网络状创新生态圈是指主导创新的企业的合作创新网络,是创新生态圈,这一网络中的价值节点就是合作企业的价值创造,他们在合作网络中各自分头协同创新,最后由一家企业集成形成最终产品并进入市场。同步合作创新模式产生于当今可以模块化构造的创新产品研发与生产,如电脑等一系列产品。这一类产品主要的技术标准、接口标准已经确定,所有参与此产品创新的分工合作者,均有极大的创新空间,他们可以自由创新,只要最后创新的模块能够与其他模块衔接形成最终新产品即可。这样的同步协同创新是一个价值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依然有个核心企业,由该企业把握着产业化创新的基本方向,而其他企业可以同时开展自己功能部件的创新,并没有创新上的一定的先后次序,也正是如此形成了新的合作机制。


该机制包括厂商的进入、退出、扩张、转移等的规制,其中技术壁垒是阻碍网络状创新生态圈厂商进入和退出的主要因素。网络状创新生态圈由于技术升级需要补充拥有新技术的新厂商进入,但可能面临在位厂商的抵制,而现有的已经在网络中的落后技术厂商是阻碍新网络状创新组织形成的主要障碍。新网络状创新生态圈形成过程中厂商在网络内部流动,现有厂商将向相关创新合作关系进行纵向或横向延伸和转移,从而更新网络状创新生态圈中的厂商组合。


2、网络状创新生态圈的开放性

同步合作创新在直线型创新生态圈组织模式中是难以做到的,理论上说此类模式下的创新效率相对低下。而网络状创新生态圈组织则不同,它可以在明确的规则下,由参与各方同步开展各自的创新,最终能够进行集成就可以了,创新效率因此也就大大提高了,其结果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了产业本身的转型升级。


同步合作创新成功的关键是开放性,在网络状创新生态圈组织模式下,价值链中的舵手企业只有采取较为开放的合作策略,协同参与厂商的创新活动,才能提高创新成功概率以实现价值创造。


以个人计算机总线结构为例,英特尔公司开发出PCI总线技术,采取了更为开放的结构,加上它的技术性能优越、兼容性强、知识产权免费,就成为了被配套生产厂商、互补品厂商所接受的平台领导者。反之也可以试想,如果离开了配套厂商的同步合作创新,英特尔公司总线技术的产业化速度和成功可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今天,我国应保持产业体系的开放性、网络状创新生态圈的开放性,推动同步合作创新,提高创新速度和创新效率。
 

3、合作创新整合机制设计

网络状创新生态圈厂商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模式,决定了新产业价值链的效率以及组织模式,其治理机制的核心是整合机制。

网络状创新生态圈整合与其他传统价值链整合有着显著的不同,传统价值链的整合多数表现为实物资产的整合,网络状创新生态圈的整合主要表现为知识的整合。知识整合在网络状创新生态圈整合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合的实质。网络状创新生态圈知识整合的静态任务是提供一个公开的设计规则,使模块能够在一个系统中发挥作用;动态任务则包括整合分散的创新知识,实现规则的升级。


模块化生产的特点主要是,设计规则是公开的明晰的知识,模块的知识则是隐藏的。这种联系规则使得网络状创新生态圈在处于顾客需求多样化的环境中,能够通过模块的组合,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大量个性化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选择价值。模块化是有成本的,需要在模块分解创造的选择价值和协调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在市场不断变化、知识不断创新的环境里,网络状创新生态圈的知识整合是动态的,表现为设计规则(标准)的进化,按照舵手企业在知识整合过程中的控制力高低,具体分为金字塔型、信息同化型和信息异化型。舵手企业与模块企业之间的权力分配,反映了不同市场条件下知识的权力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势力和知识博弈的结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扩展阅读

芮明杰:“工业4.0”: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方式

芮明杰:“新实体经济”到底是什么——寻找下一个爆发式增长的起点

芮明杰:三思荐书丨《产业发展与结构转型研究》

芮明杰:论产业创新政策战略设计

芮明杰再论产业化创新成功关键

芮明杰产业化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