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楮墨间——我对书法的认识和感悟

 昵称37723181 2017-03-16

楮墨间——我对书法的认识和感悟



       美的东西,总是为人们所追求欣赏。中国关于美的含义都由其书法而生,对于能呈现美的线条、形式以及结构,都不可与书法割舍。书法承载每朝每代、每位大家的的格律以及样态,奠定了中国美学的根基,给与了各种艺术类型审美之系统,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对精神追求之极致。中国书法自诞生以来,历经各朝各代,从百姓到帝皇之喜爱,传承之久,影响之深,或许是其它艺术门类所不能及。

 

       中国的文字始于“仰韶文化时期”,书法艺术也是从甲骨文开始。从早期的甲骨文、金文,到秦汉的大篆、小篆、隶书,再到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中国的文字虽看似每字方正,却因笔划组成复杂,从而带出变化无穷的结构。书法通过对笔划线条、字体组合结构的变化,阐述了中国对美的欣赏与表现,在每个朝代中,各种无论细微、粗狂、严谨、自然、均衡、参差,书法都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这个朝代的时代精神,表现出大家们对美的感悟。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几千年以来,中国书法恒久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东方艺术之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秦代书法——文字统一


       中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甲骨文和金文,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汉字开始了由繁到简的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这成为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由李斯主持统一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李斯书写的《泰山石刻》、《琅琊石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书法。但小篆由于篆法苛刻,书写很是不便,隶书由此出现,“隶书,篆之捷也”。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使得汉字趋于方正,并且打破了篆书单一用笔的局限,有了丰富的变化,由圆到方,由划到写,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两汉书法——隶书大盛

        汉代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不断变革的关键性的朝代。隶书是汉代最为普及的书体,汉末年,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这成为汉隶成熟的标记,汉隶不但笔法成熟,而且风格多样,至东汉,碑刻上的隶书已登峰造极。于此同时,破体隶书出现,逐渐发展为章草、真书、行书,到了东汉末年,中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魏晋书法——书体演变


        魏晋书法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行草诸体日趋完善,新兴门阀士夫阶层清俊直率,崇尚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家大家辈出。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被誉为“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他一改汉魏质朴之风,开妍放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王献之“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一笔书”亦因新颖豪迈而为世人所重。



南北朝书法——民间兴盛

        南北朝书法继承魏晋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出现了很多无名书法家,他们继承了前人书法的优良传统,也为唐代书法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碑又称魏碑,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



唐代书法——书学鼎盛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书法的又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在这一时期,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法家,有大量的墨迹和碑贴传诸于世,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唐代宗李世民都是这一时期的大书法家。其中,孙过庭纂写的《书谱》是书法史上划时代的论著,提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观点。唐代书法的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之前任何一个朝代。



五代书法——唐风遗存

       五代书法虽然继承唐末之特点,但因为战火不断,局势分裂难免具有衰败趋向。苏轼曾如是评价五代书法,“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在这一时期,书法上的成就者当推杨凝式,他在书法史上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他一变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转向奔放奇逸,用笔布白皆有新意,深深影响了北宋“四家”。此外,李煜、徐铉也颇成就。



宋代书法——帖学大行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一代新风。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他收集名人墨迹,汇集各家书法,双钩描摹,刻于板上,拓印成帖,这就是《淳化阁帖》。有了书贴,书写不必再寻真迹,同时打破前人法度,而注重意趣,注重书法家的自身修养,强调书法的抒情意味,强调主观表现,从而开辟了新的道路。但事有利弊,贴学大行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四大家。此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令人称道。



元代书法——宗唐宗晋

       崇尚复古是元代书法的总体情况,宗法晋、唐而少创新。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字的体态。元代书法有成就者主要在真、行、草书,而篆隶并不出色。虽然元代书法没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政治开放使得书法家能够随心而言,这为明代草书名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另外,元代书法家注重复古亦使得各种书体全面复兴,赵孟頫由此走上诗书画结合的道路,突破了艺术品形制上的限制。



明代书法——由宋追唐

       与宋代一样,明代也是贴学大盛的一代,书贴传刻十分活跃,其中《真赏斋帖》可谓明代法帖的代表。整个明代书体以楷书居多,崇尚纤巧秀丽,缺乏生气和个性。而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明代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家们追求大尺幅,畅快淋漓的视觉效果,黄道周、倪元璐、徐渭是其代表。其中,明末书画家董其昌,可谓是明代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他书法吸收古人精华,但不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绘画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调,讲究笔致墨韵,为明末清初画坛带来很大影响。虽然,明代书法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却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清代书法——艰难蜕变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然政治经济无法与大唐相提并论,但其书法自有绚烂迷人之处。在这个朝代,书法经历了一次艰难的蜕变,它突破宋元明以来的贴学限制,开创了碑学,其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皆可以与唐宋明代表性书法媲美,风格秀健雄浑。书法家们借古开金的精神和充满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清代书坛呈现出一片兴盛的局面。傅山和王铎是清代早期书法的代表,他们独标风格,另辟蹊径,刘墉是清中期代表,乃贴学集大成者,而后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至清末,碑学大盛,康有为、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变革创新,影响所及直至当代。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法各种各样的韵律都得到了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都得到了探索。阴柔、阳刚、文雅、质朴不断对立、不断更换、继而统一、后又更替。书法历史是一个动态的,自辩的,更新的过程。两汉朴实、雄浑、朝气蓬勃的隶书,到东晋二王把优雅、文柔、含蓄之美推崇备至,到魏碑把原始部落的自由、质朴、厚重表达的淋漓尽致,唐宋继而将二王之秀丽推至极致,深入人心。明清近代,质朴、刚强、雄浑、之美再次被推崇。中国书法中精神文化的不断转化、融合,使得民族血液不断更新、重整,如此反复使之始终焕发生机。



       书法是无声的音乐,书法是抽象的艺术,书法是文字的舞蹈,书法更是心灵的艺术,它的灵魂和魅力需要我们用一生来体味与感受。

 

       我的一生似乎注定于书法,于艺术有着注定的缘分。

       自幼,我在伯父张伯雄的影响下学**绘画,后有幸得到岭南派画家黄霞川先生的教诲,学**书法和水墨画,少年,我又跟随谭雪生和徐坚白两位先生学**油画。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分**着中西艺术之精华,在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创新之间,畅快遨游。成名后,在绘画技巧得到丁绍光先生的传授与啓?,后从托尼先生**雕塑,从李四龙先生研修哲学,从王志远先生研**宗教艺术,从薜永年先生研**美术史论与古书画鉴赏。

       在诸多艺术类别中,书法之余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五十余年的人生历程中,我走过山水,见过江湖,有过成功,有过荣耀,有过诱惑,有过妥协,但我未曾停止过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它让我能够与自己的内在相联结。透过它,我能纷扰的人生中,窥见自己的心性;透过它,我能感受到物我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白纸黑字,了然于目,让我直面真心,向内求索,而对于多种艺术精华的吸收也不断给予我灵感和力量,让我的笔法愈加纯熟自然,发乎于心。从书法中,我领悟到人生之大智慧。

 

       如果说,要将我的书法风格做以描述,我认为它可以用纯粹真诚、飘逸儒雅、洒脱流畅、刚柔相济、入古求新来形容。我希望它能具有一股如宗教般的力量,让观者从中体会到灵动、平和、美好与永恒。近年来随着书法研**的深入,我开始创作一种全新的书法风格,那是融合了宗教色彩,抽象绘画以及传统书法的艺术风格,有着全新的视觉感受和笔墨笔法,亦古亦今,亦中亦西,这或许将是我的艺术使命。

       当然,研**书法四十四载,并非是一件容易之事。回顾我这一过程的感悟,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一一初悟


       第一阶段是从我八岁起跟随老师学**书法到二十八岁的这二十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我的书法的思考与水平有了很多提升,但却难免是浅斟低酌自娱自乐,未曾真正将书法融于我的生命之中。

       我的启蒙导师黄霞川老先生是岭南画派的终生捍卫者,是我极其敬仰的一位先生。曾国藩曾说,“求学之人不怕志向不高,只怕不能持之以恒”,黄老先生就是穷尽毕生精力,持之以恒攀登艺术高峰的杰出代表,他为人谦虚果敢,淡泊以对财富荣誉,对命运的恩赐不炫耀,也不推辞,他不但培养了我的艺术情趣,也塑造了我的性格,让我受用至今。

       在他的指导下,我从临摹欧阳询的字帖入手,谙熟了楷书之结构、章法,同时也练**了赵孟頫“赵体”楷书和王羲之“王体”的隶书与行书。在跟随黄老先生学**,以及后来自己研**书法的过程中,我对于古人那些名扬千载的字帖、碑帖怀有一颗深深的敬畏之心。我竭尽所能地在那一阶段勤加练**,以求能与这些名人字帖取得一分相似,以为自己已经领会了些许古人书法之精髓。现在想来,确有些稚气。

       那时的我,只有研**古人书法的灵感,而没有产生属于书法本身的灵感。通过字帖去临摹古人自己,与在自身书法生命中迸发灵感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或许两者可以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但如果不能对此有明晰的了解,难免会因此我们对于书法本质的误解。正如我们会误以为,历朝历代的名人字帖,就是书法本身,是书法的全部内容,但实际上,我们之于书法本身的意义,是要靠日复一日的锻炼与不断的反思才能获得。

       我也曾试图通过传世字帖窥探书法的全部面貌,但却发现,这是一条无法走通的路,我们所面对的书法作品只是流传下的这一部分,即便是从最古老的甲骨文到未曾远去的民国晚期书法,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到怀素的《自叙帖》……所有这些都是经过选择的,你永远无法知晓这一幅字是如何书写的,你也无法知道有多少精彩的字帖是你永远无法看到的,即便你穷尽毕生精力,寻遍天下书法,看到的也不过沧海一粟。



       我开始模糊地意识到,书写不过是一种表达方式,它真正的意义是那些文字背后的内容,因此,即便我能临摹出不同名家的字体,也不能证明我真正体悟到其中精髓,真正拥有书法之生命。我所应该做的,是于自身中,真正开启对于书法生命的企图,然后去寻求自身与书法真正解决之道。

       于是,我不再满足于对字帖的临摹,而是更加深入地去学**与研究历朝历代的书法艺术,了解中国书法发展的历程与脉络,了解不同时期的各个字体,从结构、用笔、到章法、墨法…..在我看来,当你只了解一种艺术的时候,你就无法了解艺术的本质,同样,当你只囿于一种字体,你也就失去了真正了解书法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迷恋上杨凝式与孙过庭的书法,我沉醉于他们充满魅力的笔墨和无尽的才华中,并将他们的书法艺术作为我深入钻研的对象,通过感受他们笔墨之下的生命与思考,接近真正的书法艺术,进而开启我自己的书法生命。

 

       在书法史上,杨凝式被视为承唐启宋的人物,他的书法宗师欧阳询、颜真卿,后**二王,用笔奔放奇逸,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行楷书《韭花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行书《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气势开张,古朴雄浑。他出生望族,富有文采,但时逢乱世,朝代更迭,他以“装疯”为处世之法,求得平安度日。因此,他的书法风格多变,笔迹遒放,纵逸奇绝,天真烂熳,淋漓快目,有着一种超然于世的洒脱。孙过庭出身寒微,志学之年,留心翰墨,专精极虑,自学成才,后入朝为官,但操守高洁,遭人谗言丢官,卒于贫病交困。相比于杨凝式的纯任自然,爽朗奔放,孙过庭的书法,则显得有些沉稳规矩。他以草书扬名,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他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三篇草书传世,以《书谱》影响最为久远,既得二王笔法真谛,又有所发扬创新,令人称叹。

 

       在对他们的研究之中,我的书法水平得到自然的提升,书写的技法愈发熟练,书写的内容也愈加广泛,这反而促进我对书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书法可以是技能,也可以是艺术,每个人都能够构建自己的书法风格,但如果你想要进入到书法的世界中,恐怕就不是知识、理论能够达到的,必须要有一些真实的人生体验。我了解到必须通过认真临摹去磨练技法,却不可把临摹当成终极目标,必须是经过临摹由形象带入进古人书法中的精神,通过得到技法的提高从而于书法中抒发自我的情感,这才是书法意义之完整。于是,我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旅程。

 


第二阶段一一醒悟

       第二阶段是从我二十八岁到四十八岁这二十年。可以说,这二十年是我人生经历最为丰富的时期,我曾在痛苦的边缘徘徊,不知如何面对恩师的离去,也曾攀上事业顶峰,获得令人羡慕的荣誉与成绩。在对艺术的追求上,我不曾有丝毫懈怠,在服装设计中,我将书法、绘画、雕塑、摄影、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相融相通,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语言。而这些体验,也帮助我开启了真正属于我的书法生命。

       在这一阶段,虽然我有过茫然,找寻不到真正的榜样,但我开始意识到,书法对于我而言,已不是单纯的书法,而是一种自我存在的责任。更深一步说,当我真正有能力去发现自身与书法之间的深刻关联时,我对于书法的责任就已经与中国数千年的书法发展历程融为一体了,演变成为对于文化与社会的责任。

 

       于是,我决定重新回到我最初的纯粹之心,不依赖对任何书法家作品的临摹与研究,认真地训练自己的书法能力。因为我知道,真正的书法能力的获得,并非说练**书法、研究书法、谈论书法就可以达到,而是要浑然忘却这些目的性的动机,以一颗纯粹之心将自身完全融入于书法的世界中,反复磨练以至于最终达成。而当我有能力将自身存在与书法本身密切连接时,我才意识到研**书法的困难。我不再敢说,我已经谙熟了某一位书法家的某种字体。做一个简单的比喻,面对一颗长满果实的树,我可以用心观察每一个果实,触摸它,解剖它,甚至清数枝干,但实际上,真正决定这颗果树生长的,是土壤、空气、阳光和水分。书法真正的意义,永远在笔墨之外。由此,我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土壤、空气、阳光和水分”这些书法生命的基础之上,由“外求”转向“内求”,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格修养,品质德行。只有具备真诚与善良的纯洁之心,才能与历代大师的书法作品有至深的对话,才能自在地置身于万物之精神中,才能具备关切感悟世间一切之事的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感染力且至美的作品。同时,应注重书法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融会贯通,不断增强美学积淀与美学修养。因为再熟练的技巧、再精确的把握永远都只是书法中的其中一个部分,无论再高都无法替代书法中能展现情感的另一部分。若穷极一生追求于技法的提高,而不从其他方面去发展,技法便缺乏支撑,往往到后来便失去方向。



       纵观千年,书法从来不是被培养的,而是在自我修养中锻炼出来的。书法需要高尚的品德做支撑,需要深厚的学养作维持。古往今来的大书法家,无一以书法为职业,书法却是他们人格品性的体现。李太白书新鲜秀活,摆脱尘凡,飘飘仙气;苏坡老笔挟风涛,天真烂漫;黄公望书古澹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王右军、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富有春夏之气。正所谓“字如其人”,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鱼水相融。历代书法作品中,都不仅仅是对笔墨技法,书法语汇的礼赞,更多是对儒、释、道之思想以及其人文素养的阐述。故而,书法想要达到某一种境界,必然要有与之相合的人生境界。一个人的书法风格必然是自我情操、情怀的呈现,是在书法的语汇中体现个人教养、涵养的载体。在书法基本的规律和语汇中求更新、求风格,是急躁。纵观历史上大家的作品,都以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磨练自己的技巧,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之后,找到自我,才能真正提炼出自己的书法风格。从传统中吸取精华,追寻传统的规律,尊重书法的观念,才是将来通过历史的检验的通路。

 

       虽然我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拥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积淀,但终究是凡夫,在很多时候并不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纷繁错杂的各种事情,总会被情绪所困扰,被世事所羁绊。也许是因缘和合,在三十七岁时,我接触了佛法,那段时间是我人生最困惑艰难的时期,佛法如黑暗中的烛光一般将我的生命点亮。在佛法的指引下,我开始了实证禅修,不断地向内心求索,经年累月,未曾间断,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对于生命有了更层次的认知,逐渐体会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性格愈发安静平和,内心愈发开阔坦然。

 

       在这段时间中,服装设计师是我最主要的职业,我成功经营多个服装品牌,两次捧得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同时,我也未曾停止过对于水墨画、油画、雕塑、摄影、武术等其他艺术领域的探索,我相信,一切的艺术创作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而书法又高于其它艺术,因为它所书写的是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更具直通心性的力量。在我的服装设计作品中,尤其是包括“江南”、“长江”、“黄河”、“西藏”等系列在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