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为何花钱修长城也不愿意打匈奴?

 好了明理 2017-03-16

导语:有许多人说秦始皇修长城是劳民伤财,损人不利己,是真的吗?秦始皇修长城主要是抵抗匈奴,那么我们今天就从成本和收益上说说。

秦始皇为何花钱修长城也不愿意打匈奴?

公元前215年,在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部队,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战斗,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就把对方拿下了,匈奴落荒而逃,然而,正兴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继续攻打,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赵,燕,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动用全国的财力和人力去修筑长城呢?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经济学家,他一定算过一笔经济账,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仇家也很多,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多的骑兵,把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农民如果去当了兵,就不能再从事农耕了,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其他损耗也是一笔可怕的开销;

秦始皇为何花钱修长城也不愿意打匈奴?

古代没有像现在的高速公路,也没有什么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困难,历史记载:从中原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达到了192石!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非常低,游牧民族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也可以是战士,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就算战胜了,收益也是很可怜,即使占领了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大片的草原有何用?所以说这是不划算的,汉武帝雄才大略,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秦始皇为何花钱修长城也不愿意打匈奴?

反而骑马的游牧民族,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却轻而易举,成本低,收益高,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出了修筑长城,有长城这种防御工事,随机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这样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都修建了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这样说来,修建长城的收益更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